劉 媛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 421005)
“三農”問題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亟待解決的根本性難題[1]。在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服務“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賦予涉農高職教育的光榮使命,也是推動涉農教育發展的新動能。涉農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與“三農”聯系最緊密、直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主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涉農高職教育在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應主動作為、也必將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高職教育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首先,高職院校是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富集之地。涉農職業教育在貼近區域農業發展、培養農村人才、優化農業技術、實現農業成果轉化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和涉農職業教育利好政策的陸續推出,涉農職業教育的發展必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其次,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為涉農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挑戰。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農業經營業態呈現明顯變化,許多涉農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缺少主動適應新時代變化的能力,不能實現農業人才培養目標、方式和內容的同步升級[2]。有些高職院校服務“三農”的體系不夠完善,特別是引導學生適應鄉村振興戰略、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具體表現為職業導向缺乏針對性,直接導致學生回鄉服務的意愿薄弱。有些高職院校不注重將人才培養與區域農業發展有效結合,人才培養與基層農村需求不同步,辦學缺乏活力,難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上述現象的存在將會直接制約涉農高職教育農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性,涉農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并采取有力措施進行優化[3]。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有著悠久辦學歷史的高職院校,始終秉承著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在服務鄉村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尤其近年來學校站在高起點上謀劃人才培養,著力提升農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學校的發展與“三農”發展同頻共振,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社會贊譽度不斷提升[4]。
2.1 創新高職教育“德育觀”,為鄉村振興提供“優等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培養是關鍵。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等生”。
(1)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樹人,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培養政治“優等生”。立足于“0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學校堅持以內涵建設促發展,持續不斷地開展德育教學改革。通過拓展德育教學載體、創新思政教學方式等途徑,增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親和力、影響力和輻射力,為鄉村振興培養一批作風過硬、目標堅定的“優等生”。
(2)學校將鄉村振興觀念融入日常德育教學中,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培養思想“優等生”。學校通過組織大學生“三下鄉”服務活動、利用節假日在鄉村開展農業政策宣傳,通過移風易俗、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宣講活動將鄉村振興融入日常德育教學中,為鄉村振興培養一批理念認同、思想進步的“優等生”。2020年7月,學校大學生暑期深入懷化市溆浦縣大江口鎮虎皮溪村,開展以“青春建功”為主題的“三下鄉”實踐調研活動。由于虎皮溪村各組之間距離較遠且交通不便利,參加調研的同學們都要走一段陡峭且崎嶇的山路。經過幾天的實際調研,善良的村民、淳樸的鄉村文化、豐富的特產、壯美的自然風光讓同學們感受到驚喜與收獲。在離開虎皮溪村前,同學們在村政府為群眾奉獻了一場自編、自演、自導的文藝節目,精彩的文藝演出將此次“三下鄉”活動推向了高潮。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鍛煉了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而且提高了同學們的思想境界。同學們紛紛表示要以“青春建功行動”為統領,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上發光發熱。
(3)學校將“創新創業”理念帶入教育教學,為鄉村振興的實施培養行動“優等生”。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的新型業態層出不窮。學校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創新創業”理念的重要性,將推動“雙創”教育作為服務農村產業結構轉型的一個重要途徑,實現多方突破、縱深推進。雙創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加強創新創業指導、開展“創新創業”競賽等方式,將創新創業思想融入教育教學;通過“雙師隊伍”建設、“雙創”制度創新、教育資源整合的高效開展,通過機制機構、人員資金、設施設備的保障到位,確保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而為農村振興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創業思維的行動“優等生”[5]。在2021年度“第六屆湖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學校各學院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推動教學改革與雙創教育的融合。學校在此項賽事中勇創佳績,斬獲一金、三銀、四銅,實現了金獎零的突破,創造了學校參加此類賽事的最佳成績。
2.2 創新高職教育“能力觀”,為鄉村振興賦予“新動能”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當前涉農高職院校的服務對象不限于單一從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行業的人員,服務對象還應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村產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主體傾斜[6]。學校主動順應新時代農業經濟的發展,緊扣農村人才需求,對服務對象和目標進行調整,注重農業人才全面能力的培養,為鄉村振興的實施“賦能”。
(1)注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雙提升”。涉農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科學領域。為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學校堅持在教學中“理論”和“實踐”兩手抓,堅決摒棄各種生產與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或農業企業開展教學見習和頂崗實習。此外,學校還積極探索“工學交替”“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并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優化教學考核體系等途徑,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雙提升”。
(2)注重技術技能與需求“高匹配”。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獲得全面勝利,基層對農業人才技術技能的認識也發生了根本轉變。學校涉農專業在認真研究農村基層技術技能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了適應鄉村振興要求的課程體系。學校以區域農業特色和學校農業優勢專業為抓手,不斷優化辦學理念,緊緊圍繞區域農業一、二、三產業,在“果、蔬、畜、糧”等產業鏈的“種、養、加工、營銷”上下功夫,著力打造與鄉村振興關系最密切的園林技術、畜牧獸醫、食品安全檢測等拳頭專業,集聚辦學優勢,形成核心品牌專業。此外,學校在此基礎上創建“鄉村振興專業群”,對接地方農業產業發展[7],增設森林生態旅游與康養、鄉村旅游、動物醫療等專業,全方位滿足農業經濟發展要求,實現在校期間所學專業技能與鄉村振興需求的“高匹配”。
(3)注重高職教育與基層的“緊銜接”。基層農村是涉農高職院校學生最重要的就業市場。為了解農村基層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學校通過廣泛開展基層調研、組織學生進入農業生產一線實習鍛煉、邀請一線技術專家來校講學,組建“學院—基層”的交流互動平臺等方式來加強與基層的交流溝通,實現高職教育與基層農村“緊銜接”,精準培養實用型人才。
2.3 創新高職學生“職業觀”,為鄉村振興培養“主力軍”將涉農專業學生培養成“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鄉村振興“主力軍”,需要創新大學生的“職業觀”。①學校通過樹立面向基層的“就業觀”,為鄉村振興實施“強基”。青年學生有理想、有擔當,國家發展充滿希望。涉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應當肩負起時代重任,成為鄉村振興的弄潮兒。學校通過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鄉村振興專題講座、專家政策解讀、模范鄉村和街道現場觀摩,加深在校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感性認識,從而厘清個人人生規劃,堅定投身鄉村振興的信心[8]。②學校通過培養在校大學生服務基層的“事業觀”,為鄉村振興“固本”。學校每年選派優秀師生團隊到鄉鎮授課交流;借助“三下鄉”實踐平臺,積極組織在校大學生深入農村;選派優秀學生到田間地頭,為農村提供生產和加工技術。通過以上系列活動讓在校大學生感受到農村的滄桑巨變,幫助他們重新定位和認識農村,從源頭上培養大學生在農村“大有可為”的理念,從而樹立在農村就業、為農業服務的事業抱負。將農業一線作為成就個人事業的平臺,為鄉村振興的實施“固本”[9]。
2021年5月,學校組織優秀師生組成工作隊,進駐懷化市麻陽縣弄里村。工作隊強化責任擔當,入村后重點考察了柑橘及水果產業種植、中藥材種植、生豬養殖和家禽養殖等產業以及全村急需解決的重點基礎設施(如刀巴旦水庫、產業園區道路硬化、自然村文化娛樂廣場等)。工作隊為當地村民制訂了“以柑橘等水果產業為重點,從品種選育、種植結構、生產規劃、產品分級、品牌定位、電子銷售入手,建立柑橘等水果集散中心,打造一批科技示范種植基地”的發展思路。
涉農高職院校以“農”起家,緣于“農”而興于“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涉農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契機。涉農高職院校應創新職業教育“德育觀”“能力觀”和“職業觀”,不斷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精準性和原動力,培養一大批“一懂兩愛”、符合新時代鄉村振興要求的農業人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