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丹
(廣西警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廣西南寧 530028)
鄉村治理,有效是基礎。有效的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是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建設的基礎。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鎮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村大量青壯年尤其是鄉村精英為了追求更好地就業機會、更高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而流入城市進入城市學習、工作,鄉村地區出現“空心化”現象。鄉賢文化是我國鄉村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是教化鄉村和文明鄉風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根植于我國農村社會的鄉賢文化由來已久,幾千年的鄉村社會發展中,鄉賢的一言一行在鄉村治理中起到了引領和示范的作用。如今,新鄉賢文化傳承了舊時鄉賢文化的優秀精神內涵,新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2018年,中共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強調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凸顯新鄉賢以及新鄉賢文化對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意義。如今鄉村治理面臨著村精英人才流失、人才引進難度較大等問題,要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新鄉賢文化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要不斷挖掘新鄉賢文化的巨大精神力量,涵養優秀鄉賢文化,用新鄉賢文化引領鄉村振興。
1.1 黨員引領,提高村民素質與收入黨員是新鄉賢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宣傳黨的政策、協調矛盾化解、參與村務治理、向村支部提工作意見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凝聚基層正能量[1]。一方面,黨員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優秀文化的傳播出謀劃策,讓村民們潛移默化的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高度的文化涵養和文化自信,增強村民的思想政治意識。另一方面,黨員在村中是有威望的,有凝聚力、號召力和說服力。黨員的模范作用,是鄉村的優秀典型,能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促進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凝聚鄉村建設發展的動力,匯聚鄉村治理的有效合力。
黨員還可以帶動村民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如廣西A鄉通過創建“一站一組兩會”工作制度,在產業集中區建立黨建工作站,由黨員鄉賢帶頭,依托黨組織引領產業經濟發展。在黨員鄉賢的帶領下,A鄉主動引進外來企業建設靈芝養殖園,在保護自然生態山林地的前提下,共同開發林下種植靈芝項目13.33 hm2,并自主開發養殖靈芝雞8 000羽及清水魚1.07 hm2,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還為建設鄉容鄉貌、公共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等帶來了極大便利。
1.2 維護秩序,涵養文明鄉風文明鄉風建設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在村莊中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村民遵守共同的民風習俗,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這些都是文明鄉風建設的主要內容。新鄉賢是文明鄉風建設的倡導者、踐行者,他們的一言一行充分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內涵[2-3]。在新鄉賢的倡導下,廣西A鄉建立了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美麗鄉村”志愿服務隊(環境衛生整治、河道清潔、美麗鄉村建設)、“敬老愛幼”志愿服務隊(對孤寡、困難老人進行幫扶及醫療咨詢服務)、“屯留老娘舅”志愿服務隊(矛盾調解、矯正幫扶、法律宣傳、政策解讀)、“巾幗文明”志愿服務隊(婦女維權、新風尚傳播、文體活動拓展)。志愿者服務隊勸導亂吐痰、亂扔垃圾、亂倒污水、亂穿馬路、闖紅燈、亂涂亂畫、亂擺亂放、破壞公共設備、損壞花草樹木、車輛亂停亂放等影響村容村貌的不文明行為;積極帶頭做好房前屋后衛生工作,督促村民群眾搞好環境衛生、垃圾分類,帶領村民綠化美化周邊環境,搞好村內公益性設施的維護工作,保持設施的維護工作,保持設施的清潔美觀;在村民中積極開展普法教育、法制宣傳,提高群眾遵紀守法的意識,積極協調派出所和村加強治安、普法、調解、巡邏等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其志愿者作用。志愿者服務隊開展的一系列互助友愛的活動,使得鄰里互助,團結友愛的觀念融入村莊社會,深入人心。A鄉新鄉賢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充分發揮新鄉賢的帶動、示范、協調等作用,維護鄉村社會秩序,涵養文明鄉風,為新鄉賢文化融入鄉村治理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文化滋養。
1.3 依法治理,弘揚鄉村社會正氣鄉村治理必須不斷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強化鄉村治理的法治保障,將基層民主自治導入法治軌道。在新鄉賢的帶領下,A鄉通過修改完善本村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禁毒禁堵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切實發揮其作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大力創建精神文明,奮力打造和諧法治新鄉村。“四會”會長都由新鄉賢擔任,充分發揮鄉賢的引領作用,分別負責向群眾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認真貫徹各級政府在婚喪嫁娶中的相關規定,耐心做好群眾的思想疏導工作;堅持“弘揚正氣、明辨是非、明禮誠信、構建和諧”的工作方針和“公平、公正、公道”的工作原則,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營造健康的村風民風;有效解決各類矛盾糾紛;加強宣傳教育,積極向村民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讓村民學法、懂法,提高群眾對毒品及賭博危害性、嚴重性的認識,提升全民禁毒意識;廣泛聽取和集合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反應村民的意愿和要求,協助監督村里集體財務和其他公共財產的使用情況,監督和協助村委會維護生產,生活秩序,調解民事糾紛。“四會”各司其職,破除封建迷信、舊規矩、陋習,推進殯葬改革,引導村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弘揚鄉村社會正氣,推進法治鄉村建設[4]。
2.1 新鄉賢人才流失鄉村有效治理,人才是關鍵。新鄉賢是村莊中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的群體,是鄉村治理的主要力量,新鄉賢文化的培育離不開新鄉賢。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地不斷推進,吸引著鄉村精英人才大多選擇進入城市工作,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獲得更高的經濟報酬。目前情況來看:一是年輕的新鄉賢人才資源不足。年輕的新鄉賢知識文化水平較高,接納新興事務與新興理念的意愿與能力更強,在為村兩委建言獻策,協助村兩委處理村莊事務的過程中更具有效能。然而,年輕的精英人才多數流入城市,目前大多鄉村鄉賢以中老年人為主,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們的文化水平有限,尤其對新興問題的處理能力有限,參與鄉村治理的效果欠佳,鄉村治理缺乏活力。二是女性新鄉賢人才資源短缺。新鄉賢文化建設,女性具有耐心、細心,有愛心,同理心較強的優勢,在倡導文明鄉風、弘揚社會正氣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在現實中,女性參與鄉村治理的意識不強,女性新鄉賢更是少之又少。新鄉賢文化的建設需要精英人才發揮引領作用,也需要多元鄉賢主體共同參與,充分發揮鄉賢力量,為鄉村振興規劃藍圖。
2.2 新鄉賢文化面臨信任危機鄉村是以血緣和地域為基礎,并以熟人關系為聚合體維持的村莊共同體。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工業化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遷移,在城鎮務工就業以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原先以血緣和地域維系的熟人社會隨著農村人口的遷移受到較大沖擊,遙遠的距離與繁忙的工作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減少,村民之間的情感逐漸弱化。傳統鄉賢在鄉域范圍通常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村民對傳統鄉賢的信任感也較強。而新鄉賢大多年輕時就離開家鄉在外工作,與故鄉、村民之間的情感聯系淡化,與故鄉溝通交流的機會也很少,這使得新鄉賢對于村民來說是一個相對陌生的群體,淡化的情感、陌生的群體造成村民對新鄉賢缺乏認同。目前大部分村民對于新鄉賢認知幾乎為零,村民對新鄉賢并不熟悉,甚至感到陌生,導致了村民對新鄉賢產生偏見,缺乏信任感,進而導致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得不到村民的認可和支持,弱化了新鄉賢文化參與鄉村治理的力量。
2.3 村民受多元文化沖擊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加快及城鄉的互通,鄉村的生活方式、文化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村民進入城市謀求更多的發展機會,于是在農村與城市的交流逐漸豐富后,不同的文化在鄉村交匯,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沖擊著村民的價值取向。這些文化既有積極向上的、文明的、健康的、先進的,也有消極的、落后的、腐朽的。對于村民來說,多元文化的交匯沖擊使他們迷茫,導致一些人失去對自身傳統的文化信仰。一方面,對于留守農村的中老年人來說,傳統文化深深根植于他們的內心,大部分人還會排斥和抵制先進文化。因此相對保守的留守中老年人對新鄉賢文化的建設缺乏積極性。另一方面,進城學習或工作的青壯年,在深刻感受城鄉差距之后,有可能受到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思想觀念的影響,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認為農村始終是落后的,沒有發展前景,農村的文化建設也毫無意義,逐漸喪失了文化自信[5]。
3.1 壯大新鄉賢隊伍一方面要做好新鄉賢的選拔推薦,健全新鄉賢審查和選拔機制,保證選出的新鄉賢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選出具有較高政治素質,真正具有能力且具備一定群眾基礎的新鄉賢,確保新鄉賢是受到村民認可的,能夠有效發揮其作用。新鄉賢的選拔要在村兩委的組織領導下,遵循德才兼備、人崗適配、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以“德”“才”為核心選拔標準,以此選出的新鄉賢最終經村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選拔過程中充分發揮民主的作用才能獲得村民的信任,保證新鄉賢人才隊伍的長效建設,才能保證新鄉賢文化的有效建設。另一方面,構建完善的評估和激勵機制,提高福利待遇,給予新鄉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引導新鄉賢返鄉,新鄉賢更熟悉當地文化習俗[6],以此提高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將新鄉賢文化融入鄉村治理[7]。還可以通過開展“先進鄉賢”等評選活動[8],對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工作展開村民認可度調查,以服務鄉村治理為評估目標,對新鄉賢的“德”“才”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基于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公益性質,應該將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所做出的社會性貢獻作為評估新鄉賢工作的重要標準,對“先進鄉賢”頒發榮譽證書。對于沒有獲得“先進鄉賢”榮譽稱號的新鄉賢的工作也要給予認可,可在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方面給予一定的激勵,提升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榮譽感、成就感和積極性。
3.2 夯實新鄉賢文化培育的社會基礎新鄉賢是鄉村精英,不僅要有服務精神、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真正融入到村莊社會中,要運用自己的才干、學識、資源等幫助村民。培育新鄉賢文化,縣、鄉兩級政府要不斷創造條件讓那些已經遠離鄉土的新鄉賢們返鄉參與鄉村建設,讓參加鄉村治理、鄉村發展成為一種新型文化。其次,新鄉賢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其知識水平的高低影響著鄉村治理的效果。縣、鄉政府一定要支持新鄉賢的教育培訓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選派知識水平較高的專業技術人員到村莊開展文化知識培訓,還可與當地高校教師或專家學者聯系開展知識講座,不斷提升新鄉賢的知識文化水平。除此之外,村中每年可將一定的經費用于購買鄉村治理專業書籍,定期更新鄉村閱覽室報刊雜志,組織新鄉賢開展讀書分享會,提升新鄉賢鄉村治理水平。最后,新鄉賢中女性人才資源短缺,村兩委要定期積極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宣講男女平等的思想觀念,挖掘女性鄉村精英參與鄉村治理的先進事跡,促進村民解放思想,改善村民心中固有的女性角色定位觀念,全面夯實新鄉賢文化培育的社會基礎。
3.3 強化新鄉賢與村民之間的情感認同在地緣和血緣關系逐漸淡化的今天,強化情感認同、激活公共精神是新鄉賢有效參與鄉村治理的基礎,是激發新鄉賢帶領村民共同建設美好鄉村的動力[9]。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和通訊工具的普及,可以通過微信、抖音等方式增加村民與新鄉賢間的互動交流,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平臺,強化新鄉賢與村民間的情感聯系。無論是仍留守村莊的村民,還是流入城市的新鄉賢,都是熱愛這片土地的,都是具有鄉土情結的,交流越多,溝通越深,新鄉賢與村民之間的感情越深,村民才會越信任、認同新鄉賢,也能夠不斷激發新鄉賢的鄉土情結。因此,一方面村兩委可通過微信、抖音、釘釘等通訊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搭建新鄉賢與村民互動交流的平臺,村民可以留言提問,新鄉賢可以為村民答疑解惑。還可以通過抖音、淘寶等進行直播交流,通過實時互動交流增進新鄉賢與村民的雙向互動,強化新鄉賢與村民之間的情感認同,積極引導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發揮新鄉賢文化在促進鄉村有效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針對村民對新鄉賢存在的認知偏差,更需要村“兩委”發揮主導作用,定期開展新鄉賢宣傳的活動,以知識講座、專家宣講、新鄉賢演講、知識競賽、宣傳欄專題宣傳等方式,讓村民充分了解新鄉賢,樹立新鄉賢在村民中的信任度和威望,強化情感認同,使他們能得到村民的認可,從而形成貼近鄉村社會、深入村民生活的新鄉賢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城鎮化發展不斷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學習、工作,農村呈現“空心化”現象。城市良好的公共服務與公共設施,吸引著大量鄉村精英在城市定居,鄉村治理缺乏人才支撐。鄉賢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國農村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新鄉賢文化。新鄉賢文化是對鄉賢文化的傳承和發揚[10],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必須重視發揮新鄉賢文化的力量,弘揚鄉村先進文化,改良鄉村秩序,從而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