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袁小晗,覃孔韜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2020年,我國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繼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建設現代化鄉村成為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目標。2021年2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意見,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當前,鄉村規劃的教育及其建設實踐表現出顯著的離土化問題。在鄉村規劃教育方面,教學體系和方法內容上偏向城市型人才需求,導致鄉村認知不深入,鄉村理論研究滯后,鄉村知識體系不全面,實踐教學難以開展等現實困境。繼而在鄉村建設實踐中,缺少真正了解鄉村,能站在鄉村思維考慮問題的實施者。面對鄉村特色和地域個性的現實挑戰,參與到鄉村文化承續、特色景觀營造和村莊規劃的設計師就缺少適地性設計語言。為此,回歸鄉村規劃教育的適應性,探索“在地式”教學的本質需求和實施路徑,相較于傳統規劃的結果式、片段性的教學目標,體現了重過程、問結果、可持續的轉型特征。
在全球化、趨同性不斷剝削地方性、特色化的時代語境下,在地重構的探討成為解讀當代文化回歸思想的一個獨特視角,被不同學科提及。關照本土的社會、文化和生態基質,扎根地方,在地化教學通過深挖地方性知識和加強地域情感聯結,因而具有較強的適應性。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研究“在地式”教育,發端于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受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學科融合型與學科滲透型的教學類型[1]。
1.1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深刻的闡釋了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2],生活涵蓋個人與種族的全部經驗。經驗的傳遞通過學校進行的正式教育以及與他人共同生活而獲得的非正式教育兩種途徑完成。其中,來自學校的正式教育由于教育素材容易符號化,容易出現課本知識與社會經驗割裂,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提出教育即生活[2]。教育離不開人的活動情境,教育必須與環境互動。尋找并提供適當的教育環境,走進生活挖掘到優質的教學資源,成為教育的關鍵。
現代“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正面闡釋了實用主義教育哲學。2019年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踐,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落實到“在地式”鄉村規劃教育的實施,面向現代鄉村的復雜系統特征,以不斷發展的眼光探求鄉村現實問題的解決路徑,不僅需要在理論上不斷總結鄉村發展規律,更為迫切的是把規律轉化為面向操作的規劃設計機制。
1.2 自然與人的生態關系教育要統籌自然與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3]。“未來數十年間,自然和社會科學家將面對一個巨大的挑戰,即如何理解人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尤其是人類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4]。”在此背景下,全球化、城市化、標準化帶來的自然生態破壞、地方認同危機和鄉村教育衰敗,為在地式教育刻畫了出場語境。“人的發展屬性和交往邏輯的生態性確認對學校教育的內容、形態以及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關系型存在的認識論轉向讓創造人類和諧共生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成為學校教育新的使命[5]。”生態文明背景下鄉村共同體轉型與重構,適應與共生的生態智慧將回歸人與自然真實聯系的自然價值觀基礎。
人地互動與共生適應在于主動創造能適應地域基礎的鄉村環境,從村民群體對鄉村環境的感知、認知、判讀入手,優化鄉村的生活條件,協調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經濟發展、生態修復和情感認同的基本依存關系,共同建構鄉村主體與地域環境客體協同共生的健康環境。
1.3 個人與世界的可持續關系教育要考慮個人的差異,也要與地方訴求有機統一。在地化作為優化教學的一種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當地的文化、社會現象和重要議題,在兼顧地方發展訴求與國家教育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成為參與型公民的能力,最終為所處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增加福祉[6]。探索適應現代鄉村復雜性發展訴求的教育,才是差異化、多元化與個性化并存的可持續教育模式。在當下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鄉村地域“人-地-業”協調發展決定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真正實現鄉村生態-社會、時間-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拓展鄉村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認知,豐富美麗鄉村、健康鄉村、韌性鄉村建設經驗。鄉村規劃教育目標中,需要融入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效益統一與韌性治理,拓展以一種復雜動態的思維關注鄉村的發展與演變。
“在地式”鄉村規劃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真正了解鄉村,具有扎實穩定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儲備的鄉村規劃師,將現代鄉村地域系統的規律性總結轉化、應用于鄉村規劃與建設的復雜系統方法論與技術規程。從理論探索到實踐總結,如何重新認識現代鄉村,在理念、體系和內容上都需要積極深入鄉村地域展開在地式教學研究。
2.1 補充現代鄉村復雜系統認知近30年,中國農村經歷了高速發展,但鄉村建設缺少適宜農村思維的建設方式和管理模式,鄉村發展依然表現出嚴重的現實矛盾:鄉村現代化、快節奏、遽變化的行為模式持續地擾亂鄉村地域所慣常的演化節奏及自我調適機制。究其原因,就在于無視鄉村規劃與建設中特殊的生態-社會基底特征及其共生演化關系。現代鄉村是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的復雜適應系統,受到外界影響和擾動時,具有開放性、不確定性、多穩態、迭代進化等結構特征。一味照搬城市,會造成個性丟失、品味低下、鄉村特色危機問題突出,急需補充現代鄉村復雜系統理論。
鄉村地域系統因自然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人力資源、文化習俗等各要素交互作用而不斷演化與重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等子系統構成鄉村地域系統的內核系統;區域發展政策、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等構成其外緣系統[7]。鄉村規劃的本質是為人類居住的可持續發展服務[8]。充分認知系統內外部構成要素的互動機理,為適應鄉村資源配置和有效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2.2 緊抓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鄉村規劃是一種公共政策,重點用于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規劃解決鄉村資源的過度開發,空間配置的不合理設計。不僅要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農村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9]。更為長遠的目標在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格局,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0]。
2.3 跟蹤鄉村規劃教育的人才需求根據2020年畢業生流向報告(圖1)和流向城市分析(圖2)可知[11],大量畢業生流入華東地區,占比39.72%。華東地區經濟在全國較為發達,具有較強的地理資源優勢,現代化發展位于國家前列,眾多優質企業在此聚集。西北、東北兩地畢業生選擇人數明顯減少,西北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人才需求量少。東北地區為老工業區,產業轉型步伐滯后,新興行業發展受限,天氣寒冷等氣候因素也存在一定影響。以流向城市來看,北京上海兩大城市仍是畢業生工作城市首選,前十五個城市均為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

圖1 2020年畢業生流向報告Fig.1 Report on Graduates Flow in 2020

圖2 2020年畢業生流向城市分析(top 15)Fig.2 Analysis on Graduates Flow to City in 2020(top 15)
鄉村規劃教師離土化問題突出。城市地區占有教育資源略高于鄉村地區,導致大多數規劃教師為城市居民,沒有鄉村生活經歷,對鄉村的特色產業、鄉村發展現狀和村民需求模糊不清。在授課時,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空間重構教育脫離鄉村的實際經濟社會狀況。對鄉村了解不足,最終導致學生規劃方案落地后給村民帶來或多或少的不便,后期規劃維護者開展工作異常艱難。長此以往村民與規劃維護者的矛盾便會愈發嚴重,鄉村規劃發展受到極大阻礙。
2.4 保持課程體系革新城市規劃與鄉村規劃在課程設計上求同存異。“同”體現在它們都屬于規劃設計學類,其基礎理論和設計原理是相同的,很多方面也可互相借鑒。“異”體現在城市與鄉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空間結構、建設風貌以及規劃方法均存在差異,在規劃時需要因地制宜,抓住特色[12]。近30年鄉村高速發展,鄉村教育的課本編纂相對滯后。現階段的高校教材應與時代同向,注重學生思想建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注重教材科學性,系統準確地闡述概念要點及基本理論;注重時代切合性,把握學科前沿研究成果,緊跟時代潮流,滿足學生需求。特別在鄉村實踐教學方面,需加強“產—學—研”人才培養。鄉村社會正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鄉村生產、鄉村旅游等熱點項目需積極體現在日常教學中。以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為起點,適時調整教師教學模式,面向實踐需要來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
“在地式”鄉村規劃教育的價值觀在于實現鄉村地區人地共生,在鄉村規劃中融入綠色發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因此新時期鄉村的重新認知、深耕工匠傳統、植入現代元素、扎根鄉村實踐是實施“在地式”鄉村規劃教育的四個重要環節。
3.1 新鄉村的重新認知當前,鄉村發展問題恰恰說明了鄉村研究中存在著嚴重的線性、靜態的思維定式。思考問題往往局限在當下的、本身的狀態,并不考慮這個鄉村樣態的現狀與過去、未來的樣態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以及什么樣的關聯,同時也較少關注鄉村形成發展中的因果關系和內生機理。依然以傳統的靜態思維和線性規劃去應對現代鄉村的復雜性問題,就會顯示出理論局限性。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的直接結果便是,鄉村趨同與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持續存在;人們面對一放就亂(散)、一抓就死(板)的鄉村特色二元困境,苦無良策。
“在地式”鄉村規劃教育的起點是基于系統理念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鄉村可持續發展,是跳出線性、靜態思維定式的新型鄉村規劃思路。充分認識現代鄉村的開放性和復雜系統特征,解決鄉村問題立足歷史和未來之間的聯動關系,探索宏觀的空間樣態與微觀的組織結構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與行為規則,以此實現對鄉村的發展預測和合理調控。
3.2 深耕工匠傳統“工匠精神”凝結了中國上千年的優秀傳統,體現了工匠敢于鉆研、勇于創新的優良品質,以及對技藝和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13]。透過工匠精神,人們可以探究傳統、特色之來源的有序化組織機制。復雜系統理論認為,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映射形態,形態動態演化。有序的系統意味著結構穩定、功能明確、形態鮮明。從復雜系統組織機理來看,鄉村之所以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與審美判斷,就在于鄉村空間的有序化組織。鄉村與城市在建設方式、管理模式方面有根本的不同。鄉村建設是政府主導與村民自建相結合的建設方式,村莊格局不是規劃師選的,它是農民世世代代跟自然斗爭磨合而形成的;建筑設計也沿襲著自治規則,山墻的形式、屋脊的高度、滴水巷的間距、下水道的接入等都有細致而有效的“村規民約”。這些規則是鄉村賴以生存的遺傳密碼,是鄉村空間營造的秩序與法式,是鄉村規劃與設計中的工匠傳統所在。它們在空間形式和文化意義上是協調一致的,因此成為鄉村特色的身份標識。總結、尊重并響應鄉村地理過程中的組織規律和傳統規則是鄉村優化和特色村莊營造的先決條件。
3.3 植入現代元素循環經濟的定義為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基礎上,將生產過程中的循環模式運用到地區發展中,用于指導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發展理念。此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生態化特征的經濟生產組織形式,關注現代化經濟體系內綠色發展、環境保護占比,提高資源利用率,營造經濟、生態雙贏局面,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設綠色鄉村、生態鄉村等新型鄉村均與循環經濟理念相關,高校鄉村規劃人才也應深入學習循環經濟理念,為后期實踐課程做好鋪墊[14]。
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校通過公開招聘的方法聘用優秀社會人才進入校園教授知識或高校與校外精英簽訂勞務合同,定期在高校授課。該方式是現代新型教師隊伍改革成果,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鄉村的認知,激發學生的鉆研熱情。更能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高校課程教學的融合,用現代科技推動鄉村規劃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15]。
3.4 扎根鄉村實踐討論實踐式教學法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指導下,啟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將大量的學習時間用在實踐上,教師予以指導,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實踐創新的能力。以往教學都是以學生齊聚教室,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教學。隨著學業任務的改變,學生逐漸步入大學校園,在這里需要學習的不僅是課本知識更是未來的職業技能。單純依靠多媒體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教學環境不能僅僅圍繞在教室這個小范圍內,還需將大部分時間安排在教學基地或者課外實驗室等實踐環境(圖3~4)。

圖3 大學4年教學安排Fig.3 Four-year teaching arrangements at the University

圖4 實地教學規劃Fig.4 Field teaching planning
現代農村地區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在經濟體系中,商品經濟發展迅猛,農村消費結構也發生改變。由此產生一系列人才需求變化,如我囯鄉村建設用地粗放問題要求城市規劃師成為“鄉村用地精算師”,我國鄉村市政公用服務不足問題要求城市規劃師成為“鄉村市政工程師”,我國鄉村建設照搬城市模式問題要求城市規劃師成為“鄉村風水規劃師”,我國鄉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要求城市規劃師成為“鄉村環境保護師”[12]。
當前,我國的城鄉關系已近進入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鄉村振興和城鄉協調發展是國家重點戰略。在具體的實施中,鄉村規劃在全國各地全覆蓋展開。城鄉規劃學為城鄉統籌和鄉村建設培養專業人才,面臨著思想方法、學科體系以及教學內容上的重新認識和歸納創新。“在地式”教學模式以其特有的能動性和實用性將使得鄉村規劃專業得到質的提升,注重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感知認識,拓寬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學習途徑,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雖在教學開展中會存在學生安全等突發問題出現,但就發展方向而言,實地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課程還應結合國家要求增加實踐思政課程安排,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建立新時代奉獻觀,實現“教”與“育”并行。一方面,在思維轉變上,需要補充現代鄉村復雜系統特征認知,簡單套用城市規劃體系并不適用于鄉村,需要歸納總結鄉村規劃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在規劃技術上,需要適地、在地。規劃教育內容要因地制宜,規劃設計要落地生根。在地式鄉村規劃是一種活化的動態式行動過程,規劃教育與設計創造將是一種長期的、全過程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