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 京 劉 霞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0)
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高水平的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到2025 年,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要達到12 件”。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22 年1 月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和“十四五”規劃實施年度推進計劃》對實現上述目標給出具體實施方案。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應對新技術、新經濟、新形勢對知識產權制度變革提出的挑戰,促進高價值專利轉移轉化能力提升,發揮其對國家科技競爭力發展的關鍵支持作用是知識產權工作的重中之重。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企業高價值專利的轉移轉化是高價值專利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重新審視產業中企業高價值專利培育和發展的現狀,重點分析企業高價值專利的實際轉化模式,提出有效提升企業高價值專利的技術價值和市場價值及其轉化效率的路徑建議。
高價值專利是體現知識產權“黃金價值”的核心組成部分,它特指那些技術創新水平高、權利狀態穩定、市場價值潛力大,具有較強前瞻性,能夠引領產業發展,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高質量、高水準的專利或專利組合。多數學者對如何認知企業高價值專利的研究頗多,認為在不同行業,由于工藝方案不同、技術更新速度不同,企業對關鍵專利的認知不同[1]。一些企業從多維度綜合劃分核心專利,比如技術創新程度、能否規避、是否被判定侵權等;一些企業認為只要是發明創新技術、方法創新、行業標準的專利即為核心專利。企業采取不同的專利內部管理機制,比如不定期地調整等綜合管理機制;內部獎勵制度、延長維持年限等簡單做法。一些企業則認為,在本行業中,單件產品中所含的專利數量對于產品的市場份額維持極其重要,少數的核心技術的高價值專利轉移轉化對于企業發展更具有突出作用[2]。
高價值專利的判定和培育影響其轉移轉化的成效。有學者提出基于專利價值評估指標體系的優化模型開展專利價值評估,利用帕累托法對專利價值進行評價,為專利分級分類管理提供依據[3],在此基礎上從技術轉移轉化過程增值管理角度提出兩點建議:一是以評估的高價值專利為中心實施專利組合管理;二是圍繞潛在高價值專利實施優先關鍵專利布局策略。實證分析表明優化模型對于專利價值評估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穩健性,依據評估結果實施專利組合管理與優先布局策略將有利于促進技術專利轉化,實現技術價值增值。還有學者提出專利共類識別方法的產業應用,專利組合打包方法更適合面向研究機構/高校的專利價值轉化;基于專利引文耦合的技術承接組合包在發生轉移轉化的預測上更加精準,更適合于企業精準開展技術轉化;基于專利主題詞共現的研發要素組合技術針對性較高,在發生轉移轉化的預測上較為精準,能覆蓋大部分的專利,更適合于面向企業的前瞻性技術對接和技術問題的解決。這三種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識別潛在的合作對象,從各自的視角為高價值專利轉移轉化提供更多的技術機會選擇[4]。
高價值專利的“價值”內涵廣泛,主要表現為專利在技術、法律、市場多個維度的運用上[5]。在技術維度,專利的價值體現在技術是否先進、成熟和方便運用等;在法律維度,專利的價值體現在能夠有效地維持技術的排他使用權利、能夠有效地制止他人侵權;在市場維度,專利的價值體現在專利產品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專利源于技術,其價值是回歸于技術的運用,其運用也帶來相應的市場交易價值。企業高價值專利的“價值”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指專利技術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延續產品發展的技術路徑需求;二是專利交易滿足市場主體實際需求以及專利變現價值。

圖1 2005-2016 年有效專利實施率狀況(%)
專利的技術價值在于能否滿足整個產業鏈轉型升級的需求和延續市場產品進階發展的技術路徑需求[6]。凡是融入企業產品或服務技術路徑改進的專利,都是專利價值的運用,該過程主要關注專利實施率和專利產業化程度。
專利的實施率計算:專利的實施率=已經實施專利件數/擁有的有效專利件數。有效專利件數是根據被調查對象法定登記的專利數,已經實施專利件數是由被調查對象對實施專利件數加權計算獲得。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05 年至2016 年,有效專利實施率在50.3%至74.1%區間范圍內波動。2012 年有效專利已經開始實施的比例為74.1%,為歷年最高水平。有效專利實施率在2013 年回落至69.2%;至2014 年,再度下降至57.9%。2015 年有效專利實施率有所回升,升至61.8%;2016 年有效專利實施率則下滑至50.3% 。
專利的產業化程度主要體現在參與企業流通市場產品的技術發展路徑,專利產業化率=用于生產出產品并投放市場的專利件數/擁有的有效專利數量。《2017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13 年至2016 年,有效專利產業化率有所波動。2013 年有效專利產業化率最高,達到50.3%;2014 年下降至42.9%;2015 年小幅上升到46.0%;而2016 年降至34.6%。
專利先進技術發展路徑的運用包括三個階段:專利新穎性決定了企業是否選擇該技術開展科研立項,專利的創新性使得企業獲得相應的研發成果(以商業技術秘密保護或者申請專利保護),專利的實用性決定了企業利用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發展新產業等活動,這也是專利技術實現產品化的過程。[7]
專利技術價值轉化率不高,主要原因包括:技術研發路徑不完善,企業在產品研發階段所產出專利的同時未充分考慮其專利帶來的技術實施效果和產業化效果,使得技術改進路徑停滯不前,“卡脖子”技術專利產出較少,有些企業在做項目科研的時候,未注重研發要素的集成體現,產出無效的專利,導致這些專利的運用價值不高;專利技術產業化路徑“較長”,從研發成果中獲得專利,到生產出專利產品,再將專利產品轉化成商品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這是企業依靠專利技術獲利的關鍵路徑,在研發過程中企業沒有按照技術產業化路徑去檢索共類型的專利,導致其專利衍生運用中受限;沒有利用專利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市場單件產品所需的專利數量不一定多,通過研發投入產出的專利數量對企業維持市場份額極其重要,不同規模的企業對利用專利維持競爭優勢的看法存在差異,導致專利產出動力不足,產出質量不高。
企業已獲授權的專利作為其重要的無形資產,專利作為技術產品,其市場價值體現在參與經濟價值靈活置換,其置換方式有通過許可、轉讓給他人使用、將專利估價入股、質押給銀行等。專利許可率的計算按如下方式:專利許可率=成功許可他人專利件數/所擁有的有效專利件數。《2017 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有效專利許可率有所下降:2014 年至2016 年期間,有效專利許可率逐年小幅下降,2016 年專利許可率為6.8%。
2014 年至2016 年,有效專利轉讓率基本保持穩定。2016 年轉讓率為5.4%,與2015 年持平。
若對企業的有效專利做出售處理,預期收入較為分散,上至500 萬,下到5 萬的都有可能,2016 年,企業擁有專利出售預期收入集中在10 萬元至50 萬元區間內的比例較大,占比26.7%。
專利的這類無形資產如何能像普通商品一樣在市場流通,取決于其市場需求側與供給側是否對應,專利如何合理定價進行交換。專利的市場價值轉化率不高,主要原因包括:需求量與供應量未完全形成對應,市場主體對專利的需求來源于不斷改善市場產品的技術路徑這一驅動因素,專利供給規模的擴大表明提高技術路線改進明顯,當市場主體需求與專利供給交互作用顯著時,才能使專利市場供給引導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專利的市場價值不明確,專利需求量與供應量由專利產品價值決定,專利的價值評估體系不明確,市場主體難以形成明確交易機制,同時國內以專利的金融需求為信號的技術轉移機制還未形成,高價值專利流通市場還不完善;專利價值交易的實現是把雙刃劍,企業培育高價值專利過程中會投入較多資源,企業培育的專利越多,意味著在構建和維護專利組合的過程中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就越多。培育高價值專利也將給企業帶來更多回報,改進產品的研發技術路徑以節約生產成本,或將其作為商品,獲取許可費、轉讓費、入股作價等其他變現方式獲取價值。
專利是依據法律制度申請獲立的,基于產出制度角度,優化專利收費制度有助于把關和提升專利質量,在維持權利的過程中適度提高、合理調整年費標準或者繳納專利年費頻次適當減少有利于促進專利轉移轉化。
技術研發過程是專利產出的關鍵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有必要將靈活的專利技術布局戰略與良好的專利團隊相結合,專利團隊可利用適當的市場機會將其組建好的專利池價值貨幣化。高價值專利池是極好的工具,企業要實現價值轉換,不僅要擁有專利技術方案,還需要容量大的高價值專利池,這不僅為企業提供起訴他人侵犯專利技術的理由,還有助于防止他人起訴企業。另外,在產品銷量下降的時候,企業及時出售和/或許可專利也可以提高企業的收入,從而推高股價并提高市場占有率。
企業從轉變認知層面過渡到實操層面,對即將申請的和已經獲批的專利進行分級管理。根據發明創新的程度進行劃分,最為典型的方式就是基于TRIZ 理論的專利等級劃分。第1 級:多數為參數優化類的小型發明,一般是對已有系統的簡單改進;第2 級:對已有系統的技術矛盾進行改進;第3 級:對已有技術的根本性改進;第4 級:利用全新的原理對已有系統基本功能的創新;第5 級:比較新穎的科學原理導致一種新系統的發明。還有一種按照本行業市場應用價值等標準進行劃分的分級管理方式:比如五星級專利為市場應用前景明確/或說相對基礎、底層的專利,四星級次之,其他以此類推。或者根據與主營產品的關聯程度劃分。例如,A 為產品直接相關專利,B 為相關技術或/和周邊產品專利,C 為不太相關產品的專利。
企業從技術戰略布局和專利申請過程中逐步完善高價值專利轉移轉化體系,是企業應對當下國際經濟形勢,突破卡脖子技術發展的立身之本;是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突破國際市場封鎖的必經之路。開發高質量專利、運用好高價值專利也是企業創新的職責所在,高價值專利的價值發揮將使得企業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