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皓白
(深圳大學城圖書館,廣東 深圳 518055)
我國科技查新的誕生和發展借鑒了專利審查制度[1],兩者均始于1985 年,經過近40 年的發展而逐漸標準化。目前,我國的專利制度已相當完善并已與國際規則接軌,而科技查新雖然也有對應的查新規范,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2]。同時,科技查新和專利審查在法律依據和人員職責、審查機構[3]、查新點和權利要求[4]、新穎性判斷原則[5-8]、報告內容和格式方面[9]目前已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最新的科技查新與專利審查制度進行深入、全面的對比,并從中促進兩者之間的相互借鑒和協同發展。
科技查新和專利審查在法律依據、審查的內容和標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專利審查依據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和《專利審查指南》(以下簡稱《審查指南》),以及《專利合作條約》《巴黎公約》等國際條約。
科技查新依據的規章制度有《科技查新技術規范》GB/T 32003-2015(以下簡稱《查新規范》)、《科技查新規范》國科發計〔2000〕544 號(以下簡稱《規范》)和《科技查新機構查新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機構管理辦法》),以及《科技成果鑒定辦法》《科技成果獎勵辦法》等相關政策。
由于規范的法律效力不如法規,因此科技查新的法律地位要低于專利審查。
根據現行《專利法》第2 條,發明可以理解為記載新產品或新方法的技術方案,或是改進現有產品或方法的技術方案。由此可見,《專利法》保護的對象是技術方案,具體可以分為產品和方法兩類。
《查新規范》第3.1、3.2 條規定,科技查新的對象是科技項目,具體包括理論類、技術類和軟課題類項目。科技查新的主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產品、方法和理論。其中,理論可以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也可以包括自然科學理論,還可以包括具體技術的標準規范。理論類型的查新主題不是專利的授權對象,因此科技查新的對象范圍要大于專利審查。
根據現行《專利法》第26 條4 款,權力要求的依據是說明書,應通過簡要、清晰的方式明確保護的范圍。按照《實施細則》第20 條,權利要求必須有獨立權利要求,體現發明的總的技術方案,清楚解釋為解決問題所必須存在的技術特征,亦稱必要技術特征,此類特征的總和構成了技術方案,并體現出與現有技術的差異。
《查新規范》第3.7 條規定,查新點需要體現項目的新穎性,說明技術的進步性,所有查新點都要準確、清楚,強調某種技術特征或主題。《機構管理辦法》第13 條規定,委托人如果不能準確列出查新點,查新機構可以拒絕其委托。
由此可見,查新點可以看作是與獨立權利要求相對應的概念,兩者表述均應清楚、準確,以科學技術要點為依據,并包含技術特征。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獨立權利要求需要包含全部的必要技術特征。即,僅有對于技術方案不可或缺的特征,才能寫入獨立權利要求,從而避免了其過于冗長。與此同時,技術特征的記載必須完整、充分,以便能區別于背景技術,從而避免了其過于簡短。與此相比,《查新規范》僅規定技術特征需要體現技術的進步性和新穎性,既沒有對其完整性進行限定,也沒有對其簡要性進行要求。
《專利法》第26 條3 款要求,說明書必須完整、清晰地解釋發明內容,并且本專業技術人員能夠據此在現有條件下實現該發明。《實施細則》第17 條規定,說明書涉及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以及具體實施方式等多方面內容。
《查新規范》第3.6 條規定,科學技術要點是指查新項目的關鍵技術內容,涉及領域與目的、效果與方案等方面。《機構管理辦法》第13 條規定,查新委托人如果不能出具相關的技術資料,查新機構可以拒絕其委托。
由此可見,科學技術要點可以看作是與說明書相對應的概念,兩者均包括技術領域、技術方案和技術效果等部分。但不難看出,科學技術要點僅需要提供項目的關鍵技術內容,而說明書則需要對技術方案作出完整、清晰的解釋,且能夠讓本專業技術人員據此在現有條件下實現發明的內容。因此,專利審查對說明書的要求明顯比科技查新對科學技術要點的要求嚴格。
《專利法》第31 條1 款規定,如果兩項發明同屬一個構思,可以作為一件申請提出。《實施細則》第34 條規定,對于這種情況,需要確保發明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性,即存在若干一致或相應的特定技術特征。對于特定技術特征,可以理解為將發明視作整體,能夠對目前的技術起到貢獻作用的特征。
《查新規范》第4.2 條單一性原則規定,只有在主題間存在密不可分的特定技術特征的情況下,才可以將多個主題置于一件查新項目內。
由此可見,無論是科技查新還是專利審查,判斷能否將多個主題放到一個查新項目中的關鍵在于這些主題之間是否包含有一個特定技術特征。但科技查新并沒有對特定技術特征作出嚴格的定義。在專利審查中,特定技術特征等同于創造性中的區別特征,即一個技術特征只有區別于現有技術且具有非顯而易見性才能稱之為特定技術特征。對于科技查新則是體現新穎性和進步性的技術特征點,其中沒有對非顯而易見性進行要求。
1.6.1 新穎性定義
根據現行《專利法》第22 條2 款的內容,新穎性可以理解為發明不是目前已經存在的技術,同時也不存在抵觸申請。現有技術的公開方式包括出版物、使用和其他方式,不受位置、語言或者獲得方式的限制。抵觸申請是指申請在先、公開在后的同樣的發明。
《查新規范》第3.8 條規定,新穎性是在指定日期或是委托日以前,出版物當中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查新點。同時第4.1.1 條還要求,在對新穎性進行分析時應當按照公開文獻,而非依據是否已被應用或以其他方式進行了公開。
因此不難發現,科技查新中的新穎性定義要窄于專利審查。首先,科技查新不含抵觸申請這種情況。其次,科技查新的公開方式僅限于出版物,而不包括使用和其他方式。這是因為科技創新通常以文獻為評判依據,實踐中使用和其他方式公開也難以判斷。而專利審查中因為有無效請求的存在,上述申請即便通過審核也無法獲得保護,因而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抵觸申請,雖然科技查新對此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但這種行為違背了科研誠信原則。例如,有關文件規定,相同或相近的項目不能通過不同的委托單位、不同的申請人或不同的項目類型進行申報。自2011 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開始通過“項目相似度檢測系統”對科研項目進行查重。這一操作可以視為對立項申請中抵觸申請這一情況的補充審查。
1.6.2 檢索年限和范圍
《審查指南》第2.1.1 條規定,申請日是審查的時間界限,對于可以享有優先權的情況,優先權日是審查的時間界限。《查新規范》第3.8 條規定,科技查新以查新委托日或指定日作為新穎性判斷的時間界限。
科技查新和專利審查的檢索范圍均包括國內外的科技期刊和專利文獻,但科技查新的檢索范圍設置較專利審查更為靈活:首先,文獻檢索的范圍可以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進行確定和調整;其次,查新范圍和時間界限均可由委托人指定。
1.6.3 新穎性判斷原則
《審查指南》第3.1、3.2 條規定了專利審查的新穎性判斷原則和常見情形;《查新規范》第4.3 條規定了科技查新的新穎性判斷原則。兩者大致相同,但仍然存在一些差異:首先,科技查新中沒有“同樣的發明”這一審查原則;其次,科技查新中的“突破傳統原則”與發明專利創造性判斷中的“發明克服了技術偏見”更為類似,而與新穎性判斷中的另外兩種情形并不完全相同。
1.6.4 不喪失新穎性的情況
根據現行《專利法》第24 條的要求,在申請日之前的半年當中,發明屬于非常情況下緊急公開的,在國際展會、學術會議上公布的,以及他人未經允許泄露的,不喪失新穎性。《查新規范》中沒有類似規定,不過,如果委托人本人在委托日以前進行了公開,通常不認為對其新穎性產生影響[10],而僅需在查新結論里進行適當標注即可。
根據《專利法》第22 條3 款,創造性要求發明體現了技術的進步或是存在明顯的實質特點,也就是要求發明與目前已有的技術相比是非顯而易見的,同時對技術進步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形成了有益的效果。
《查新規范》第3.1 條規定,科技查新是對新穎性作出文獻評價的咨詢服務,第3.7 條規定,查新點可以體現技術的特征與進步,同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
由此可見,科技查新沒有對查新項目的創造性,尤其是非顯而易見性作出明確的要求。由于新穎性是創造性的基礎,因此科技查新的要求比發明專利實質審查低。而科技項目的創新性評估幾乎是所有科研立項同行評議的重點內容。例如,《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要點》規定,重點評議研究方案的創新性和可行性。因此,創新性主要由函評和會評專家進行判定,而科技查新的新穎性結論,也為評審專家提供了參考。
《專利法》第22 條4 款規定,實用性是指發明能夠制造或者使用,并產生積極效果。《查新規范》中沒有對查新項目的實用性進行規定,這是因為科技查新的對象范圍要大于專利審查,其中一些理論成果無法在產業上實施。
此外,科技項目的實用性評估也是部分同行評議的重點。例如,《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要點》規定,要關注研究工作的應用性特征。
根據現行《專利法》第5 條,假如發明會對公眾造成不利的影響或是違反法律法規,那么便無法獲得專利授權。對于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遺傳資源,并依賴其而完成的發明,也無法獲得專利授權。
《查新規范》中沒有與《專利法》第5 條類似的規定,但這種行為違背了項目申報中的科研誠信要求。例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規定,嚴禁違反法律法規、倫理準則及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有關規定。目前,科技安全審查和科研倫理審查已成為科研立項的必要程序之一。
本文對科技查新和專利審查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并得到了以下結論和建議:
1.科技查新在一些細節規定方面不如專利審查詳盡和嚴謹。建議細化《科技查新規范》中的概念和步驟,制定《科技查新指南》進行規范,以降低科技查新的靈活性和主觀性。
2.科技查新報告的法律約束力和參考價值較低。建議提升科技查新的法律地位并適當增加查新報告對項目創造性的要求。
3.查新機構與其他科研管理部門的配合程度較低。建議加強查新員與同行評議專家的合作與聯系,在科技評估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