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學校團隊成員聊起偶然得知的一個外校發生的真實案例,引發了大家的思考。
事情發生在兩位年輕的中層管理人員身上,這兩位女老師均在學校教職工宿舍住宿,其中A在宿舍內開通了網絡。另一位住在隔壁的B教師知曉后便與其商量一起使用,并愿意平攤費用。溝通的結果是同意,錢不多當即付款并獲得了密碼。哪知一周后,B向A反映:網速不行,用起來不方便。A主動說不愿意用可以退款,并將錢如數退還給了B,且更改了密碼。事至此本無可厚非。但事后A卻將此事給同事說了, 以至于這件事在學校教師中逐漸傳播開來了。
大家主要圍繞學校到底該不該出面干預和調和,展開了比較激烈的討論。有的說這純屬私事,不該干預。而且,該校領導在得知此事后,也是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覺得不便介入。
而另外一種意見是,學校領導可以不干預,但該介入的時候還是需要適當介入。但該如何介入?這不容易把握好分寸。
結果有人話題一轉,問及如果這事發生在我們學校,我們到底該怎么做。大伙愣住了,一時竟沒人發言。人之常情,當我們談論別人的時候,大家都可以隨意的指點;但直面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變得謹慎起來。
經過一番對話,最后我們達成幾點一致的看法是:
要介入。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兩位是培養中的年輕干部,對其要求肯定要高一些;二是事情是在學校發生的,且兩人都是學校教師和干部,學校有責任也有義務介入,因為看似小事,其實關乎學校的文化氛圍。如果學校教師團隊之間經常因為這樣的“小事”糾纏,耗費精力和心智,實屬不值得。
當然,有老師可能會認為小題大做了。我們希望這樣的案例在學校是極少數現象,并不會影響學校的大的文化和價值觀。但遇到了這件事,將其作為機會正面引導,是每個保持敏感度校長的應然為之。況且,他們是學校的中層管理干部,更應該出手干預。無論是在事件發生過程中,還是發生之后,得知消息就應該介入。
究竟如何介入呢?這個可以因人而異。有的可以婉約,有的可以直接。可以直接面談,也可以非正式溝通。無論哪種方式,都有一個原則不能偏離:指出問題,明確期待。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事件中明晰努力的方向和汲取前行的動力。
如果是我來處理,我的方式可能會粗暴一些:直接分別找兩人談話。因為在我看來,你簡單,別人就簡單。內部的事,不必過多轉彎抹角。而且,是兩位正在培養的年輕人,有高的期待,更應該坦誠溝通。
找A談話的流程可能會是:先請A描述事件過程;再請A自己思考有無不妥之處,可以怎樣改進。使其明確:不該將消息傳播出去,不利于團結和共事,其他都無傷大雅。對A的更高期待是:如果可能,同伴提出需求時,在不傷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盡量提供免費幫助(當然,這個不能作為硬性要求)。找B談話的流程可能是:先描述事件過程;再思考對方哪一點讓自己不舒服,為什么?如果再發生一次,自己會如何選擇。幫助其認識到:A并無大的過錯,可以理解。對B的高期待是:已付款,就不該收取退款,即使不用了,待續費時不再續費即可。
教育無小事,學校管理無細事。校長應該保持敏感之心,利用一切機會呵護學校的文化和價值觀。
責任編輯/周小益
王昌勝
2014年度中國課改杰出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未來教育家公益項目”培養對象,首批“荊楚教育名家”;北師大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小學發展辦公室執行主任,“我們工作室”負責人;現兼任神農架林區創新實驗學校質量促進中心主任,湖北宜都創新實驗學校、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鄭州市創新實驗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