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對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前提批判*

2023-01-07 21:13:32楊韻韻劉同舫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歷史

□ 楊韻韻 劉同舫

內容提要 馬克思對蒲魯東的“小資產者”立場和“先驗的上帝”假設進行了批判,從而揭示出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前提性局限。蒲魯東在對所有權合法性的質疑和對政治經濟學的“重建”中完成了對歷史規律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的歷史意識。但他將歷史規律歸結于某種觀念的邏輯演繹,因而無法提出變革所有權和建構未來社會形態的可行性方案。馬克思指認出蒲魯東的歷史意識是植根于“小資產者”的狹隘、精致的利己主義,其根本目的在于捍衛“小資產者”的個人財產與私人利益,所以蒲魯東的理論非但無法將人類社會引向未來的光明前景,甚至可能會誘使人們倒退回中世紀。馬克思批判蒲魯東無法理解與把握“現實的人”在物質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了人類歷史這一客觀事實,只能將歷史規律訴諸“先驗的上帝”這種“冒牌的黑格爾詞句”,陷入了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泥淖。

歷史意識是承認與尊重歷史規律并依據歷史規律考察研究對象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以及未來趨勢的一種思維自覺和理論素養。①蒲魯東在考察所有權以及資產階級社會的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歷史意識與歷史思維,但是他無法基于“現實的人”的實踐揭示出客觀的歷史規律,其歷史意識存在著明顯的理論限度。馬克思整體性地考量與辯證性地批判了蒲魯東的歷史意識,既肯定蒲魯東歷史意識的理論意義,又揭示出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前提性局限。學界關于馬克思對蒲魯東歷史意識批判的研究,主要圍繞馬克思與蒲魯東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的具體結論的差異問題,②相對忽視馬克思對蒲魯東歷史意識局限性的發生條件的剖析和批判。考察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形成過程,探討馬克思對蒲魯東形成歷史意識的兩大前提——“小資產者”立場和“先驗的上帝”假設的批判,有利于我們全面認識馬克思對蒲魯東歷史意識的評價尺度,進而深刻理解馬克思與蒲魯東在歷史意識前提性問題上的本質差異。

一、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形成及其限度

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形成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蒲魯東在《什么是所有權:或對權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中認為,只有以歷史的眼光厘清資產階級財產所有權的起源及其發展歷程,才能判斷所有權究竟是否具有合理性。蒲魯東這種追問所有權發生學的研究旨趣體現了其歷史意識的萌芽。在《貧困的哲學》中,他進一步將考察所有權與探究人類歷史緊密聯系起來,涉足政治經濟學領域以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尋找規避所有權弊端進而建構未來社會形式的方法。蒲魯東聲稱依據歷史規律審察所有權制度與構想理想社會圖景的觀念體現了其歷史意識的確立與形成。但蒲魯東的歷史意識奠基于“小資產者”的訴求和唯心主義觀念之上,沒有揭示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而難以發掘所有權的產生原因及其超越方式。

蒲魯東對小生產者窘迫生存境遇的切身體悟,為其萌生出以往經濟學家普遍缺乏的歷史意識奠定了現實基礎。蒲魯東生于貧苦的手工業者家庭,他的父親早年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后成為箍酒桶的工匠師傅,隨后又嘗試經營酒館生意,最后以慘淡局面而告終。蒲魯東迫于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很早便輟學謀生,最初在印刷廠做工,之后與他人合伙開辦了一家小型印刷廠。蒲魯東歷經生活的磨難,曾親眼目睹小生產者在大資本家的擠壓下失去生產資料或個人財產而淪為社會底層貧困群體的真實場景。蒲魯東總是以“時代的苦難的見證人”的身份自居③,他曾捫心自問:“為什么社會上有這么多的痛苦和苦難呢? 難道人類應該永遠是不幸的嗎?”④蒲魯東對這些問題的思索,蘊含了對人類社會不平等根源的現實追問以及未來應當向何處去的理論反思。蒲魯東懷著對解決諸多歷史問題的執念和消除社會貧困的希冀,廣泛涉獵神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語言學等相關領域的書籍。他在考察所有權問題時,發現鮮有政治經濟學家從歷史發生學視角探究所有權的起源與形成等前提性問題,并由此展開了對所有權演進歷程的探索。

在《什么是所有權:或對權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一書中,蒲魯東強調探究所有權的產生及其發展歷程對于正確理解所有權具有重要意義,這體現出其歷史意識的萌芽。首先,蒲魯東批判性地指出,既往的政治經濟學家正是由于缺乏對所有權產生原因的研究,才會理所應當地認為所有權是一切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他們基于所有權制度討論社會財富如何增殖的致思取向完全忽視了“所有權本身是否合理”這一前提性問題。蒲魯東認為,“普遍承認所有權的事實并不能使所有權合法化”。⑤在其他經濟學家止步的地方,蒲魯東繼續前進,指出“所有權是否合法”這一問題應當回到其發展歷程之中加以歷史性的審視,即通過考察“所有權的根源、它產生的原因以及它長久存在和行將消滅的原因”,⑥從而在歷史維度上判斷所有權是社會經濟的“自然條件”還是某一階段的特殊產物。其次,蒲魯東闡述了所有權的發生過程,認為所有權產生于人們尚未充分認識正義觀念的階段,伴隨人們對正義觀念的深入理解,所有權制度將被“占有制”取而代之,此時每個人都能平等地占有一定的財產。在蒲魯東看來,正義是人類區別于禽獸的社會本能,在正義本能的驅使下,人類社會最初表現為“共產制”的社會形式。隨著人的自主意志和推理能力的發展,人們出現了“占為己有”的私欲,加之人們由于思考力的限度往往曲解正義觀念,這導致了正義逐漸被遮蔽,人類社會也開始進入“私有制”的重要時期。“私有制”時期是暫時的,“惡或錯誤及其后果,是兩種對立的能力——本能和思考——相結合后的第一個產物;善或真理則必然是第二個產物”。⑦蒲魯東認為,當人的思考能力和社會本能逐漸趨向同一,人們達到完全理解正義的內涵和原理時,人類社會就會進入“個人平等占有財產”的歷史階段。

直至撰寫《貧困的哲學》時,蒲魯東才清晰地認識到,探究所有權的產生根源、尋找克服所有權本身缺陷的方式必須要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如何探索歷史規律呢?蒲魯東認為人類歷史的奧秘蘊藏在經濟領域之中,應當通過重建政治經濟學來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從而確證所有權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定位與演變趨勢。

蒲魯東在《貧困的哲學》中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造,其歷史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得以不斷深化。在研究對象上,蒲魯東認為諸多政治經濟學家通常以零散的經濟現象為考察對象,忽略了對社會經濟發展歷史全貌的考察,以至于他們把眼前的經濟現象理解為某種永恒不變的事實。蒲魯東認為,政治經濟學應當以人類社會的總體狀況為對象,探究人類社會不斷變遷的歷程和規律。“這門科學的對象包括的不僅是某一個時期的人類秩序”,“而是社會存在的一切原則和全部希望,就好像一切時期和一切地點的社會進化一下子都集中在一起,固定在一個完整的畫面上,從而使各個時代的聯系和各種現象的次序一目了然”。⑧在研究方法上,蒲魯東認為,政治經濟學需要結合哲學的方法,以此來發掘人類社會的秩序。以往的經濟學家只對經濟事實進行實證考察,“他們眼前確實亂七八糟地堆放著許多可供建造宏偉大廈的材料”,⑨卻找不到“建筑師”和“總圖樣”。在蒲魯東看來,哲學的思辨方法是政治經濟學研究亟需的“建筑師”。政治經濟學已經提供了“有關人類在財富的生產與分配方面的最明顯和最普遍的習慣、傳統、成規與實例的最原原本本的歷史”。⑩現在的任務在于訴諸哲學方法重新研究這些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從而探尋出經濟發展的精神與哲理,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秩序與規律。正如有學者指出,蒲魯東“想做政治經濟學領域的黑格爾,企圖對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作出‘規律性’的闡釋”。?蒲魯東聲稱《貧困的哲學》不僅是涉獵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作,而且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之謎的歷史論著。

與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家相比,蒲魯東具備較為自覺的歷史意識。遺憾的是,蒲魯東并沒有觸及到真實的人類歷史及其規律,而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曲解為經濟觀念的邏輯演繹,將歷史規律歸結于上帝對人類社會的支配與指引,因而他的歷史意識存在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真實的人類歷史進程,進而難以提出變革所有權制度和超越資產階級社會的可行性方案。蒲魯東在《貧困的哲學》開篇就奠定了唯心主義的基調。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受著某種最高意志的支配,這個意志存在于社會之外,并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社會朝著一個不可知的目標前進”,?這一最高意志就是上帝或某種普遍理性。蒲魯東聲稱自己所研究的是“符合觀念順序的歷史”,他認為事實只是觀念的有形表現,“社會所經歷的過程恰恰和理性創造概念的過程完全一樣”,研究人類社會歷史規律就是“創立有關理性規律的理論,就是創立哲學”。?

在蒲魯東那里,社會歷史的更迭變成了經濟范疇“正—反—合”的邏輯運動。基于人類社會歷史是經濟觀念演繹史這一判斷,蒲魯東強烈反對采取革命手段來推翻現存社會制度,認為應當以“文火”燒毀所有權的弊端,即尋找一種能夠調和一切現存矛盾的經濟觀念。由于沒有揭示出人類社會歷史的真實歷程和真正規律,蒲魯東的歷史意識在探尋變革所有權和資產階級社會方式的過程中難以徹底地發揮作用,他自以為建基在客觀規律之上的“救世良方”事實上淪為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馬克思對蒲魯東“小資產者”立場的批判

馬克思在充分閱讀蒲魯東的著作和了解其歷史意識的整體面貌基礎上,揭示了蒲魯東是立足于“小資產者”的立場,?堅決主張要根據歷史規律探索克服所有權弊端的理想社會形式。對“小資產者” 生存境遇和現實訴求的關切構成了蒲魯東歷史意識以至其全部理論體系的前提。蒲魯東關于人類歷史規律以及社會發展趨勢的思想在歐洲工人群體中廣受歡迎,無形之中對工人階級傳播了錯誤、扭曲的思想觀念。為消解蒲魯東造成的影響,馬克思對其“小資產者”立場的局限性展開批判,指出“小資產者”立場決定了蒲魯東運用歷史意識的原初目標和最終歸宿具有強烈的利己性質,蒲魯東提出的歷史規律和理想社會形式實質上是一種“小資產者”的烏托邦之夢。

馬克思對蒲魯東“小資產者”立場的認知經歷了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初次接觸蒲魯東《什么是所有權:或對權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時,他十分欣賞蒲魯東帶有強烈歷史感的批判風格,曾在1842年《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中把蒲魯東歸入共產主義者的行列,并認為與其他共產主義者的著作相比,蒲魯東的“機智的著作”尤為值得“長期持續的、深入的研究”。?到了1844年撰寫《神圣家族》時,馬克思盡管沒有明確地提及蒲魯東的立場究竟是什么,但已經隱約地意識到蒲魯東的立場在本質上沒有超越以往的經濟學家。馬克思一方面頌揚蒲魯東“對國民經濟學的基礎即私有財產作了批判的考察,而且是第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無所顧忌的和科學的考察”,有可能促成國民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另一方面又批評蒲魯東沒有擺脫國民經濟學的前提限制。馬克思認為,“對任何科學的最初的批判都必然要拘泥于這個批判所反對的科學本身的種種前提”,?蒲魯東顯然沒有對這種前提進行過多的反思,所以他關于所有權起源及其發展歷程的考察仍局限于國民經濟學的范疇之中。直至1846年蒲魯東發表《貧困的哲學》,馬克思才充分地認識到蒲魯東對資產階級財產所有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審視與批判從始至終都植根于“小資產者”的生存現狀和利益訴求,指出蒲魯東真正關切的是如何維護“小資產者”的財產。馬克思認為,蒲魯東“既迷戀于大資產階級的豪華,又同情人民的苦難”。?受限于這種“小資產者”的矛盾心理,蒲魯東必然無法接受私有財產通過自我否定走向消亡的歷史趨勢。

馬克思洞察到蒲魯東的歷史意識是建立在“小資產者”的現實訴求之上的,加之歐洲的工人群體對蒲魯東所提出的歷史規律以及相應的社會改良方案深信不疑,馬克思對蒲魯東相關結論的看法逐漸從一種模糊不清的曖昧態度轉向了全面批判的立場,即展開對蒲魯東理論立足點的徹底批判。梅林曾提及,“法國的無產階級認為自己的最卓越的代表就是蒲魯東”。?蒲魯東之所以能夠在工人群體中獲得極高的認可度,一是因為他關于在歷史規律的基礎上改建社會的思想確實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是因為他本人作為小生產者的苦難遭遇在法國工人中易于引發共鳴。就第一點來說,與蒲魯東同時期的經濟學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未能走向歷史的深處以探明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那些所謂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將所有權視為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把私有制視為永恒不變的神話,拒斥任何面向未來的進步;空想社會主義者則無視歷史傳統,憑借頭腦的幻想,企圖在虛無縹緲的基礎上建立公有制社會。蒲魯東聲稱自己的“救世良方”奠基于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邏輯之上,“一個從‘科學’角度來論證社會變革的著作無疑會受到廣大工人的歡迎”。?就第二點來看,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小資產者”與“無產者”在訴求上具有許多共通之處,當蒲魯東從自身成長經歷出發考察所有權的歷史根源,高呼“所有權就是盜竊”,力圖在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長河中探究如何走向自由、平等的社會形式時,工人階級難免產生較為強烈的思想共鳴。面對蒲魯東及其理論引發的工人階級觀念混亂,馬克思認為公開披露蒲魯東的立場局限,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

在馬克思看來,盡管蒲魯東時刻表現出對歷史的敬畏感,但是“小資產者”的立場從前提上限制著他運用歷史意識的原初目的和最終歸宿,致使其難以涉足真實的人類歷史。馬克思認為蒲魯東力圖引導人類社會走向絕對平等的歷史階段的目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小資產者”的幻夢。馬克思指出,蒲魯東心目中的“平等”意味著每個人占有相同的財產,這種平均主義式的“平等”觀念帶有濃厚的“小資產者”的道德色彩。在空洞且狹隘的平等原則的指引下,蒲魯東妄圖找到某個最完滿的社會形式,從而使得每個人都能成為享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私人財產的“小資產者”。蒲魯東的這一目的無法在真實的歷史中得以實現,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頭腦中構想出某種符合心意的歷史規律。蒲魯東依據“小資產者”的道德標準評判出經濟范疇的“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認為歷史的進步表現為新的經濟范疇對舊的經濟范疇“壞的方面”的克服,人類歷史體現為他所排列出的“經濟系列”。馬克思指出,蒲魯東試圖通過兩大卷經濟范疇就能“編排出”的人類歷史很大程度上是主觀臆造的結果,在其中根本洞察不到人類社會演進的客觀、真實的歷史面貌,而僅僅只是看到那位為了實現“小資產者”與大資本家的財產平等而在“在范疇的兩個方面中間轉動、掙扎和沖撞的蒲魯東先生”。

蒲魯東囿于“小資產者”的視野,難以客觀全面地考察人類社會的進步趨勢。馬克思指出蒲魯東表面上看似通過揭示歷史的客觀規律而指明人類社會的未來方向,實則卻是“除了讓我們回到中世紀的幫工或者至多中世紀的手工業師傅那里以外,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如果說經濟學家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通過否認歷史來證明資產階級私有制是自然的、永恒的,從而讓歷史止步不前,那么蒲魯東則從“小資產者”在現代社會中的悲慘遭遇出發,致力于在歷史的客觀邏輯的基礎上確立一種貼近“小資產者”訴求的社會形式。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始終以“小資產者”的眼光批判現代社會、描摹未來社會,其歷史理論的歸宿只能是根據歪曲的歷史規律,將人類社會引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高度發達之前的中世紀時期。馬克思認為,蒲魯東在討論分工的演化時不自覺地將現代分工和中世紀分工對立起來,蒲魯東指責現代工廠中的分工導致人的勞動喪失了專業性質,認為工人不能只懂得別針工藝的某一部分,而應該能夠生產出一個完整的別針。當蒲魯東強調工人都需要掌握某項產品的全套工藝時,其思想上的返祖傾向已經表露無遺。馬克思評價道,蒲魯東“沒有超出小資產者的理想”,他在考察各類經濟現象時,意識不到它們對于全人類進步的革命意義,而只關注它們侵占“小資產者”利益的一面,這使得他所建構的歷史趨勢始終是指向中世紀的。

為了消解蒲魯東對歐洲工人運動造成的負面影響,馬克思站在救贖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高度上批判了蒲魯東“小資產者”立場的狹隘性。馬克思指出,蒲魯東固然敬畏人類歷史及其發展趨勢,強調在歷史的進程中重新審查所有權以及資產階級社會,但其本意并非在于消除一切私有財產,相反是為了捍衛“小資產者”的私人財產;蒲魯東自以為找到了歷史的客觀規律,指引著人類社會通往自由的、平等的歷史階段,實際上卻是妄圖讓人類社會倒退回中世紀。通過對目的和歸宿的細致剖析,馬克思揭露了蒲魯東“小資產者”立場的局限性。

三、馬克思對蒲魯東“先驗的上帝”假設的批判

在揭露并批判蒲魯東“小資產者” 立場的同時,馬克思還批駁了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另一個前提——“先驗的上帝”假設。蒲魯東在考察人類社會歷史之前預先假設了存在一個上帝規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秩序,他認為探索和把握歷史規律之前必須承認這一假設。為了駁斥蒲魯東,馬克思首先剖析了蒲魯東為什么需要提出“先驗的上帝”假設,其次指認了蒲魯東“先驗的上帝”假設對黑格爾哲學的誤解,認為其只是“冒牌的黑格爾詞句”。

蒲魯東在認識到確證歷史規律對改建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后,便致力于以抽象的思辨方法考察經濟現象背后的人類歷史秘密。在《貧困的哲學》中,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在紛繁雜亂的現象背后呈現出特定的進步趨勢,是因為受到了某種特殊力量的支配或天命的啟示,“那些追隨博胥埃、維科、艾爾德和黑格爾之后埋頭于歷史科學的人,迄今所作的努力都不過是證明確實存在一種支配著人類全部活動的天命”。蒲魯東將這種類似于“天命”的神秘力量稱之為“上帝”。蒲魯東的“上帝”不同于神學中的造物主,而更接近于德國哲學中的“理性”,是一種具備了古典哲學內涵的存在人類社會之外的“最高意志”。基于“先驗的上帝”假設,蒲魯東建構出其所謂的合乎理性邏輯的人類歷史規律。

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之所以需要依賴“上帝”來支撐自己的歷史意識,是因為他無法從現實的人的實踐這一前提出發來解釋人類歷史。馬克思認為,人們在物質生產中不斷積累的生產力是人類社會歷史得以連續、不斷進步的基礎。作為人類積累性生產活動的產物,生產力對于每一代人來說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每一代人都無法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產力,只能在前一代人已經積累的生產力基礎上進行新的生產,創造出新的生產力,“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正是伴隨生產力以及社會關系的矛盾運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才得以實現。然而,蒲魯東卻無法理解人們之間的這種“物質的聯系”。馬克思在《致安年科夫的信》中批判道,蒲魯東已經“在歷史中看到了一系列的社會發展。他發現進步是在歷史中實現的”,他嘗試對所觀察到的進步趨勢及其背后的規律作出合理闡釋,但是他根本看不到社會的發展與個人行動的關聯性。為了賦予歷史以意義,蒲魯東只好假設出一個“先驗的上帝”,從而用“上帝支配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來說明“人類社會的進步存在某種客觀邏輯”。馬克思認為,蒲魯東既不理解人如何成為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物,又極力想要說明歷史,最終只能把歷史的進步歸功于“上帝”,強調只要意識到“上帝”的存在及其對社會的規定就可以掌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真理。

馬克思認為,蒲魯東關于“先驗的上帝”的假設是對黑格爾“無人身的理性”的拙劣模仿。馬克思指出,蒲魯東與其他經濟學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經濟學家都把分工、貨幣、資本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當作是永恒不變的范疇,蒲魯東卻試圖借助黑格爾哲學中的“理性”、“辯證法”等范疇和方法,說明這些經濟思想的形成過程,進而呈現人類社會整體的發展秩序。但蒲魯東并不能準確地理解和批判地繼承黑格爾哲學,只是“借軟弱的黑格爾主義來把自己裝扮成堅強的思想家”。“這樣一來,我們就要同兩個人打交道: 首先是蒲魯東先生,其次是黑格爾”,馬克思指認蒲魯東的先驗假設只是“冒牌的黑格爾詞句”,所謂“黑格爾詞句”是指蒲魯東沾染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屬性;所謂“冒牌”,則意在說明蒲魯東沒有領會“無人身的理性”由于辯證運動而形成歷史的真諦。通過對比蒲魯東的“上帝”與黑格爾的“理性”,馬克思批判了蒲魯東“先驗的上帝”假設的雙重錯誤。

馬克思批駁蒲魯東的“上帝” 延續了黑格爾“理性”的唯心主義性質,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先驗前提。蒲魯東在《貧困的哲學》中對“唯物主義”冷嘲熱諷,對自己從德國哲學中采擷的“普遍理性”、“上帝”等抽象觀念引以為豪,他堅信人類社會的一切事務一定受到某種絕對力量的限制與規定,從而把歷史研究建立在對“上帝存在”的先驗假設之上。馬克思批判蒲魯東“用編造神話的辦法,來對一種他不知道歷史來源的經濟關系的起源作歷史哲學的說明”,這種借用“上帝”名號闡述歷史的做法與黑格爾以“理性”演繹呈現歷史的觀點具有同一性。無論是“上帝”還是“理性”,都是頭腦中臆想出的“虛假觀念”,以虛假的存在物為前提,蒲魯東和黑格爾不可能提供關于人類歷史的正確解釋。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從“理性”出發,將人類社會發生的一切當作是思維中發生的一切,認為人類社會是“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異化,使得“人類的歷史變成了抽象精神的歷史,因而也就變成了同現實的人相脫離的人類彼岸精神的歷史”;蒲魯東基于“上帝存在”的前提展開對經濟關系起源以及人類歷史演進的探索,把經濟觀念、原理和范疇的來源歸結于天命的啟示,又將現實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關系理解為無形的經濟觀念、原理和范疇的有形表現。蒲魯東同黑格爾一樣顛倒了觀念與現實、思想與事實的關系,他所建構出的人類歷史“是在想象的云霧中發生并高高超越于時間和空間的。一句話,這是黑格爾式的陳詞濫調,這不是歷史,不是世俗的歷史——人類的歷史,而是神圣的歷史——觀念的歷史”。

在批判蒲魯東先驗假設的唯心主義屬性之后,馬克思進一步批評蒲魯東由于把黑格爾的辯證法“降低到極可憐的程度”,其在“先驗的上帝”的基礎上所建構的歷史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完全忽視了辯證法的客觀意蘊。馬克思認為,在黑格爾那里,歷史是“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運動史,即理性把自己設定為正題、反題、合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黑格爾摒棄了任何的外在干涉,只關注理性的自我演繹。然而,蒲魯東無法理解和掌握黑格爾辯證法的真諦,“理性” 的辯證運動演變成機械地劃分出經濟范疇的“好”“壞”兩面。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的“上帝”喪失了辯證法的內在生命力和客觀性原則,其無法像“無人身的理性”一般呈現自身的演繹邏輯,相反需要“社會天才”作為自身支配人類社會歷史的工具和助手。對蒲魯東而言,“上帝”是真理的創造者,而“社會天才”是真理的探索者,它通過感知上帝的智慧與啟示,不斷地提出新的經濟范疇以克服舊的經濟范疇的弊端,從而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新的歷史階段。人類社會歷史就是“社會天才”追隨上帝、尋找真理的漫長過程。對此,馬克思批判道,蒲魯東所謂的“社會天才”實質上就是他自己,他無法理解黑格爾“理性”的自我運動,只好自己充當“社會天才”的角色,借助“上帝”的名號,主觀地描畫出人類社會的演進歷程。通過剖析蒲魯東的“上帝”與黑格爾的“無人身的理性”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馬克思駁斥了蒲魯東“先驗的上帝”的形而上學局限。

蒲魯東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形成的歷史意識具有理論局限性,沒有實現基于客觀歷史規律確證人類社會的“現在”與“未來”的理論任務。馬克思通過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者”立場和“先驗的上帝”假設,揭示出蒲魯東雖然表現出歷史意識的覺醒,但他所聲稱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以及改建資產階級社會的方案實質上是披著“科學”與“革命”外衣的小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理論。馬克思對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前提所展開的徹底批判,不僅解答了蒲魯東關于人類歷史及其發展趨勢的探索為什么失敗以及失敗在何處的問題,而且體現了馬克思始終關切無產階級與全人類命運的無私精神和以“現實的人”為前提探究歷史規律的唯物主義原則。考察馬克思對蒲魯東歷史意識的前提批判,裨益于從多維視角反思蒲魯東歷史意識的理論限度,能更加凸顯馬克思學說的批判性與革命性。

注釋:

①參見陳先達、臧峰宇《歷史科學的前提與歷史思維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哲學》2021年第1 期。

②有學者基于對馬克思《哲學的貧困》和蒲魯東《貧困的哲學》的文本考察,聚焦兩人的共同問題域,系統地從所有權及其揚棄方式、社會分工與人的自由、機器與自由個性、個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等諸多視角呈現出馬克思與蒲魯東在政治經濟學理論和歷史理論上的觀點分歧,認為蒲魯東將社會歷史理解為“與觀念順序相一致的歷史”,而馬克思強調社會歷史是“現實的個人自身發展構成的社會歷史”。(參見楊洪源:《〈哲學的貧困〉再研究:思想論戰與新世界觀的呈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有學者圍繞馬克思與蒲魯東對資產階級社會歷史定位的不同認知結果,指出蒲魯東不了解“人類社會生活存在的歷史性特征”,將資產階級社會當作自然社會,而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社會及其相應的思想觀念都是歷史的存在。(參見張一兵主編《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原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 頁;仰海峰:《馬克思〈哲學的貧困〉中的歷史性思想》,《哲學研究》2020年第5 期)

⑤蒲魯東:《什么是所有權:或對權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孫署冰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序言”第15 頁。

??余源培、付暢一:《新世界觀的第一次公開問世——〈哲學的貧困〉當代解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7、42 頁。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對蒲魯東“小資產者”立場的批判只是馬克思對蒲魯東的身份定性,而不是馬克思與蒲魯東的理論爭辯。(參見Johannes Hilmer.“Two Views about Socialism:Why Karl Marx Shunned an Academic Debate with Pierre-Joseph Proudhon”,Democracy & Nature,Vol.6,No.1,2000)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混淆了思想家的個人身份與階級立場的區別,思想家的“資產者”或“無產者”身份本身確實不會對他的理論內容造成影響,但當思想家基于“資產者”或“無產者”的現實境遇建構自己的理論時,“資產者”或“無產者”的立場就構成了其理論內容的前提部分,從而影響到理論內容的科學性。馬克思指認蒲魯東的歷史意識立足于“小資產者”立場,其本意不在于說明蒲魯東“小資產者”的身份,而在于從前提層面批駁蒲魯東的相關理論,揭示蒲魯東不是從“無產者”而是從“小資產者”的生存狀況出發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進而批判他無法以“徹底革命的意識”探索出真實的歷史規律。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 頁。

?弗·梅林:《德國社會民主黨史》第1 卷,青載繁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204 頁。

猜你喜歡
馬克思人類歷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歷史上的6月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久久国产香蕉| 日本午夜影院|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激情综合激情| 日韩视频免费|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四虎AV麻豆| 色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91视频| 红杏AV在线无码| 无码AV动漫|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精品国产自|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无码白|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欧美一级色视频| 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五月婷婷综合网|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白丝av|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另类欧美日韩|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久草性视频| 日韩区欧美区|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素人在线|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乳|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亚洲青涩在线|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日本www|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成人1024精品|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国产精品xxx|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69精品久久|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九色最新网址|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欧美色视频在线|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91毛片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欧美a在线|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