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於清 康雕
國防教育是筑牢全體公民“精神長城”的重要途徑。高校國防素養教育作為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教授軍事理論知識、培育大學生愛國情懷、崇高信仰追求和強烈使命擔當的重任。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培育必須與時俱進,在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上適應新的形勢,立起新標準,更好地發揮國防育人的功能。針對當前我國國防教育理論建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1],必須深入了解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的基本現狀,找準存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為大學生國防教育具體實施提供路徑遵循。
建設新時代全民國防,打造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應對復雜國際形勢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但也存在如香港激進暴力犯罪活動、西方敵對勢力等威脅與挑戰,加強國防教育高校義不容辭。二是改進國防教育現狀的迫切需要。截至2021 年,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0多所,大學生人數增長與國防教育發展不匹配,呈現教育體系缺乏、育人平臺單一、育人路徑狹窄等現狀,改進國防教育工作,高校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全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日益多元化,而網絡上的信息經常魚龍混雜,價值觀參差不齊。加強國防素養教育,學習相應軍事理論知識,感受英雄人物高尚人格,可以使大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樹立崇高理想,為自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可見加強國防素養教育,在國防素養的培養中貫徹立德樹人,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國防素養是實現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初次步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國防素養教育,既能加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也能增加學生的危機意識,知道威脅國家安全的風險始終存在,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通過國防素養教育讓大學生更加珍惜當下學習生活條件,熱愛祖國,忠于國家。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良好校風形成。
調研選擇湖南5 所高校450 名學生,調研內容分為4 個部分: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對國防英雄事跡的知曉、軍訓經歷與對待態度、基本國防知識的認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50 份,回收有效問卷450 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307 人,占比68.22%,女生143 人,占比31.78%。從所在年級來看,大一110人,占比24.45%,大二124 人,占比27.56%,大三103 人,占 比22.89%,大四88 人,占比19.55%,研究生25人,占比5.55%。從政治面貌方面,群眾75 人,占比16.67%,共青團員307人,占比68.22%,中共黨員68 人,占比15.11%。
1.國防英雄事跡的知曉。國防英雄事跡的知曉程度是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的重要組成。當前青年大學生對國防英雄事跡的知曉程度普遍較高,更較之以前有明顯的提升。“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等烈士的知曉率達到95%,在回答“國防英雄事跡的影響”時,63.80%的受訪者表示“作用很強,效果明顯”,32.92%的人認為“有積極作用”,3.28%的人認為“沒有特別的效果”。多數同學認為國防英雄事跡對自身成長有積極作用。可見,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進步,社會、媒體和學校對英雄事跡的弘揚、宣傳和學習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青年大學生通過在學校中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在黨團活動之中,在社會廣泛宣傳國防英雄事跡之中,了解到許多國防英雄保家衛國的先進事跡,獲得對英雄事跡的相關知識普及,更能從其先進事跡中,感悟到英雄不畏艱險勞苦,感受到英雄身上保家衛國、默默奉獻的精神力量,能夠培養其強烈的報國熱情,發揮優秀榜樣的力量,自覺向榜樣看齊。
2.軍訓經歷與對待態度。軍訓經歷是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養成的重要實踐環節,大學生對待軍訓的態度構成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的重要內容。軍訓經歷也是培養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的重要實踐組成部分,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對待軍訓的態度比較端正。“請問你是否參加過軍訓?”,92%的調查者選擇“是”,6%的調查者選擇因身體等原因沒有參加過軍訓,2%的人選擇因其他原因未參加大學軍訓。在回答“你認為你參與過的軍訓有意義嗎?”,90%的調查者認為“特別有意義”,“沒有意義”的選項沒有人選擇。多數人認為,參加軍訓能磨練人的意志品質,增強了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觀念,學到了很多軍隊知識。這體現為學生大多對軍訓持認可態度。通過軍訓,學生能夠在實際訓練、學習實踐中提升國防本領,增長才干。通過軍訓,學生能夠有效地鍛煉意志品質,幫助自身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收獲了快樂和成長,是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3.基本國防知識的認知。基本國防知識的認知程度是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的重要組成,也是衡量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調研顯示:高校普遍加強了軍事技能訓練,新生入學即有軍訓并開設軍事理論課,其中部分高校將軍事教育學科列入學校學科建設規劃中,甚至設有國防教育學院等教育和學術機構。對于“您對您學校的國防教育課程建設滿意度如何?”的選擇題中,有50.10%的學生選擇“十分滿意”,25.44%的學生選擇“比較滿意”,18.98%的學生選擇“一般滿意”,另有 5.48%的學生選擇“不滿意”。在回答“國防知識儲備程度”時,52.73%的學生認為十分豐富,21.14%的調查者認為一般豐富,26.13%的調查者認為還有待加強儲備。新時代,大學生基本國防知識的認知水平雖有明顯提升,但也存在國防意識薄弱現象,不清楚青年大學生應當具備怎樣的國防素養,更不清楚大學生國防素養培養對于國防建設有何作用。
國防實踐是著力提升當代大學生國防素養的重要舉措,也是真正將國防知識內化,將國防意識、國防思維外化的著力點。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培養存在部分學生實踐參與不深,效果欠佳的問題。國防實踐僅僅停留在表面,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獲得感較低。調研顯示,學生校內國防實踐主要在于新生軍訓,其余實踐類活動偏少,在回答“您接受到了學校組織的哪些軍事技能訓練?”大部分參與調研學生均選擇“隊列訓練”,“急求知識”“輕武器射擊”“急救知識”“野外生存技能”等少有學生選擇。可見傳統國防素養培養模式較為陳舊。即使開設有國防教育課程,也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課程教學知識更新程度不夠,內容和形式較為陳舊。國防實踐活動大多以學生軍訓、基地參觀等形式來開展,缺乏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存在蜻蜓點水的現象。深層次的國防實踐活動受到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等主客觀原因限制,實踐參與度較低,未能形成系統有效的學生參加深層次國防實踐的體制機制,需要以這一短板問題為抓手,解決好學生參與國防實踐現實梗阻,才能提升國防實踐教育效果。
大學生國防思維的形成關鍵在于擁有較強的國防意識。大學生國防素養培養存在著部分學生心理認同缺失,國防意識淡薄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青年大學生認為國防與自己的聯系不密切,將國防素養學習和鍛煉看作是額外任務,沒有認清楚定位,沒有產生心理認同,甚至排斥。在回答“您覺得國防教育對培養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作用如何?”,25.42%的學生選擇“作用一般,沒有特別的效果”。對“您平常關注軍事新聞和時事嗎?”,表示“非常關注”的僅有39.43%,有4.72% 的學生表示“從不關注”,這說明學生對國防認知不夠,對國防素養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也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國防是國家和軍隊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國防意識薄弱。在當下多元價值觀相互激蕩下,部分學生對國防缺乏基本的認同和應有信心,國防思維上體現出險隘和局限,對自我發展和家國一體的認識不夠,思想站位上沒有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體全局,隨波逐流。這就導致部分大學生不僅缺乏勇擔時代重任、獻身國防的精神,而且缺乏普通大學生應具備的家國情懷。
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培育上,部分高校實踐資源不足,學生參與有限。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培養只有堅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在實踐資源方面,普通高校不同于軍事類院校,經費、場地、師資、器材等方面的配備遠不如軍校,實踐資源不足,具有明顯的短板,難以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要,難以找到與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契合點。國防素養是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是每個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的具體體現和理性思考。國防實踐資源對培養公民國防知識、國防意識以及國防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下,國防實踐資源很難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國防素養需求。在部分高校,國防實踐資源供給不充足,開展國防實踐的技術設備、師資力量、場地空間、活動載體等多方面條件,均存在投入不足,加之各地政府對于國防實踐資源的支持力度差異較大,很難提供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素養培育的國防實踐資源,造成參與有限的狀況。
針對高校在培育大學生國防素養途徑上存在模式老舊的問題[3],提升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必須創新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的培養模式。主要做好:一是要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帶動軍事課程的教學方法不斷革新,與軍事技能訓練相結合,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對國防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認知,提高學生的國防技能和認知水平,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二是要拓寬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培育空間。在模式上創新教育方式方法,以黨團組織建設為重點,切實加強骨干隊伍建設[4],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國防理論素養學習。同時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的培養需要發揮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三位一體作用,形成“育人共同體”[5],開發和挖掘實踐資源,創新教學育人模式,促進教與學之間的統一。三是要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模式。學校與地方各部隊共同開發國防素養資源,充分聚合國防教育隊伍和資源,搜集、加工和整合國防教育課程資源,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國防教育的認同感,發揮其主體作用,做到內化于行,外化于心,領悟肩上的歷史責任和時代擔當。
打造青年大學生國防教育平臺和基地,一是要充分運用現有國防教育平臺和基地。高效用好國防教育平臺和基地,例如國防科普基地、軍事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等場所。走進軍營,與軍人展開深入交流,建設好科學研究基地。指導學生開展田野調查,利用好線上提供的國防教育開放課程學習平臺,進行供給側改革,以更好滿足大學生國防素養的實際需要。二是要加強國防教育平臺與基地的規劃和建設。進一步加強國防教育平臺和基地建設,推動學校與國防教育平臺與基地建設相契合,實現互利雙贏,共同進步。三是加強青年大學生國防教育平臺和基地的管理。提升國防教育平臺和基地的應有的作用地位,發揮應有的效用。儀式文化在大學生認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儀式化教育,圍繞黨的誕生日、建軍節、全民國防教育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重大節日、時間節點和國慶閱兵紀念活動等重大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國防教育平臺和基地作用,廣泛開展國防相關主題的儀式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參與,提高學生國防素養認知,推動其價值判斷能力提高,全方位促進大學生國防教育的認同。
提升青年大學生國防素養要建立和完善科學有效國防教育運行機制,需要做好:一是構建學校國防教育領導工作機制。學校提高國防教育思想認識,學校黨委集中統一領導,各部門和單位各負其責,有機聯動。二是構建國防教育運行保障機制。要根據本校特點打造良好的國防教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國防教育育人功能,開展國防實踐活動,構建完善的教育工作機制。要配齊國防教育師資隊伍,選聘具有軍事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和科學管理等方面進行體制機制建設,確保國防教育正常進行,成為學校經常性的教育教學工作。三是構建國防素養評價機制。促進國防素養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在課程評價的基礎上,把國防活動開展、兵員征集數據、軍民融合產業促進等作為重要參照納入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還要評價學校國防素養培育氛圍營造情況、國防知識系統化學習環境的構建情況。通過國防教育實踐活動,實現國防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的統一,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大學生樹立憂患意識,激發愛國熱情,增強國防素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