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興
抑郁癥是腦卒中后常見繼發性精神并發癥,其病因復雜且發病率較高,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腦卒中后2 周約有30%的患者并發抑郁障礙,1 年內累計發生率高達40%~50%,不僅對患者認知功能及生理功能造成嚴重影響,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臨床病死率,現已成為神經內科醫生普遍關注的重點[1]。腦卒中后抑郁治療周期長、治療難度較大,臨床治療多以藥物干預為主,其中度洛西汀是一種雙攝取抑制劑,能同時增強5-HT能神經遞質和去甲腎上腺素能遞質傳導,從而發揮較強的抗抑郁作用[2,3]。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能高選擇性抑制5-HT 再攝取,其口服后起效迅速,對緩解軀體不適,改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均具有良好的效果[4]。既往諸多研究證實,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與度洛西汀在多種繼發性抑郁障礙的臨床治療中均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聯合度洛西汀治療,旨在探討聯合用藥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血清RBP4、5-HT 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92 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且經磁共振成像(MRI)、頭顱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符合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診斷標準[5],且HAMD-17 項評分>17 分;③意識清楚、應答切題;④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抑郁發作伴有自殺傾向者;②既往精神疾病史或伴有精神、認知功能障礙及感覺性失語者;③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④存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度洛西汀等治療藥物過敏或禁忌證者;⑤濫用酒精、藥物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營養神經、抗凝、改善腦循環等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并積極開展功能康復鍛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度洛西汀(Eli Lilly and Company,注冊證號H20110317,規格:30 mg)口服治療,初始劑量:30 mg/d,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增加至60 m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H.Lundbeck A/S,國藥準字J20100165,規格:10 mg)口服治療,初始劑量:10 mg/d,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增加至20 mg/d。兩組治療期間定期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均連續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治療前后HAMD 評分、NIHSS評分、血清RBP4 水平、血清5-HT 水平。①采用HAMD 評價心理狀態,包括抑郁情緒、軀體性焦慮、自知力等17 個項目,評分標準一般為正常、可能抑郁、肯定抑郁和嚴重抑郁4 個級別,其中正常:<7 分;可能抑郁:7~17 分;肯定抑郁:18~24 分;嚴重抑郁:>24 分。②采用NIHSS 評價神經功能,包括意識水平、肢體運動等11 個項目,分值0~42 分,評分標準一般為正常或近乎正常、輕度卒中、中度卒中、中-重度卒中和重度卒中5 個級別,其中正常或近乎正常:≤1 分;輕度卒中:2~4 分;中度卒中:5~14 分;中-重度卒中:15~20 分;重度卒中:≥21 分。③血清RBP4、5-HT 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 周后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過濾機分離血清,離心頻率3000 r/min,離心半徑為15 cm,離心10 min,取上清放置在-20℃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法檢測血清RBP4、5-HT 水平,試劑盒均購自美國Invitrogen 公司,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④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治療期間惡心嘔吐、疲乏嗜睡、頭暈、癲癇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⑤療效判定標準:以臨床癥狀、HAMD 評分改善率作為臨床療效的評定依據,顯效:治療后,精神障礙癥狀消失或明顯緩解,HAMA 評分減少率>75%;有效:精神障礙癥狀較治療前緩解,HAMA 評分減少率為30%~75%;無效:癥狀無改善,HAMA 評分減少率<30%。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NIHS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兩組HAMD、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HAMD、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RBP4、5-HT 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RBP4、5-HT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兩組血清RBP4水平較治療前降低,5-HT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RBP4 水平低于對照組,5-H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RBP4、5-HT 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RBP4、5-HT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b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部分患者因肢體功能障礙常伴有明顯的情感障礙,其中以抑郁癥最為常見,臨床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主動性差等精神缺失及軀體化癥狀。目前,臨床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多數學者考慮主要與卒中后神經功能損傷、單胺類神經遞質合成減少及機體體液介導的免疫機制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6,7]。既往臨床研究表明,腦卒中后抑郁可影響患者認知和神經功能恢復,甚至出現假性癡呆,增加致殘、致死風險,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8]。因此,探索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促進疾病的臨床轉歸具有積極意義。
度洛西汀屬于二環類化合物,在改善負性情緒方面的療效更為突出,同時也可通過作用于多種中樞神經遞質,減少脊髓內傷害性刺激信號的上傳,從而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9,10]。草酸艾司西酞普蘭是一線精神類藥物,口服后起效迅速,具有良好的抗焦慮、抗抑郁作用。近年來研究表明,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在減輕腦組織缺血損傷、促進海馬細胞生長方面也具有較好的療效[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兩組HAMD、NIHS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HAMD、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聯合度洛西汀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療效顯著。考慮作用機制主要是,度洛西汀具有雙通道調節作用,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5-HT 能和去甲腎上腺素能活性,提高大腦及腦脊液中5-HT、去甲腎上腺素等中樞神經遞質濃度。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可高選擇性的、劑量依賴性的抑制5-HT 受體阻斷和再攝取,亦可結合變構位點,提高突觸間隙內5-HT 含量,發揮興奮腦皮層神經、提高大腦皮層可塑性的作用。兩藥聯合應用具有協同效應,可發揮良好的抗抑郁效果,亦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精神病理學研究表明,單胺類神經遞質在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調節作用[12]。5-HT 是一種主要由顆粒細胞合成并釋放的神經遞質,在多種刺激因素作用下,可通過調節腦部組織中相關神經元,提高腦神經的興奮性,進而對人體睡眠、精神和情緒等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13]。臨床研究表明,當機體神經內分泌代謝異常時,可導致體內單胺類神經遞質活性降低,5-HT 濃度隨之下降,患者往往出現明顯的精神萎靡、抑郁等癥狀,進一步說明血清5-HT 等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改變與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4]。RBP4 是一種由肝臟分泌的視黃醇結合蛋白,在人體血清、腦脊液及其他體液中分布廣泛,可參與機體脂代謝過程。臨床研究表明,在微血管病變以及2 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RBP4 水平顯著升高,且表達水平與甘酯酶活性密切相關[15]。另有研究表明,血清RBP4 在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表達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發生機制可能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活性有關[1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 周后,兩組血清RBP4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5-HT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RBP4 水平低于對照組,5-H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聯合度洛西汀治療可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通過促進單胺類神經遞質5-HT 合成和釋放、抑制血清RBP4 水平來改善抑郁狀態。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藥聯合應用耐受性良好,且毒副作用低。考慮其原因可能與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藥理機制單純且代謝途徑單一有關。
綜上所述,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聯合度洛西汀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可調節患者血清RBP4、5-HT 水平,改善神經功能,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毒副作用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