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加
社會人口老齡化進展迅速,使得腦梗死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疾病致死率、致殘率處于較高水平,即便及時救治,也可導致不同程度后遺癥,影響患者預后[1]。臨床將腦梗死分為心源性腦梗死和非心源性腦梗死兩種,后者是較為常見的類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骨折、外傷、氣胸、腫瘤、減壓不當等因素形成的非心源性栓子進入血液,引起腦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血供缺乏或中斷,使得對應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傷腦細胞,進而引起一系列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2,3]。炎癥反應存在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整個發展過程,還是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4]。C 反應蛋白為主要炎癥因子,與腦梗死預后相關性明顯。基于此,本研究納入62 例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根據預后不同分組,探討C 反應蛋白對疾病預后的預測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9 年5 月~2021 年12 月本院確診的62 例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mRS 評分不同分為預后良好組(40 例,mRS 評分≤2 分)和預后不良組(22 例,mRS 評分>2 分)。納入標準:①符合非心源性腦梗死診斷標準[5],且經頭顱CT 與核磁共振檢查確診;②年齡≤80 歲;③首次發病,且與入院時間間隔≤12 h;④資料完整;⑤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且參與人員知情。排除標準:①重要組織臟器病變嚴重患者;②免疫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③伴隨其他同類型疾病患者;④存在其他影響C 反應蛋白水平疾病(組織損傷、嚴重感染等)患者;⑤正在接受相關治療患者;⑥既往有腦部外傷史或手術史患者。
1.2 方法 入院后,科室自行設計臨床資料調查問卷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內容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合并癥(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和生活習慣(吸煙、飲酒)。在入院3 個月后依據mRS 判定患者預后[6]:0 分為完全無癥狀;1 分為存在癥狀,功能障礙不明顯,但可獨立完成生活與工作;2 分為輕度殘疾,自理能力不及患病前,但在日常生活中無需他人照料;3 分為中度殘疾,有獨立行走能力,日常生活需要他人部分幫助;4 分為重度殘疾,無法獨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大部分幫助;5 分為嚴重殘疾,需臥床,無法自行排尿與排便,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他人。mRS 評分≤2 分為預后良好,mRS 評分>2 分為預后不良。
于患者入院24 h 內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置于真空采血管中,存放在-50℃的醫用低溫冰箱[賽默飛世爾(蘇州)儀器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221260,ULTS1368]中,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52221143,BS-430)測定,檢測方法為免疫比濁法。C 反應蛋白試劑盒(江蘇奧的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401787,30 ml×4;R2:30 ml×1)。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資料[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和生活習慣(吸煙、飲酒)]、C 反應蛋白水平;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估C 反應蛋白對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統計AUC、最佳截斷值、靈敏度和特異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ROC 曲線評估C 反應蛋白對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對比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煙、飲酒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臨床資料對比[n(%),]
注:兩組對比,P>0.05
2.2 兩組C 反應蛋白水平對比 預后良好組C 反應蛋白水平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 反應蛋白水平對比(,mg/L)

表2 兩組C 反應蛋白水平對比(,mg/L)
注:與預后不良組對比,aP<0.05
2.3 C 反應蛋白對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分析 ROC 曲線顯示:C 反應蛋白水平預測患者預后的AUC 為0.984,95%CI為(0.914,1.000),最佳截斷值為≤9.65 mg/L,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50%和100.00%。見表3,圖1。

表3 C 反應蛋白對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圖1 C 反應蛋白預測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ROC 曲線
急性腦梗死與炎癥反應間存在密切關系,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伴隨不同程度炎癥反應。C 反應蛋白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經肝臟合成,可結合肺炎鏈球菌C多糖體,白細胞介素-1b、白細胞介素-6 和腫瘤壞死因子-α 可對其水平進行調節,首次被發現存在于急性大葉性肺炎血清中,之后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檢測到[7-10]。機體狀態正常時,其在血清中處于較低水平,組織損傷、炎癥反應、感染、腫瘤病變等可導致其水平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超出正常值數倍甚至是數百倍,48~72 h 達到頂峰,病情緩解后其水平下降,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11-13]。C 反應蛋白在多種疾病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中被廣泛應用,感染、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炎癥性疾病均可導致其水平上升;此外,手術治療也可導致C 反應蛋白水平上升,通常1 周后即可降低,降低不明顯或再次上升,提示伴隨感染或血栓栓塞;也可用于鑒別診斷病毒性感染和細菌性感染,前者基本不影響其水平,后者可導致C 反應蛋白水平迅速上升[14-17]。
腦血管疾病發展過程中,C 反應蛋白等炎癥因子大量釋放,可刺激白細胞、內皮細胞合成,加重腦組織炎癥損傷程度,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上升,對組織前溶酶原激活劑產生抑制作用,降低斑塊穩定性,使其破裂,游離至血液,導致血栓形成,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也可引起血栓并發癥[18,19]。入院時檢測C 反應蛋白水平可用于預測腦梗死患者預后。本研究果顯示:預后良好組C 反應蛋白水平為(8.16±1.44)mg/L,低于預后不良組的(12.72±1.78)m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ROC 曲線顯示:C 反應蛋白水平預測患者預后的AUC 為0.984,95%CI為(0.914,1.000),最佳截斷值為≤9.65 mg/L,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50%和100.00%。可見非心源性腦梗死預后不良患者C 反應蛋白處于較高水平,對該指標水平予以檢測,預測疾病預后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都比較高。逯莞婷等[20]對急性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隨訪90 d 后根據預后分組,結果顯示: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ROC 曲線分析,C 反應蛋白預測患者預后時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為75.0%和69.1%,驗證了該指標在非心源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預測中的價值。
綜上所述,非心源性腦梗死預后不良患者C 反應蛋白水平較高,臨床可通過檢測入院時C 反應蛋白水平的方式預測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