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頌
膽囊息肉樣病變是臨床常見病,發生率也因地區不同而差異顯著[1]。目前階段,體積的差異是區分各種類型膽囊息肉的主要觀察指標之一。同時,許多學者共同認為,如果膽囊息肉直徑≥1.0 cm 時就必須手術將其切除。然而,還有觀察證實,直徑≥1.0 cm 的膽囊息肉不都是可以惡化為腫瘤的。有報道指出,臨床上確診的膽囊息肉病變絕大部分是非腫瘤性質的,其所占比例是90%左右,所以絕大多數的非腫瘤息肉不需要進行膽囊切除術,主要還是定期進行超聲復診。但是,將息肉的體積大小當做是否進行膽囊摘除的參考依據,其證據并不完全充分。雖然超聲一直是鑒別各種膽囊病變的主要形式,但有許多報道認為超聲鑒別膽囊息肉病變并不可靠。而超聲造影可以清晰展示各系統、臟器的微小血管通暢情況,可以對診斷各種實質性占位病變提供準確可靠的幫助。本研究通過使用超聲造影分析膽囊病變的良惡性,并進行鑒別診斷,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根據手術病理結果分為腫瘤組與非腫瘤組,各30例。腫瘤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6~71 歲,平均年齡(58.5±4.8)歲;其中膽囊腺瘤23 例,腺瘤伴惡變7 例。非腫瘤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5~72 歲,平均年齡(56.3±5.1)歲;均為膽囊膽固醇性息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超聲提示膽囊息肉病變的體積≥1.0 cm。
1.3 排除標準 ①患有急性膽囊炎;②對造影劑有過敏史;③年齡<18 歲;④孕婦及哺乳期的婦女。
1.4 儀器與方法 儀器:常規超聲和超聲造影儀器都采用西門子的S2000 HELX 型超聲儀器,并使用單獨的影響成形軟件,選用C5-1 與C4-1 型號的探頭,其操作頻率分別選擇1~5、1~4 MHz。選用對比指數要<0.1,選用Bracco 公司研制的Sonovue 造影劑(六氟化鋰微泡)。常規超聲與超聲造影方法:術前患者先進行膽囊息肉病變的常規超聲檢查,再進行超聲造影檢查。將50 mg 的SonoVue 造影劑注入5 ml 的0.9%氯化鈉溶液中混合充分,制成懸混液,通過肘正中靜脈注入,劑量以0.02 ml/kg 為標準,再靜脈推注5 ml 的0.9%氯化鈉溶液將輸液管沖凈。打開計時器,開始記錄動態影像。在所有檢查的流程中要始終堅持其探頭方向,每個檢查都記錄2 min 的造影動態影像。超聲圖像分析指標與方法:常規超聲:膽囊的大小、息肉的個數、息肉所在的位置和大小。若有大量的息肉則挑選一個直徑≥1.0 cm 的息肉進行觀察,記錄息肉的回聲、息肉內血液情況,同時判斷是否有膽囊結石等。超聲造影圖像:記錄圖像增強的程度、增強的方式、息肉內血流的方式、息肉底部的大小、息肉連接膽囊壁的形態等。膽囊超聲造影的過程共有兩個階段,包括動脈期和靜脈期(晚期)。動脈期是從注射造影劑后至30~35 s 的時間段,靜脈期(晚期)是從注射造影劑30~35 s 后直至造影從體內消失的時間段[2]。增強程度是動脈期時用膽囊壁的增強程度作比較,膽囊息肉樣病變的造影增強程度和膽囊壁比較,共有4 級,分別是高增強、等增強、低增強及無增強。增強模式是動脈期時,根據造影劑在息肉中散布是否平均分為均勻增強模式和非均勻增強模式。息肉內血管形態是動脈期時,息肉內血管的位置和相互聯系,一共可有4 種,分別是點狀、單支型、分支型、不規則型。息肉連接膽囊壁的形態是動脈期時,觀察膽囊壁各解剖形態是否完整,若膽囊壁不完整,或者增殖和息肉相融,超聲造影發現是高或低增強。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的閱片,通過兩位不同的醫師采用雙盲法分組,比較所有患者的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的各個參數。所有的醫師和技師都有4 年以上的工作經歷。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常規超聲特征、超聲造影特征、超聲造影增強時間(開始時間、達峰時間、消退時間、平均渡越時間)以及兩種檢查方法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常規超聲特征比較 兩組患者的息肉回聲情況和血液流動狀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常規超聲特征比較(n)
2.2 兩組患者超聲造影特征比較 腫瘤組患者超聲造影顯示基底部寬度(3.79±1.67)mm、血管不規則6 例、血管規則24 例,高增強25 例、非高增強5 例,膽囊壁完整19 例、膽囊壁不完整11 例;非腫瘤組患者超聲造影顯示基底部寬度(2.20±0.57)mm,血管不規則1 例、血管規則29 例,高增強7 例、非高增強23 例,膽囊壁完整26 例、膽囊壁不完整4 例。兩組患者息肉基底部寬度、內部血管情況、增強情況以及膽囊壁完整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超聲造影特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超聲造影特征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超聲造影增強時間比較 腫瘤組患者開始時間(15.3±2.1)s、達峰時間(28.2±3.5)s 均長于非腫瘤組的(12.4±2.4)、(22.6±3.2)s,消退時間(37.8±7.2)s、平均渡越時間(9.7±4.0)s 短于非腫瘤組的(47.0±9.5)、(22.3±6.5)s,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超聲造影增強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超聲造影增強時間比較(,s)
注:與腫瘤組比較,aP<0.05
2.4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準確性、敏感性比較 常規超聲診斷的準確性63.3%、敏感性50.0%均低于超聲造影的86.7%、8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準確性、敏感性比較(%)
膽囊息肉樣病變通常是指從膽囊黏膜表面突出到膽囊腔的一種疾病[3],其在消化科疾病中很多見。有研究發現,亞洲人種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發病率遠大于歐美人種[4]。膽囊息肉的形式可有許多變化,但一般可歸納在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這兩大類中。腫瘤性息肉中膽囊腺瘤最多見,而膽固醇息肉是最常見的非腫瘤性息肉[5]。對于膽囊息肉人群是否能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治療,主要取決于能否準確判斷息肉的良惡性質。常規超聲對膽囊肉的診斷率較高,但對息肉的性質難以鑒別。超聲造影則能夠克服常規超聲這方面的不足,超聲造影技術可以體現實質器官的細小血管形態,膽囊壁不規則增殖,與息肉融合,證實可能有侵襲性惡性息肉的生成[6]。目前臨床上對直徑≥1.0 cm 的息肉的認識提示可能是腫瘤,本研究對直徑≥1.0 cm 的息肉進行觀察。超聲造影對膽囊息肉的影像學表現:膽囊息肉呈均勻強化,早期高強化,晚期等強化;動脈期的超聲造影血流形式多是平均的點狀,部分較大的息肉卻提示向心型;動脈期超聲造影可以清晰體現息肉底部的構造,膽囊息肉的底部比較纖細;息肉與膽囊壁的連接比較完整,提示線狀,質地平均[7]。膽囊腺瘤是膽囊常見的良性腫瘤,但有一定的惡性傾向,惡性度約為2.0%[8]。膽囊腺瘤的超聲造影特點為:造影后大部分腺瘤增強均勻,早期高強化,晚期等強化;部分動脈分支是診斷腺瘤的重要標志,少數為單支動脈;腺瘤的基底部一般較膽囊息肉寬,但如基底部明顯增寬,則表明腺瘤可能有惡變;腺瘤附著處膽囊壁連續完整,未見明顯增厚[9]。如果附件處膽囊壁有異常強化或增厚,說明腺瘤可能是惡性的[10]。膽囊癌的常規超聲采集通常分為3 種類型:結節型、腫塊型、厚壁型,不同類型的膽囊癌超聲血管造影特點也不同。超聲造影顯示結節性膽囊癌基底部增寬,連接處的膽囊壁持續受損,膽囊壁增殖或異常高增強,靜脈相低強化;腫塊型膽囊癌動脈期呈快速高強化。病灶較大時,內部常有非強化區[11]。血管形態不規則或呈樹枝狀,膽囊壁結構不正常;厚壁膽囊癌壁結構不正常,黏膜表面不規則[12]。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可顯示膽囊良惡性病變血流特征和膽囊壁的連續性情況,對輔助鑒別病變性質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