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飛(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大連 116086)
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的中心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奮斗目標,對植根中國大地、與生俱來便有顯著“本土化特征和中國特色”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②。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③

邁入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更多體現在發展質量上。基于此,我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應當緊緊圍繞社會主要矛盾、聚焦“發展質量”、關注人民需要,拓展領域、加快轉型、改革創新,提高供給質量,更好適應需求,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更為有利條件,充分體現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理念。
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進一步凸顯了發展質量的全局和長遠意義。
圍繞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共二十大報告作出明確戰略部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向創新要動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改革要活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就要求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循著“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方向、路徑,加快建設“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中國式現代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構建高標準、多層次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應有的“堅實物質技術基礎”提供基礎性平臺支撐。
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基于此,產權交易資本市場要更加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等集聚,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等助力賦能。
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這就需要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在“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作用與資源優勢,為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等提供“市場資源與要素資源”雙支撐。
非標準化和非連續交易、“小眾”定位的傳統模式,參與者的“有限性”、窄范圍、小循環,使得產權交易資本市場交易規模尚未達到“強大規模”市場水平,較大程度上影響了足量供給釋放、有效供求對接、規模效應形成。
以行政區劃設置產權交易機構,久而久之易導致“圈地為牢,地方保護,市場壁壘”。多點散布、各自為戰、分割斷裂的“小(散弱)產權交易市場”,存在諸多難點堵點痛點,亟待疏浚、打通。
服務手段、方式較為傳統、單一,金融化、投行化服務的質量、水準需要加快提升,還沒有形成面向各類企業(國有、民營、外資等)、所有市場主體(政府、企業、個人等)、全產業鏈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模式。在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培育企業上市,助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等方面,尚有顯著提升空間。
數字化平臺建設處于初始階段,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數據鏈生態體系還未成形,數字化轉型步伐有待加快。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科技運用來支撐業務決策、驅動創新的動能,需要著力提高,這也是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走出去”戰略醞釀已久、“整裝待發”,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目前還處于“零起步”狀態,而其面對的央企境外資產處置的海外市場,空間巨大、大有可為。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理念,決定了產權交易行業應當著力構建面向人民大眾、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更為有利條件的、“政策性業務、市場化業務、創新型業務”齊頭并進的中國式現代產權交易資本市場。
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地域范圍界限、各自為戰局面,徹底破除局地內循環藩籬、市場條塊化狀態,加快統一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制度規則、交易系統、監管體系,實現所有產權要素資源“全聯通、全流通、全鏈接”,破解、打通制約國內大循環的難點堵點痛點。全面推動我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做強做優做大”,構建集中統一規范的、高標準、多層次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應有“堅實物質技術基礎”提供基礎性平臺的堅強有力支撐。
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形成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內在條件。引導集聚創新要素,依托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大力開展知識產權交易、數據交易,設立專家庫、項目庫、成果庫,構建“產學研用”創新合作平臺,形成科技創新生態鏈,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等賦能。更好發現要素價格、發現要素供求方,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策性功能,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持續打造更為緊密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各類所有制企業、不同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
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數字科技,合力構建高標準、互聯互通的數字基礎設施、大數據交易資源配置中心,推進“數字平臺+金融科技”的業務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形成“線上線下,區域協整,城鄉暢通”、“標準的,連續的,數字化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
實施跟進式開放戰略,以央企等境外資產處置業務為切入,加快產權交易方式和業務品種創新,推動產權交易業務國際化,由內而外、內外互動,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為跨境資本參與產權交易提供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市場化、國際化服務,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等提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為有力的支撐。
注釋:
①②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③參見《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2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