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全
中國產權交易市場因改革而生,在服務改革中逐步發展壯大。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產權交易市場已經成為促進各類資源要素有序流轉的全要素綜合性非標市場和權益性、基礎性資本市場,在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全國產權行業累計交易金額91.08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近30%。產權市場的交易品種已基本覆蓋了除上市公司流通股以外的絕大多數資本要素資源,以產權交易市場為主體的非標要素市場正在迎來跨越式發展,行業地位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并對構建要素資源統一大市場提出具體的政策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本屆進博會開幕致辭時指出,要“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產權和要素市場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推動要素市場不斷加大整合創新力度、擴大市場化配置范圍、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指明了前進方向。
目前,我國有4700 多家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證券市場進行投融資,但將近4000 萬家非上市公司的資本流轉亟待需要以產權和要素市場等非標市場為其提供平臺和渠道。同時,我國眾多處于成長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每年有超過上萬億規模的融資需求,非標市場將成為服務這些企業融資的主陣地,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基石的作用日益凸顯,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核心支撐。可以說“十四五”期間以產權交易市場為代表的非標市場發展機遇非常難得,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近年來,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聯交所”)積極對標證券市場、不斷提升服務能級,深化實施“一體兩翼多平臺”發展戰略,在鞏固國資國企產權交易傳統優勢、打造“一網交易”全要素基礎設施的同時,積極推進金融資產交易和知識產權交易,大力發展公共資源交易、環境能源交易、區域性股權交易、企業征信、非公產權交易、農村產權交易、體育和旅游資源交易等平臺,為各類企業并購重組、各類要素有序流轉、各類資源優化配置,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2021年底上海產權和要素市場交易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今年截至目前交易規模已超過萬億元,破萬億時間較去年大幅提前。可以說,上海聯交所已成為國內交易量最大、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強、運行質量最好的產權和要素市場之一。
下一步,上海聯交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大市場、大平臺、大服務”的優勢,繼續保持“四個領先”,推動產權市場向全要素、全資源市場化配置“一網交易”升級,積極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高標準、全要素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基石和樞紐功能,助推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和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全力打造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非標市場交易重要樞紐。到2025年,成為與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現代化全要素非標市場交易集團。同時,上海聯交所將主動攜手標準化市場開展全面合作,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型、國際性的并購市場,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貢獻產權和要素市場的力量,為全球并購市場發展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