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傳軍
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產權交易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搞活綠色交易,對于推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從產權交易市場的視角,結合二十大相關內容,談一些開展綠色交易的學習心得,以期與產權界同仁共勉。
什么是綠色交易,目前學界雖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但普遍認為綠色交易應該與綠色資產緊密關聯。一種觀點認為綠色資產是在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中衍生出來的新概念,有學者認為,綠色資產是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各類優質資產。具體來說,綠色資產的存在本身就起到對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能夠實現生態盈余,為經濟、生態、社會安全提供保障。那么本文暫且把綠色交易定義為圍繞綠色資產開展的一系列交易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不斷加強,圍繞綠色資產開展的一系列交易活動日益增多。站在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的角度看,圍繞諸多綠色交易,已經開展的交易品種有用能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碳交易、產能指標交易、林權交易、農村產權交易等。2008年8月,由北京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發起設立北京環境交易所有限公司,2020年更名為北京綠色交易所,綠色交易的概念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目前,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交易不斷增多,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交易市場亟待健全,市場功能亟待完善。
1.綠色資產迅速累積,綠色交易市場前景廣闊。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隨著各類綠色投資不斷加大,加之綠色金融市場的助推,投資綠色產業的機構越來越多,綠色資產迅速累積。以河南省林權交易為例,據有關資料顯示河南省森林面積6280 萬畝,草原資源面積385.49 萬畝,2021年全省林業年產值為2246 億元,林業資源約占農業產權的半壁江山,隨著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林地資源、林木資源、林產品資源、林業碳匯交易將不斷增加。再如河南省產權交易中心,圍繞區域能源資源開發綠色交易品種,2019 到2021年三年間完成產能指標交易364.7萬噸/年,成交金額31111 萬元。
2.綠色交易市場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一是交易機構不健全。目前,全國像北京綠色交易所這樣的專業綠色資產交易平臺還不多,許多地方還是以不同交易品種設立的專業性交易平臺開展綠色資產交易。如碳交易市場建設方面,開展碳交易還局限于某些領域某些地區。201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1〕2601 號),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華東林權交易所作為全省性林權交易平臺,經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同意作為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開展林業碳匯交易等。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針對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下發關于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的通知(發改氣候規〔2017〕2191 號)。二是交易規則不統一,沒有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由于行業不同,所屬主管部門不同,各個交易平臺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平臺之間分疆而治、各自為政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現階段還沒有統一的交易規則、交易標準。但許多機構也在通過互相學習交流,取長補短。
3.綠色交易市場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價格發現功能難以發揮。綠色資產價值的發現需要有充分的市場化交易機制。由于交易市場不完善,導致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難以發揮。以河南林權市場為例,一些優質的林地資源市場價格較低,而市場成熟的浙江、廣西等地,市場價卻能翻倍甚至數倍。二是缺乏融資功能。許多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存在融資需求,綠色交易市場在與金融機構合作方面需要加強。交易平臺應與金融機構合作,積極探索綠色交易融資模式,簡化操作流程,降低融資成本,消化融資風險。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大報告用較大篇幅針對不同領域提出指導意見,需要我們在實施過程中認真學習領會。
1.完善用能權、排污權、水權等交易市場。在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方面,結合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等一系列要求,積極探索用能權、排污權、水權交易等市場建設。目前除一些專業性的交易機構外,許多綜合性產權交易機構也在根據各自條件嘗試探索開展上述交易活動。2021年3月,河南省產權交易中心嘗試了“供水收費權”轉讓項目,并順利成交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2.完善林權交易市場。在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方面,報告提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推動這方面的綠色交易,應進一步完善林權交易市場建設。許多產權交易機構以不同方式開展林權交易市場建設并取得明顯效果。如北部灣產權交易所2016年就聯合部分國有農場投資設立廣西林權交易中心,自成立到2021年7月交易額已超過130 億,2022年上半年又完成交易額26.5 億。2022年8月河南省林業局下發《關于印發〈河南省集體林權流轉交易規則〉(試行)的通知》(豫林改〔2022〕83 號),要求集體林權流轉交易應當通過產權交易平臺公開進行,依托河南省產權交易中心平臺,納入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
3.探索建立碳交易機構和市場。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報告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目前開展碳交易的地區和機構還不多。201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確定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后,2013年6月,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率先開展交易,目前已取得豐碩成果。截至2022年5月底,碳配額累計成交量6570 萬噸,成交金額14.63 億元,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累計成交量2871 萬噸,成交金額3.45 億元。2014年國家林業局下發《關于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指導意見》(林造發〔2014〕55 號),要求在探索碳排放權交易下的林業碳匯交易模式的過程中,要積極研究林業碳匯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的關系。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新征程,新使命,產權交易市場在搞活綠色交易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產權界同仁在自己的領域內不斷創新,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