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曉源
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堅持以道路規劃命名為抓手,以地方文化底蘊為基礎,以提升城市社會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為載體,以追求人民群眾滿意為目標,不斷發展完善“五個體現”原則,切實提升全市道路名稱的專業性、藝術性和文化性。
堅持溯本求源,充分體現道路命名的歷史性。合肥市地名規劃始于1953年。市委市政府以尊重歷史、傳承歷史的工作思路,盡量保留和挖掘老地名來對小街巷進行命名,充分反映地方的特色亮點和元素,體現地方的歷史名人、自然地理,真正能讓鄉親們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如市民所熟知的演武路、柳蔭塘路、衛崗巷等名稱,就是以挖掘區域內的歷史老地名來命名的。鳳凰湖路、柿園路和馬場路、牯牛崗路等路名,就是恢復使用了新橋空港示范區、小廟鎮當地的老地名。
堅持與時俱進,充分體現道路命名的時代性。合肥位于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腹地,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隨著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面積得到迅速擴大,大量的新建道路或無名道路不斷涌現,給全市的路名規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為充分體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氣象萬千,合肥市在每個大的區域都適當選用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系列詞匯,編排到基本框架道路上,如合肥南片的繁華大道、錦繡大道和方興大道,東片的天工大道、宏圖大道、龍興大道,西片的科學大道、創新大道和長寧大道,北片的淮海大道、五湖大道等。
堅持統籌規劃,充分體現道路命名的整體性。2020年7月,合肥市政府正式批準了《合肥市第五批道路、水域命名規劃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公告執行。《方案》內容共涉及道路984條、水域8處、橋梁6座。合肥的地名都是使用一定區域或領域范圍內的名稱,如合肥經濟開發區主要以黃山風景區的景點來命名的,第五批道路、水域命名規劃方案中的文殊路和渡仙路,分別取自黃山風景區的文殊臺和渡仙橋兩個地名。此外,在日常道路命名過程中,既注意地名選擇范圍的一致性和可控性,還注意地名在合肥的區位與該地名在地方的地理方位保持對應,真正做到全區域道路命名“一盤棋”。
堅持反復推敲,充分體現道路命名的藝術性。在為道路命名時,既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同時還要注意體現一定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如:道路與路名需相對應,不得重名重音;道路命名要體現一定的等級、性質、方向;路名用詞力求雅致吉祥,充分顧及地方的風俗習慣和心理感受。如位于廬陽區的一些地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常青”八個字起頭的植物名來命名地名,分別是春梅路、夏荷路、秋葵路、冬青路。此外,將全市路名作為“徽文化”的全景展示,當前的路名幾乎囊括了全省知名的山、川、景點、名人、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持多方求證,充分體現道路命名的科學性。合肥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所有道路命名都反復向當地群眾和基層等各方面征求意見,通過現場考察、專家論證、逐層審核審批等程序,杜絕了道路的重名、重音現象。此外,原則上避免使用易引起歧義的地名,如此次命名規劃方案中,就將群眾反映的“含笑路”“千丈路”等有歧義的路名全部更改。對于橋梁等水域名稱,堅持有明確的坐標方位,盡可能避免用路名或河名來命名。總之,盡可能保證道路命名的科學性、民主性,真正讓群眾滿意,讓道路名稱更好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