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建軍
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通過“優模式”強化社區治理,“優活力”繁榮社會組織,“優隊伍”發展社工人才隊伍,“優能量”創新志愿服務,“優保障”合理配置慈善資源等“五優”模式,有效激發了社區治理活力,繪就了獨具海門特色的社區治理新畫卷。
“優模式”繪就社區治理新藍圖。一是“一窗多辦”做好便捷“微服務”。整合部門、人員,賦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8項行政許可、107項基層政務服務事項,推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政務服務新模式,實現一口受理、一窗通辦、集成服務。結合社區服務管理,列出標準化服務清單,組織專職社工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治安防范、心理疏導等“微服務”。完善鎮、村(社區)兩級便民網絡,通過建立代辦幫辦隊伍、開通24小時自助服務區、推行“不見面審批(服務)”等措施,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2021年,全區便民辦件量超6萬件。二是“一網融合”加強智慧“微管控”。制定出臺《關于推動網格力量整合 深化城鄉社區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實施方案》,按照“優化一張網、完善一清單、配強一隊伍、建強一平臺”原則,設置基層網格,將全區293個城鄉社區劃分成1058個綜合網格,實行統一編碼、統一管理。將社會保障等6大類41項事項納入農村社區治理“一張網”,實現“手上配終端、線上強平臺、面上建中心”,確?!靶∈虏怀鼍W、大事不出村、服務零距離、問題零擴張”。三是“自治融合”加強社區“微治理”。開展村規民約征集活動,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與村民自治章程,利用墻繪、展板、大喇叭等,廣泛宣傳村規民約,培育和諧文明的村風。完善“有事好商量”村務議事廳等協商制度建設,推行村民代表對村干部民主評議,評議結果納入村干部績效考核。落實“四議兩公開”、黨群議事“半月談”“三會治事”等議事載體,保障實現民主監督。在網格普遍建立村居民和村(居)委會直接溝通的“鄰里微信群”,成立家風研究協會,舉辦廉政書畫作品巡回展覽、主題演講等活動,培育“家文化”“善文化”“先賢文化”等特色村(居)民文化小組1635個。
“優活力”繪就社會組織繁榮圖。截至今年2月底,全區共注冊登記社會組織364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1986個,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25.9家,呈現蓬勃發展之態。一是組織引領示范強。2019年11月,在全市率先成立“社會組織綜合黨委”,區社會組織孵化園聯合黨支部被省民政廳評為黨建示范單位。在社會組織黨組織中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先鋒公益365”服務月等,通過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構建社會組織工作新格局。二是專業服務能力強。區政府每年投入100萬元用于社會組織公益創投,以社會組織“公益創投”、等級評估等方式,倒逼社會組織“社會化、專業化”,構建以組織、人才、項目為鏈條的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新生態。目前,全區203家社會組織參加等級評估,其中5A級1家、4A級9家、3A級34家。三是基層治理輻射強。建立“區+鎮(街道)+村(居)”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中心。2015年4月,成立蘇中地區第一家縣級社會組織孵化園,各鎮(街道)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實現全覆蓋。村(居)社會組織公益坊陸續成立,培育孵化社區社會組織42家,實現各鎮(街道)至少培育1個社區社會組織的目標。
“優隊伍”繪就社工人才發展圖。一是多級平臺“練”。印發《南通市海門區區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實施方案》,構建“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社區社會工作室(社工驛站)”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將社工站工作納入對區鎮(街道)鄉村振興考核值班體系,提升區鎮(街道)社工站服務能力,形成覆蓋基層民政領域的專業服務體系。常態化培訓社工站人員,指導社工站項目化運營,今年預計開展服務項目近百個。二是多方激勵“引”。2020年10月,印發《關于加強海門區城市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意見(試行)的通知》,根據社區工作者崗位特點、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關專業水平等綜合因素,建立“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以居民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為重要標準,建立完善考評機制;實施“雙全”社工培養工程,建立“全科+全能”“雙全”社工資格認證體系,將“雙全”社工證作為準入門檻,推行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并和年終績效相掛鉤。在政策的激勵下,全區社工積極參加培訓考試,專業能力不斷提升。三是多重培訓“育”。做好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培訓,提供免費培訓、免費送考等貼心服務,對取得初、中、高級社會工作師證書的分別給予1000、2000、3000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政府購買崗位的人員按照初、中、高級分別給予100元/月、200元/月、300元/月的崗位津貼。目前,全區共有持證社工1128人,其中初級社工907人、中級社工221人,每萬人擁有社工數12.5人。定期聘請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開展以社區社會工作、婦女兒童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等為重點的專業化培訓,先后6次組織近300名社區社工前往無錫、蘇州、上海、杭州等地交流學習,不斷提升社工專業水準。
“優能量”繪就志愿服務新視圖。一是建強志愿隊伍。充分挖掘村居志愿骨干力量,成立688支志愿服務隊伍,積極推行“志愿服務超市”“道德銀行”等志愿者激勵制度,不斷吸引集聚社會力量參與志愿服務。中南村“陳阿姨志愿服務隊”、富民村“老黨員志愿服務隊”等隊伍在疫情防控、文明創建、環境整治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創新志愿品牌?!皭凵羞_人”等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項目獲評省優秀社會組織項目二等獎,“青蘋果助學行動”被省民政廳推薦為民政部優秀社會組織扶貧案例,“筑夢童心緣”“社區百老惠 情暖夕陽紅”等優秀社會治理項目入選省志愿服務品牌,“守護幸福時光”入選省重度殘疾人關愛服務項目庫。三是常態志愿活動。持續放大志愿服務“家”品牌效應,累計開展“田間課堂”農業幫扶、小蜜蜂親子閱讀、家庭急救公益課堂等普惠性志愿服務近3萬場次。大力扶持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累計培育公益服務項目82個,開展活動5000余場,受益對象超20萬人次。海門區知識青年研究會舉辦的“金融服務惠社區 法律宣傳我先行”活動在全區各社區開辦講座超80場,參與人數超2萬人次。
“優保障”繪就慈善資源興盛圖。一是多渠道“開源”。通過“專項捐贈”“慈善一日捐”“慈善冠名基金”“定向捐贈”等多種社會募捐形式籌措資金。近年來,引入資金超千萬元,給付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資金200萬元,大力支持社區公益事業和社會組織建設。二是精細化“節流”。在區鎮設立慈善分會和村(社區)慈善工作站,深入開展“暖冬行動”“醫療救助”“夕陽復明”“金秋助學”“光伏扶貧”慈善項目,為55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建分布式家庭“光伏扶貧電站”,使農戶除免交電費外,每年還能獲得余電進網穩定收入3600多元,且可持續25年左右,使“輸血式”救助轉化為“造血式扶貧”。三是兜底性“保障”。2022年春節前夕,安排34.62萬元為全區低保戶、低保邊緣戶等特殊困難家庭送去慰問。定向支出醫療救助資金400多萬元,用于健康扶貧。實施階梯式分段補償救助,減輕1857名困難家庭大病患者醫療負擔,向22名大病患者發放救助金11萬元,為91名符合條件困難對象實施手術治療。發放救助資金118.6萬元,對低保戶、低保邊緣戶、建檔立卡戶及因災困禍、因病致貧等困難學生進行救助,惠及學生39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