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地名工作是國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民政部門(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規范地名管理、深化地名公共服務、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顯著提高,新時代地名工作不斷提質增效。
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針對地名管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總結多年地名工作實踐經驗基礎上,修訂出臺《地名管理條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修訂后的《地名管理條例》由13條拓展到7章44條,強調加強黨對地名工作的領導,對地名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護、監督檢查等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為推進新時代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研究制定地名信息服務、地名文化遺產、外語地名譯寫等標準,現有國家標準23項,行業標準16項,初步形成地名標準體系,為科學規范推進地名管理工作提供了標準支撐。
日常管理更加規范。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全國共采集地名1320多萬條,修測標繪標準地名圖2.4萬多幅,摸清了全國地名家底,為規范管理和服務打下了堅實基礎。持續推進地名規范管理,全國共標準化處理不規范地名約9.5萬個,逐步健全地名管理長效機制;增補公布2批共21個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聯合有關部門公布我國部分島礁海底標準地名,有效提升地名標準化水平。印發《民政部關于加強地名標志設置和管理的指導意見》,指導地方規范地名標志拼寫,各地新設、更新地名標志68萬多塊,城鄉地名標志體系日益健全。
公共服務更加高效。依托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建成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收錄1300余萬條地名信息以及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界線、界樁數據,實現了地名、界線、區劃信息“一張圖”融合,手機、電腦“跨終端”查詢,成為類型齊全、要素完備的標準區劃地名權威信息平臺,查詢量近億人次。印發《“互聯網+區劃地名”行動方案》,推動“互聯網+”在區劃地名管理實踐中創新運用。開展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指導互聯網地圖新增鄉村地名367.5萬條,助力鄉村振興。編制出版標準地名圖、錄、典、志等出版物3300余套。
文化保護更加有力。在中央宣傳部指導下,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制播出兩季大型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得到各方高度評價,累計覆蓋全國電視觀眾超過8億人次,節目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地名文化,展現中國形象,進一步提升了社會公眾使用標準地名、保護地名文化的意識。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國舉辦紅色地名文化論壇、故事征集等活動9500余場次,一批記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地名故事廣為傳播。指導各地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一批千年古縣、古鎮、古村落和近現代重要地名納入保護名錄。
百舸爭流千帆競,攻堅克難奮者先。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地名管理條例》的貫徹落實為抓手,全面提升地名管理服務水平,傳承弘揚優秀地名文化,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