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民政廳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為契機,以夯實地名管理為發力點,以提升地名服務為落腳點,以地名文化建設為支撐點,不斷優化地名專項事務,努力推動新時代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
當前+長遠,建章立制抓基礎。一是健全制度體系。聚焦制度化和規范化,將實踐經驗上升為制度成果和程序規范。2013年,制定《關于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2015年,印發《山東省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2018年,出臺全國首個《省級地名文化遺產認定規范》;2020年,發布地方標準《城市街路巷地名規劃規范》,形成數據庫建設、圖錄典志編纂等多部規范,完善專家論證制度和政務公開制度,使地名工作有法規可依,有制度規范,有程序規定,有實施路徑。二是強化法治建設。在學法用法、立法先行和依法依規上下功夫。認真貫徹落實《地名管理條例》,積極做好地方法規“廢、立、改”工作,大力推進《山東省地名管理條例》立法進程,探索制定《山東省地名管理行政處罰指引》。規范地名命名更名流程,堅持依法行政,提高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學性、規范性。三是構建聯動機制。全省8個市的75個縣(市、區)聯合住建、文旅等部門建立地名管理協調機制,將統一監督管理、分級分類負責落到實處。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指導濟南市歷下區組建全國首支專業地名文化志愿服務力量—“歷下者”地名文化志愿服務隊,創樹“行走中的地名文化”品牌。
線上+線下,提質增效強服務。一是打好“基礎樁”。扎實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普查入庫數據62.1萬條,建成省市縣三級地名數據庫,及時完善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讓人民群眾在互聯網上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二是暢達“直通車”。以山東省民政區劃地名數據平臺為依托,以省大數據平臺為支撐,與多個部門建立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做好地名信息支持。以地名電話查詢、觸摸屏、電子地圖等為載體,及時滿足群眾地名需求。多地開發“地名電子書”等app或綜合信息平臺14個,創新提供地名信息服務。三是擦亮“地名標”。積極助力交流交往,及時查漏補缺,完善地名標志,全省設置或更新地名標志66.7萬塊。創新賦能“碼上”服務,多地設置集指示和二維碼文化信息等為一體的地名標志。
挖掘+弘揚,出新出彩續文脈。一是點上出彩。以示范引領促進共同提升。開展黃河流域地名文化保護,建成黃河地名文化采詞庫,指導沿黃9市豐富黃河地名文化活動。選取33個縣(市、區)開展鄉村地名管理工作試點,培育亮點,打造特色,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指導泰安市泰山區探索“地名+”模式,指導威海市文登區打造地名文化品牌。二是線上結果。成功申報認定千年古縣7個,認定省級地名文化遺產18個,各級建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4個。積極開展地名普查成果轉化,省級率先完成《山東省標準地名圖集》《山東省標準地名錄》《山東省標準地名志》《山東省標準地名詮釋》等成果轉化工作,市縣兩級累計出版地名圖錄典志138部、21.6萬冊。按照“整體推進、體現特色”原則,省級出版《山東古鎮古村》《山東古街古巷》《山東古國古城》等8部圖書,拍攝《守望地名》系列視頻24部、《古縣神韻》系列片10部。三是面上開花。拓展地名文化宣傳形式,營造良好氛圍。依托電視臺、新媒體等,形成《村名探源》《尋脈探源》等多個長青系列節目。豐富地名文化活動,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加強紅色地名保護,推介地名中的紅色故事26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