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民政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名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健全法治,深化挖掘保護,借力數字賦能,推動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
健全法治,推動科學管理。一是高位推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名工作。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多次采取專題調研、主持召開專題會等形式,研究地名工作。2017年6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案》。2022年7月,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關于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明確要保護地名文化遺產。二是修訂條例。2022年7月,修訂出臺《重慶市地名管理條例》,這是繼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修訂實施后,全國首個省級地名管理法規,為地名管理提供了根本法治遵循。三是建章立制。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重慶市城市綠地命名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進一步規范地名管理。四是強化協調。市、區縣兩級普遍建立地名管理協調機制,明確民政、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職能職責,定期會商督查重大地名問題。
挖掘保護,傳承弘揚文脈。一是賡續紅色血脈。將“紅巖村”“曾家巖”“紅軍井”等紅色地名納入市、區縣兩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結合黨史教育,開展紅色地名進社區、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等“五進”活動1114場次,制作展板311塊,舉辦講座121場次。二是建立保護名錄。建立兩批市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共211條,各區縣將3500條地名納入縣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明確歷史地名原則上不得更名,并劃定保護范圍,實施分級分類保護。評選54個歷史文化名鎮、46個歷史文化名村。編制《重慶市主城中心城區消失地名錄》,就近移植啟用消失歷史地名15個。三是加強宣傳。攝制15集大型地名宣傳片《重慶地名》,先后在央視頻、發現之旅、重慶科教頻道和重慶規劃展覽館展播,社會反響熱烈。編制《重慶市歷史地名圖集》。市、區縣分別投資1400萬元、2100余萬元,有序推動國家、市、區縣標準地名圖錄典志和地名叢書編纂。四是打造展示平臺。建設重慶地名文化展示館,在萬州、沙坪壩等區縣建設地名文化館、鄉情館,全方位展現巴渝地名。
提升品位,規范命名更名。一是規劃引領。將市、區縣民政部門納入規委會成員單位,建立市、區縣地名專家委員會42個。編制《重慶主城中心城區地名規劃(2021—2035)》,編制區縣地名詳規9個,實現地名規劃與建設規劃同制定、同落實。石柱縣編制中益鄉中壩場和官田壩片區地名規劃,新增16條道路和7座橋梁主要以“初心”“使命”“小康”等紅色基因為主題,助力鄉村振興。二是命好新名。堅持新生地名要反映當地地理、歷史和文化特征,尊重當地群眾意愿,方便生產生活。提升品位,起好新名,多起好名。保持穩定,審慎更名。三是標準化處理。2022年,全市標準化處理不規范地名163條,調整軌道站點名稱15個,整改不規范地名標志1055塊。
借力數字建設,提升公共服務。一是摸清底數。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地名普查,共查清11大類地名45.5萬余條,并將數據入庫。二是數字賦能。率先完成省級地名信息庫建設試點,建成市級地名信息庫,存儲地名數據50余萬條。打造市級地名政務共享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與市公共信息資源平臺數據同步。將地名政務服務融入“渝快辦”審批平臺,2013年以來,主城中城區累計在線審核命名更名申請2934條,查詢重名8162條次。三是深化改革。將主城中心城區的道路街巷名稱審批權下放到區級政府,便利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