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劉連安
地名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態,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積著生產生活的印記,記錄著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風貌。我國傳統地名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進地名文化建設,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取得長足發展。
加強制度創新,地名文化建設體制機制不斷完善。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明確要求“不隨意更改老地名”,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地名文化遺產。2022年,國務院修訂出臺《地名管理條例》,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作為重要立法目的之一,并將“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作為地名管理的重要原則。規定“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歷史文脈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條例設立地名文化保護專章,要求各級政府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實際出發,加強地名文化公益宣傳,組織研究、傳承地名文化,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在具體的措施方面,條例規定,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歷史文脈的地名進行普查,做好收集、記錄、統計等工作,制定保護名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名方案。開展地名命名、更名應當組織開展評估、論證,征求社會各界意見。上述重要規定為全面提升我國地名文化建設質量提供了遵循。
精心謀劃部署,地名文化建設各項工作有序推進。2012年,民政部印發了《關于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對在全國開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內涵、深化地名文化研究等工作進行了部署,推動地名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地名文化工作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此后,民政部組織制定、完善了《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統一組織指導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負責中國地名文化遺產的認定確認、記錄公示、頒證授牌和宣傳保護等工作。各省(區、市)地名主管部門組織指導本省(區、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負責全省(區、市)地名文化遺產的申報、審查、推薦和宣傳、保護等工作。地市級和縣級地名主管部門指派專(兼)職地名文化遺產管理干部,負責本市、縣地名文化遺產的普查、登記、申報、宣傳、保護等工作。各地通過公開征求意見、網上投票、召開聽證會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的意見;建立并不斷完善地名專家庫,通過召開專家論證會、座談會等方式認真聽取專家建議;充分發揮地名工作聯席會議、地名委員會、地名工作領導小組等協調機構的作用,凝聚各部門合力。地名文化遺產認定、跟蹤監管等一系列保護機制不斷健全,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地名文化保護弘揚形式逐漸形成。
深入調查研究,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初步建立。從2017年起,各級地名主管部門結合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深入開展地名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共調查梳理地名文化遺產2.7萬余個。在全面、準確掌握地名文化數據資料的基礎上,扎實開展地名文化遺產認定和保護。我國以千年古縣、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為主體,其他保護形式互為補充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形成。近年來,民政部認定“千年古縣”地名文化遺產99個;浙江、安徽、海南等多地發布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北京組織開展《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編制工作;內蒙古、江蘇、河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重慶、新疆等地建立了市、縣層面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廣西全部市、縣均建立了本級地名文化保護名錄。國家、省、市、縣四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初步建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逐步展開。
做好命名管理,新生地名的文化品位顯著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部聯合有關部門報批命名了海域海島、海底、南極地名約1.4萬個,選用了一大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詞術語,積極在國際公有領域地名中植入中華文化基因,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很多城市在新建道路、街區命名時恢復使用老地名。例如,北京在城市副中心建設中,積極保護、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規劃的364個地名中,老地名(含歷史地名)185個,占比51%;派生地名121個,占比33%。南京市通過原址啟用、掛牌立碑、以老地名命名住宅小區、命名公交站等方式,已經“復活”了多個批次的老地名。濟南市注重在保護好現有地名的同時,選取有鮮明特色的老地名進行“復活”,2020年在新建道路命名中恢復“縣學西廡街”等老地名,讓很多老濟南人高興不已。
打造響亮品牌,地名文化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地名大會》生動展現了中華大地的幅員遼闊、多樣地理、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闡釋了中華優秀地名文化的豐富內涵,帶動形成了經久不衰的“地名文化熱”。地名文化圖書出版空前繁榮,結合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全國共編纂出版標準地名圖集、地名錄等圖書3300余套,系統考證收錄地名890余萬條。地名文化宣傳活動廣泛開展,各地制作了大批專題紀錄片、微視頻、動漫、游戲等文化產品和文創用品,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民政部組織在全國共開展紅色地名文化宣傳、征集活動約9500場,參加人數達646.5萬。地名文化展示、傳播形式不斷創新,各地紛紛以設立地名文化標牌、碑碣、牌坊、文化墻、雕塑等多種方式向群眾介紹街道、村莊等的地名文化。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地名環境、地名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地名文化建設工作面臨重要發展機遇,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要進一步提高對地名文化建設的認識水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站在賡續中華歷史文脈的高度,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認真做好地名文化建設各項工作。
要進一步完善地名文化建設工作機制。地名量大面廣,涉及部門多,牽扯利益復雜,為做好地名文化建設,必須按照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將地名文化建設的職責明確落實到相關的部門、地方、單位。要督促各地盡快開展地名文化數據的收集、記錄、統計,制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各地應努力編制好本行政區域的地名方案,嚴格履行地名的命名更名程序,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內涵。有關單位要對地名文化建設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認真開展監督檢查,盡快在全社會形成地名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出臺更多高質量的指導政策和學術成果。目前,有些地方對如何做好地名文化遺產的認定、價值評估、保護利用等缺乏明確的認識,采取的措施不夠精準有效。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應加強學術研究,借鑒相關行業的成熟經驗,構建地名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理論體系,推出更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供各地學習、使用。另一方面,應注意發現、宣傳、推廣各地行之有效的做法,將具有普遍意義的先進工作經驗及時總結、提煉,上升為政策文件,以加強對基層的指導,進一步提升地名文化建設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