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一暉
地名,是體現國家“存在感”、形成民族“內聚力”的關鍵因素,是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重要烙印與標志。從1996年起,我一直扎根在福建省莆田市區劃地名和勘界工作中心從事地名工作,見證了城市地名的發展變化。這些年來,我始終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扎實做好民政中最悠久的專項行政管理,在給山河“正名”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大力弘揚莆田地名文化。為充分挖掘本市地名文化資源,及時轉換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我與同事們一起編制出版了一系列地名工具圖書。《莆田市行政區劃地圖集》全面系統地反映各級行政區域居民地標準名稱信息,介紹了莆田市行政區劃沿革、地名更迭與變遷;《莆田市城區地名圖》集地名、交通、旅游為一體,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展示了各城區道路名稱等信息;《莆田市地名錄》是莆田建市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市級地名錄,系統、直觀、準確地展示莆田地名的標準名稱、地名來歷、歷史沿革等信息;《莆田市行政區劃圖》詳細標注了全市行政區域界線、村級建制標準名稱、居民點、綜合交通、自然山水、名勝古跡等地理信息要素,并新增了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等紅色地名的標注。這些地名工具圖書的出版,弘揚了莆田地名文化,最大限度地記錄并反映地名文化相關信息,成為方便市民出行的“百科全書”,深受大家的歡迎與好評。
讓地名更加規范有序。為了滿足公眾對地名使用的要求,讓地名管理服務與城鎮化進程相協調,我參與起草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道路、建筑物等名稱、地址管理的通知》,由市民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聯合下發。通過做好地名規劃常態化工作,有效配合城市建設,并從地名歷史和現狀出發,掌握地名命名、更名主動權,改變“先建設后有名”的滯后現象;從建筑物(群)名稱備案源頭管理著手,杜絕“大、洋、怪、重”地名亂象,不斷提升地名規范化、層次化、科學化水平。參與市民政局聯合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編制的《莆田市城市地名專項規劃(2018—2030年)》,2019年7月31日獲莆田市政府批準出臺。規劃根據莆田地域特點分5個地名主分區和13個地名片區,共命名道路404條,通過規范通名標準,優化專名采詞,確定地名命名導引,提出地名文化保護原則和方法,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形成莆田市地名標準化體系。
打造信息服務新平臺。2017年,福建省全面實施標準地址二維碼管理后,莆田市民政局高度重視,及時與公安部門一道全力做好標準地址二維碼管理工作。全市共安裝換發二維碼門牌941744塊,梯位牌、樓牌12152塊,戶室牌148854塊。我參與了“二維碼門牌地址信息服務平臺”開發工作,打造地名地址綜合管理體系,共同推進二維碼門牌地址在全市各個領域全面應用;堅持“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將“二維碼門牌地址信息服務平臺”銜接至“惠民寶”移動服務終端,積極構建地址數據采集、問題發現、資源調配、任務派送、流程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平臺互聯、數據共享,提高了地名地址審批的效率,減少群眾跑腿次數,增強數據傳輸速度,優化辦事事項流程,實現了不見面辦理,進一步提高了地名公共服務能力。
江水泱泱,山高水長。探索地名建設,永遠在路上。在20多年的工作中,我虛心學習、團結奮進,得益于領導的關心和同事、家人的支持,先后獲得“全省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城市地名標準設置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繼續為民政事業、為地名工作添磚加瓦,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