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敏
(貴州理工學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影響下,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加強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尤為重要。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的一門必修課程,對大學生正確地把握目前就業形勢及政策,提升就業能力及促進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其作用發揮不理想,就業指導課的課程改革和創新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在此,以“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為指導,改革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就業指導課程教育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簡稱,是對五育并舉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早在1912年蔡元培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五育并舉”主張[1]。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是對教育的整體性或完整性的倡導,旨在解決各育之間相互割裂、對立的矛盾,在貫通融合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基本面的整體發展,實現“全人教育”“全人發展”目標。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全面發展,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多以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為課程目標,注重就業相關的政策法規知識、求職技能和方法等智育方面的培養。以“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我國人才培養目標,完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目標,重視學生知識技能,同時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態度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課程中“五育融合”教育實現端正思想品德、增強就業知識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和終身發展為目標,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強調課程實施過程中“五育”教育內容的融合,打破將五育教育“各司其職”割裂進行的傳統模式,通過課程內容的融合與開發,實現從傳統課程到“五育融合”新課程轉變。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加強德智體美勞五育內容融合,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增強職業精神、職業品格等德育內容貫穿其中,并充分開發課程中體美勞各育相關要素內容,豐富教學內容,實現五育融合,同時注意教育內容在整體性與個性化的辯證統一。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對教育教學模式提出創新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五育融合”教育內容為錨點,實現線上線下融通的混合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靈活教學方法,學習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應改變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積極利用線上線下資源開發豐富課程中“五育融合”教學內容,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中通過適宜的教學方法,滿足就業指導課程對理論、應用及實踐的綜合要求,提升教育教學實效。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對教育師資提出較高要求,以加強師資融合、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及教師專業素質、“五育融合”教學能力,將“五育融合”理念融入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注重課堂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師資建設方面,應以教研室為中心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做到專業背景的互補性,多組織開展有關“五育融合”教育系統性專業性教學培訓,打造就業指導課程的骨干教師團隊。教研室通過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等提升師資團隊的整體素質及“五育融合”教育能力。在師資融合方面,重視校內師資力量建設的同時加強與校外師資力量的融合,通過“請進來”讓校外優秀的就業指導師資進入校園,結合學生需求開展就業指導教育的第二課堂活動,改善校內師資求職創業經歷不豐富、專業背景受限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由于受“追求就業率為目標”的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實施的力度較弱,在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方面效果不明顯。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人才培養體系中一門基礎通識課程,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充分、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一門通識必修課通常只在第六或第七學期開設,分配學時數較低,在師資配備及教學資源等方面的重視和支持程度與專業課相比都相差甚遠。從而使得課程教學效果與學生的期望值和認可度存在一定差距。
隨著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和發展,課程內容不斷豐富。對照“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要求,其內容完整性和針對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
在完整性方面,目前教學內容包括就業形勢政策、擇業分析、求職準備、求職技巧等,就業知識內容豐富,而“德、美、勞、體”四育相關內容如道德品質、意志情感、美育素養、勞動精神等方面欠缺,“五育融合”教育未充分體現,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
在針對性方面,目前課程內容偏重基礎性、普適性,教學中容易出現“一刀切”現象,缺少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個體差異(如就業期望、心理狀況、學業狀況等)的針對性教學內容,課程內容在地方性、及時性方面也較欠缺,導致課程深入性、實效性大打折扣。
由于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數量不足,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授課教師缺少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實踐,為完成教學任務,多數是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經常是照本宣科“滿堂灌”,未充分使用網絡教學資源和網絡平臺。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的講授模式中師生互動欠缺,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弱,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未得到充分體現,使得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佳。同時,實踐教學欠缺,在“一條腿走路”教學模式中缺少“理論—實踐—理論”檢驗提升的閉環過程,直接影響教育成效。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師資要求較高,但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多由就業指導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開設,師資隊伍中輔導員、行政工作人員等兼職教師較多,由于受到本職工作影響,兼職任教的師資隊伍很不穩定。
就業指導課是一門包含理論性、實踐性、應用性的綜合性課程,不僅要求有較高的就業指導能力,還涉及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門學科內容。由輔導員、行政管理人員為主組成的師資隊伍,普遍存在著專業背景限制、專業系統的教學培訓缺乏、教學研究少、求職創業經驗不足等問題,師資力量薄弱,專業化程度與就業指導課程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強調“以整體的教育培養整體的人”,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通過增強“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對促進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及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是理論、實踐、應用較強的綜合性基礎課程,課程以智育切入,在智育中發現五育、滲透五育、踐行五育,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實現五育融合教育。
就業指導課在學生專業學習與求職就業中發揮著重要的承前啟后過渡作用,為大學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及長期發展做好充分準備。學校應確保開足課時,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為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及育人作用更好地發揮提供保障。教師、學生充分認識開設本課程的重要意義,使得教師更加用心投入到課堂教學,提升課堂質量,學生增強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不斷優化整合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內容,以教材為引領載體,挖掘教材內容中的“五育育人點”即“智育育人點”“德性育人點”“審美育人點”“健康育人點”“勞動育人點”等,進而加以有機融合,在教學中實現“五育并舉,融合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與“德育”融合,在教學中將課程思政教育貫穿其中,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如學習《就業形勢與政策》章節時,在介紹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就業現狀及面臨的困難,幫助學生結合個人實際合理調整就業預期,增強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在介紹國家大學生就業相關政策內容時,結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詳細介紹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相關政策,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參軍入伍”等,同時通過優秀榜樣事跡介紹,如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老師,為家鄉脫貧奮斗的感動中國人物黃文秀,本校優秀畢業生事跡等,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奉獻精神,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要和社會發展充分結合起來。與“美育”融合,如在講解求職材料準備、面試準備等相關內容時,通過簡歷制作、職場形象、職場禮儀等內容讓學生接受美育熏陶,感受美、發現美、追求美。與“勞動教育”融合,如在介紹職業素養相關內容時介紹“大國工匠精神”、優秀勞動者事跡,增強大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同時加強就業指導與專業課程實習實訓,融合拓寬就業指導實踐教學,提升勞動技能和就業能力。與“體育”融合,就業競爭力中身體素質是其重要影響因素,增強對體育重要性的認識,將提升身體素質作為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途徑之一。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堅持以學生為本,結合“三貼近教學原則”,即貼近社會需求、貼近專業需求、貼近學生個人發展,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一是注重通識性與專業性結合,在通識的教學內容中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在就業形勢、擇業定位等方面有針對性地講解,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及就業方向,做好就業準備;二是做到普遍性與個性化相結合,注重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就業期望、心理狀況、學業狀況等在求職心理調適、就業準備等,方面做針對性指導,并及時關注特殊群體學生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三是注意地方性和時效性相結合,關注最新的國家就業形勢與政策,同時關注地方的就業政策、就業市場情況,注重與“時”俱進,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增強內容時效性,如及時介紹當前貴陽“強省會”行動中關于鼓勵高校畢業生在貴陽就業相關就業政策及就業機會。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指導下,不斷開發完善教育內容,在理論與實踐教育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注重教學融合,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模式方面,積極利用線上教育資源和教學技術如MOOC、智慧樹、雨課堂等,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改善傳統教育模式在教學資源豐富性、教學靈活性、教學反饋及時性等方面不足的問題。教學方法方面,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用不同教學方法,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提高互動性和參與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如在學習《求職禮儀與形象》相關內容時,通過線上預習、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環節對求職禮儀、求職形象設計等相關內容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同時,加強實踐教學,通過主題式、項目式、探究式的學習形成課內外協同實踐教學模式,如通過簡歷制作大賽、模擬面試、觀摩校園招聘會、求職創業大賽等課內外實踐教學,將“學”與“做”融通,促使學生成為就業理論素養高、實踐技能強的人。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提升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質量,穩定的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是保障。充分發揮高校就業指導教研室的作用,培養一批骨干教師團隊,穩定師資隊伍。在以輔導員、管理工作人員為主的教師隊伍中融入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相關專業背景教師,加強師資融合,提升師資專業化水平,并通過教研室的老帶新、傳幫帶,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教研室多組織開展相關專業化、系統化教學培訓和教學研究活動,提高教師就業指導專業能力和素養。
同時,融合校外師資力量,通過邀請行業專家、企業HR、勞動模范等進課堂,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情況、就業形勢,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及擇業觀,增強職業道德和素養,提高就業競爭力。
高校作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及促進全面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就業指導課程在促進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預期,提高求職技巧和促進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此,高校要把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作為當前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結合當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以“五育融合”理念為指導,通過內容融合、教學融合、師資融合等創新改革途徑充實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提升師資隊伍質量,使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在“五育并舉,融合育人”中更好地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