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善
作者單位:青海省民政廳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青海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殯葬改革與生態環境保護息息相關,在青海省尤為重要。
青海省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區,各民族喪葬習俗差異很大,不同民族喪葬習俗傳承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圍繞不同民族對殯葬管理服務的多元化需求,推動新時代青海省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實現“逝有所安”為目標,以公益惠民、文明綠色為導向,對殯葬領域存在的問題科學合理地進行“破”與“立”,不斷深化多民族地區殯葬改革。
在生態安葬引導上,堅決破除“老觀念”,推動建立綠色文明的殯葬新格局。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最大”要求,建設生態文明示范省的有力抓手。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青海省雖然制定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實施意見,出臺了獎勵補貼辦法,但因宣傳引導不足、優質產品服務供給不足,群眾知曉率還不高,節地生態安葬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一些少數民族長期選擇的安葬形式符合節地生態安葬要求,但還未被納入獎補范圍,還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政策。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群眾傳統集中祭掃時間節點,通過開展服務機構開放日、生態安葬主題宣講、集體生態安葬等活動,宣傳節地生態安葬重大意義、法規政策和實踐成果,凝聚全社會對生態殯葬的思想認同。要引導更多群眾自發選擇節地生態安葬。加大公墓中節地生態安葬墓穴配建比例,加快推動撒散、深埋、壁葬、塔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安葬產品建設,從資源消耗上做減法,在生態增值上做加法,力爭實現建墓不見墓、公墓變公園,為群眾提供高品質節地生態墓葬產品。
在公共設施建設上,堅決破除“空白點”,推動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務網絡。殯葬設施是城鄉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要針對青海省火葬區殯儀館、公益性公墓、殯儀服務站建設存在的“空白點”,加快構建以公益性為主體、營利性為補充、節地生態為導向的現代殯葬服務設施發展格局,確保殯葬設施種類、數量、服務規模與群眾殯葬服務需求相匹配。同時,通過開展建立流動式殯儀服務站試點工作,推動殯儀服務進小區,為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殯葬服務探索有益經驗。
在突出問題整治上,堅決破除“遺留點”,推動建立常態化的監管制度。殯葬領域的突出問題,直接影響到群眾的幸福感。針對目前部分地方存在的經營性公墓“批小建大”“未批先建”、經營者法治觀念薄弱的問題,要按照省民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三部門制定的規范解決公墓建設經營有關問題的政策措施,依法依規推動整改,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要積極探索殯葬管理執法改革,推動將殯葬管理納入市(州)、縣(市、區)綜合執法改革范圍,積極推進部門聯合執法,切實發揮鄉鎮、村(居)委會的監管引導作用和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建立執法檢查的長效機制。
在散埋亂葬治理上,堅決破除“一刀切”,推動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安葬方案。部分農村地區存在的散埋亂葬問題,制約文明村鎮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針對農村有的地方還沒有劃定集中安葬墓地,一直沿用家族墓地進行安葬的現狀,要疏堵結合,推動農村散埋亂葬治理,同時結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科學做好農村集中安葬墓地規劃,推動以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劃定集中安葬區域,想方設法解決失地農村安葬問題。可綜合考慮民族、姓氏、習俗等因素,對集中安葬區域切條劃塊,有序推進集中安葬。針對有集中安葬區域,并具備搬遷條件、有搬遷意愿的群眾,可集中安置到劃定區域;針對暫無集中安葬區域的可就地改造、綠化遮蔽,禁止“一刀切”的簡單化和強拉硬推。
在服務體系構建上,堅決破除“單一化”,推動建立高質量全周期服務供給鏈。隨著全省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群眾對殯葬管理服務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要從殯、葬、祭各環節、全流程優化殯葬服務供給。在保障群眾四項基本殯葬服務(遺體接運、暫存、火化、骨灰寄存)的基礎上,逐步將骨灰盒、守靈告別、生態安葬等服務納入基本服務,并保障服務質量。對遺體美容、庭院守靈、殯葬禮儀服務和情感關懷、精神支持等拓展服務進行規范。推動專業殯葬服務隊伍建設,多渠道解決殯葬服務機構人員崗位、資金保障,確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加快“智慧殯葬”建設,完善政務服務信息庫和基礎殯葬信息數據庫,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著力構建高質量殯葬服務體系。
在推動移風易俗上,堅決破“陋俗”,推動建立向上向善的殯葬文化。殯葬習俗風氣與文化狀況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針對部分地區存在的治喪周期長、治喪方式繁雜、盲目攀比等殯葬陋俗,要深入挖掘民族喪葬習俗文化精華,切實發揮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作用,積極推行現代文明殯葬禮儀,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踏青遙祭、植樹緬懷等祭掃形式,依托殯葬服務紀念設施建設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弘揚既有傳承意義又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殯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