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淇 李憶嘉 鄧子豪 李嘉霖
(華南師范大學)
“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明確了教育為本的理念,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社會發展的突出地位。而教育的任務就是知識的發展與傳播,知識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推動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共享已成為人們的迫切需求。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89億,其中作為大學生“主力軍”的20—29歲網民占比達到17.8%,知識共享平臺也成為許多青年大學生除傳統課堂外獲取知識的一大主要途徑。在此背景下,我們希望通過本次調研來探究大學生對于知識共享平臺的使用動機以及使用意愿。
根據《疫情時期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分析報告》[6],國內334所高校118191位被調查的大學生中,97.1%的大學生參加了在線學習。“線上教學在全國高校的大范圍展開,在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是第一次。”近十多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線學習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時,《線上學習報告》也顯示,43.7%的學生表示曾在疫情之前參加過在線學習。在線學習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高校教學模式變革,更是改變了人們對“教與學”的認識,它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受到關注。
網民對互聯網幫助程度的評價,認為互聯網對工作學習的幫助程度較高。這說明經過20余年的發展,中國互聯網用戶對互聯網的需求在注重追求個人體驗的基礎上更注重知識的共享和交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虛擬社區的類型越來越豐富,各類社區層出不窮。人們通過在虛擬社區中的交流,獲得自己的所需,又因社區類網站因其豐富的知識內容,獨特的文化氛圍,個性化的服務,互動的功能,細分化的人群日益得到用戶喜愛和業界看好。
通過知網、圖書館等文庫進行資源檢索,閱讀有關的書籍、論文、報刊雜志、文章等,并對現有的文獻進行梳理,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為現狀的分析和對策的提出等奠定基礎。
對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進行深入的訪談,探究受訪對象對知識共享平臺的認識以及看法。訪談法能對受訪對象的態度與動機等較深層次的內容有比較詳細的了解,能夠簡單而迅速的收集多方面的資料,并且由于是當事人親口說出自己的看法,沒有經過轉述或者其他限制,收集的數據具體而準確,可信度高。
本次調研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知識共享平臺的使用意愿、使用頻率以及對平臺的看法展開調查,分析不同學生對知識共享平臺的看法。
面向廣大學生群體進行調研,使調研數據與分析更加合理、更具科學性。以此為例,分析知識共享平臺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起著何種作用。了解知識共享平臺的使用是否促進了使用者的學業進步。
“共享”一詞最早出自《東周列國志》,意思是將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知情權、使用權與其他所有人共同擁有,也就是所謂的“分享”。2018年,教育部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8)》[1],在過去的 2017年里共誕生了242條新詞匯,其中“共享”一詞最受青睞。共享是共享經濟中的核心理念,強調物品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共享經濟是公眾將資源通過社會化平臺與他人共享,而共享單車的興起將共享的概念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在此之后共享經濟更加發展壯大起來,規模增大,涉及行業增加。關于知識共享平臺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關于知識共享概念與意義。《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指出知識分享是指把個人或機構分散、盈余的知識經驗等智力資源在互聯網平臺上集中起來,通過免費或付費的形式分享給特定個人或機構,最大限度利用全社會的智力資源,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滿足生產及生活服務需求。
二是關于知識共享平臺的研究。關于知識共享平臺,也稱為“知識分享平臺”。在 Web2.0時代下,知識共享平臺近幾年火熱程度不斷上升,研究前景廣泛,但是研究角度還是較少。在知識共享平臺領域,目前國內呈現出來的研究可分為三類:基于專業技術的角度來研究知識共享平臺的模式、設計與構建;站在個人動機、分享意愿以及影響因素的視角下分析知識共享平臺;站在某個具體的平臺來分析該平臺的模式、特征、優勢與不足。由于知識共享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所以各個方面研究還不夠深入,尤其是教育行業的知識共享。但根據《新榜2017知識付費年度報告》[3]顯示,一、二線城市的年輕成人是現有知識共享平臺的主要用戶,這些中產階級擁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并且現如今平臺功能越來越強大,學習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所以“知識共享+成人學習”的話題值得研究。
知識共享的利益主體們使用知識共享平臺的一個重要動機是知識共享。然而,知識共享平臺不同利益主體選擇的共享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因素。許多學者對此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歸因分析與探討。
國內對于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分析層面上,落腳點大多為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用戶知識共享意愿,而較少有研究者對“影響知識共享各主體行為動機的因素,是如何影響其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平衡的”展開研究。
但在國外,研究分析大多是是從不同學科角度分析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因素,深入探究行為背后的驅動因素和真正意圖,并開始考慮主體間的博弈對知識共享意愿的影響。Bock等[4]發現,個體知識共享行為動機受其對知識共享的態度、主觀規范和組織氣氛的共同影響。Hsu[5]指出,學術社區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對用戶行為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意味著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成員在學術社區中進行知識共享。
在調研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我們選取了華南師范大學的大學生進行訪談。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本次訪談采取線下訪談與在線視頻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訪談對象:受訪談的5位男生和6位女生,分別來自數學科學學院、軟件學院、計算機學院等學院,均為華南師范大學在讀學生。之所以選擇這些對象是為了對比出不同性別、不同地點、不同年級、受不同老師影響的不同深淺下對知識共享平臺的使用情況,較具有全面性,使得出的結論更具有可靠性。
我們采取了非結構性的訪談方式,關于訪談的時間、地點、時長都遵從了雙方的建議,為了保證訪談內容的真實性,避免受訪對象臨時做相關方面的準備,在訪談前并未將訪談內容告知對方。為了使訪談更加輕松,得出的結論能更為契合不同學習環境背景下的大學生的情況,本次采訪采取了只設置提綱的非結構訪談。全體對象的訪談時間均為半小時左右。因為特殊時期無法進行線下訪談,所有訪談均為線上微信語音和文字的訪談。訪談過程中氣氛較為輕松,主要記錄了訪談對象對知識共享平臺的了解程度、態度、使用方式、使用頻率以及使用提及到的平臺的原因。
1.受訪談人員背景
受訪談的5位男生和6位女生均為華南師范大學在讀學生,均符合我們的調研范圍。其中,5位同學在石牌校區,3位同學在大學城校區,6位同學在南海校區。所有同學都在大學期間或多或少接觸過知識共享平臺,并對此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在本科學習的過程中,被訪談的同學均有過階段性的持續使用經歷,且至少在華南師范大學就讀一年,對大學學習生活且專業的學習上有一定的了解。
2.受訪談者對知識共享平臺的使用意愿及使用原因
在使用意向方面,受訪談者均認為知識共享平臺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起到輔助作用,對自己的成績提升有所幫助這一觀點、在日常(非復習周),上述被訪談的同學平均每周會使用3-4次,而在復習周則會每周使用5-6次左右,該數據也從側面說明了知識共享平臺對學習(特別復習周)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在使用的原因方面,大部分同學都提出知識共享平臺都會有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拓展,也能從平臺上下載與課堂內容有關的知識拓展文檔以及授課的課件,能對學生課程的輔助有比較好的作用。同時,大部分同學也提到網絡上大部分知識共享平臺課程資源比較豐富,能較為便捷地找到各個學科各個方面的學習資源,而且基本不用付費,這也是促使他們使用知識共享平臺的重要原因。
3.受訪談者對知識共享平臺的改善意見
大部分受訪談者認為現在大部分的知識共享平臺資源上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具體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上傳資源的門檻低,二是審核難度大。針對上傳門檻低,可以修改上傳權限來提高門檻,如:只有平臺認證的賬號才可以上傳。針對審核難度,可以修改審核機制,有官方初審視頻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從教學內容質量上抽選有信譽度和認證的賬號組成審核團對視頻進行進一步審核。針對綜合型視頻網站平臺,平臺運營方可以考慮增加鎖定功能,在用戶推送與搜索中包含學習資源,可以通過收取低額費用來開發新功能。
比較訪談中的調查結果,對大學生的校區、學歷、專業類別、授課方式現狀進行研究,我們能得到以下三點結論:
(1)學生使用知識共享平臺的篩選標準重在“自主性”與“便利性”。根據期望確認理論,學生在使用知識共享平臺前,以“能隨時隨地使用”以及“能根據自身需要自主選擇課程”為主要標準,對擬使用平臺產生一定的性質期望。當知識共享平臺能成功地滿足學生上述的兩大期望時,學生便會重復使用并向其他同學推薦此平臺;反之,學生便會減少對該平臺的使用,對其滿意度下降,形成一種負反饋。因此,共享平臺的人性化設計與自由度成為學生使用意愿的重要“績效考察標準”。
(2)學生們使用知識共享平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業。大部分人在歸納課上知識的時候為了更好地理解透徹,會去相關知識共享平臺搜索更多的學習資源;但也有少部分學生是為了參加相關專業比賽,為了了解更多更深層次的知識去使用知識共享平臺。
(3)在使用知識共享平臺的過程中,學生們對知識共享平臺會有一定要求。相比較于比較單調講課的一些平臺如慕課、學習通,大家會更傾向于可以發送彈幕、且老師講課較為風趣的嗶哩嗶哩。
1.對平臺的建議
(1)提供更多優質課程資源
根據訪談結果可知,大部分學生使用知識共享平臺的原因是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能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相應的課程資源。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知識共享平臺應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課程資源,讓學生能夠更加方便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幫助其自身的成長,同時帶動平臺的發展。
(2)簡潔流暢的UI設計
根據訪談結果可知,大部分在日常中使用知識共享平臺的同學都認為“良好的UI界面設計”也是選擇使用平臺進行學習的原因。因此,知識共享平臺除了在優化自己的課程資源的同時,也可以在UI界面上做出相應的改變,吸引更多同學前來學習。
2.對學生的建議
(1)提升自身的文獻檢索能力
學生應提升自己的資料搜索能力來應對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海量化,與新時代接軌。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學生都感覺到知識共享平臺存在海量資源的同時也存在著資源良莠不齊的現象。上傳資源門檻低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點,人人都可以上傳資源,因此,開放平臺資源良莠不齊是必然結果,學生需要通過提升自己對資源的甄別能力來避開一些質量低下的課程。
(2)將知識共享平臺融入學習生活中
學生可以嘗試將知識共享平臺融入自己的學習中,改變以往傳統的學習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實力。從數據中來看,所有受調查的學生都從知識共享平臺中得到提升。時代是不斷在變化的,我們應該嘗試與時代接軌。知識共享平臺普及化是大勢所趨。作為大學生,應該積極探索知識共享平臺的使用方式,為教育改革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