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琳
(弗徠威智能機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我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中國發展報告》預測,2035-205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3.1億和3.8億,占人口比例分別達到22.3%和27.9%,中國即將成為超老年型國家。隨著新中國成立后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一代逐漸進入老年,中國老齡化進程將會進一步加速,推動養老產業迅速擴容。
老齡人口的急劇增加使我國養老服務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我國采取9073三位一體養老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養老、7%老年人在社區養老、3%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老年人的健康程度、家庭養老觀念和本人意愿是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因素。健康活力老年人會選擇居家養老,年齡稍長一些依托社區支持養老,高齡老年人或者健康狀況不佳(失能失智等)則會選擇專業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是養老首選,主要滿足老年人居家各類日常生活服務。目前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大多數是60后,年齡偏大,并未經過系統培訓,整體業務素質偏低。居家養老服務圍繞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等內容較多,但供給數量、供給質量以及供給形態都非常趨同。雖然各地政府提供不同程度的居家養老補貼,但整體服務評估和監管難度非常大,養老服務信息不對稱,真正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得不到必要的服務,諸多因素進一步阻滯了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整體提升。
近年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升,人均收入大幅上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可觀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年鑒,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增長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40378元,增長2.9%。
經濟轉型帶來高凈值人群結構的變化。70后高凈值人群占比最高,達33.65%,其次是60后,占比25.05%。2021年9月,泰康保險聯手尼爾森公司共同發布《2020年中國中高凈值人群醫養白皮書》,聚焦分析中國中高凈值人群及其家庭在醫療及養老方面的現狀、需求和挑戰。《白皮書》顯示,超過一半的中高凈值人群都認為自己能活過85歲,健康和養老是中高凈值人群最關注的兩大風險。消費心理升級,主力高凈值人群為專業和品質服務付費意愿日益提高,呈現“更健康、更富足、更幸福”的活力養老新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高收入人群比例不斷上升,消費結構歷經變遷,尤其是60后即將逐步邁入老年族群。他們大多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支付能力,健康養老生活觀念已有了顯著變化,他們的養老需求將引爆高端養老產業。
智慧養老概念起源于英國,是將信息技術和智能科技結合,借助互聯網、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全方位、立體化融入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改善養老服務的供給質量,提升養老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提升整個養老體系服務水平。
2014年開始,國內各類可穿戴設備、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以及智能養老監護設備等產品快速發展,健康養老產品制造商、服務提供商以及系統集成商等企業日益豐富。智能健康養老生態平臺的日趨繁榮,降低了老年人智能化使用門檻,推進更多智能健康養老產品走向豐富。歸納而言,居家智慧健康養老科技經歷了智能單品階段1.0,目前處于智能互聯階段2.0,正向主動智能方向3.0發展。
通常以智能設備為中心,通過感知技術接收探測信號并做出反應,例如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鎖等智能單品,按鍵操作或者APP操作實現遠場智能化控制,成為智能1.0最亮眼的場景,市場占比不斷擴大。
各智能設備遵循相應通信協議,實現設備連接,但只能執行簡單控制服務指令。各單品之間孤立分散,產品功能沿用大眾設計,老年人真實體驗一般。以居家安全監控的常見方案——智能攝像頭為例,攝像機傳感器會記錄大量個人活動的詳細信息,避免危險發生,但也最可能會觸及個人隱私。實際應用落地中,老年人對生活區域安裝攝像頭非常抵觸,往往拒絕安裝,甚至私自拆除,導致居家安全監控無法實現。
伴隨科技浪潮,居家智慧健康養老產品蓬勃發展,市場上不斷涌現出更集成化、輕量化、智能化新品,智能單品1.0之后,很快迎來以場景為中心的智慧健康養老新階段(智能2.0)。
智慧健康養老2.0借助各種新型智能硬件和軟件,利用AI、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科技,圍繞老年人安全看護、健康監護、生活看護和精神陪護等核心場景,通過平臺企業生態融合,為長者提供安全、便捷、舒適和高效的多元化居家養老服務,提高老年人養老生活質量。常見的居家智慧康養服務包括:獨居監護、睡眠監護、緊急呼救、室內安防報警、失智監護、健康監測、環境監測、智能家居等,其中AI語音成為多種智能產品必備交互方式,以及指紋識別、手勢識別等。健康監測設備實時監測血壓、心率、體重等指標,進行健康理療,識別居家風險并預警。
智慧康養2.0經歷了快速發展,近年來又陷入發展停滯期,高質量、智慧化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始終未能建立。概括而言,當前智慧養老2.0在實際應用中的普遍問題包括:
(1)智能化水平較低,同質化較嚴重。目前健康養老產品主要圍繞安防等場景,加入語音、遠程控制功能,誤報、漏報率較高,且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部分沒有系統研發能力的企業靠模仿生存,產品ODM/OEM設計。供應鏈局限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功能多卻實用性不強、操作不夠人性化等,這些都形成智慧康養市場發展的障礙。
(2)適老化需求難以滿足。老年人對新科技接受度略低,產品磨合時間更長。較多健康養老智能產品直接來自智能家居,功能沿用大眾需求,卻忽略了老年人真實需求。產品癢點多于痛點,適老化、人性化設計較欠缺,導致智慧養老產品供需不匹配,市場難以大規模發展。
(3)行業規范化和標準化缺失,產品與系統之間難以實現互聯互通,用戶體驗差。目前,各類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系統采用的接口標準各不相同,缺乏統一規范,智能設備信息數據各自為政,大量冗余,對于用戶的真實使用價值較低。
(4)安全和隱私問題凸顯。產品安全性是智能健康養老市場大規模發展的基礎。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服務于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場景碎片化、軟硬件技術的脆弱性、隱私泄漏以及安全威脅正成為智慧健康養老領域的焦點問題。
產品的迭代來自用戶和市場共同驅動。和智慧養老 2.0不同,智能3.0以人為中心,借助用戶習慣、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圍繞人的真實需求,細分場景重塑智能新空間,實現更主動的智能服務。智慧養老3.0將助力破解傳統養老技術“堵點”,在現有智能2.0基礎上迭代升級。具體是:
1.智能升級
①打破單一智能硬件的邊界,實現萬物為一物、一物連萬物的“超級終端”,終端設備之間實現完全的互操作與數據共享。
②智能場景化聯動。根據老年人活動情況自動開啟/關閉相應電器,根據房間光線調整燈光亮度,室內空氣質量不佳時自動開啟空氣凈化器等,避免老年人手動操作或遺忘關閉設備。
③適老化改造,增強養老服務的“溫度”。設置長者模式,語音交互音色、語速、語義、界面字體、按鈕、配色、布局更貼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方便老年人使用和快速掌握,減少數字鴻溝。
2.數據模型
①通過雷達波等多個智能終端設備連續采集用戶行為數據,建立老年人居家生活模型,準確識別意外摔倒等異常行為,提升養老服務的“精度”。
②應用系統將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和終端資源,打破數據孤島,開發訓練AI模型來識別各種行為模式,實現長者安全提前預警或主動關懷。
③按照老年人個性化需求推送內容,豐富老年人居家文化娛樂生活,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
3.隱私保護
隨著隱私保護在未來智慧養老項目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利用AI機器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幫助解決養老痛點,在隱私保護和安全防控中做到平衡。
智慧康養3.0不是把老年人生活起居數據簡單交給設備檢測,而是通過智能手段,形成數據模型,提前預警或主動干預;智慧康養3.0不是獨立養老生活個體服務項目,而是老年人居家安全和健康信息數據歸集、整合、共享、處理和分析,并對接后臺醫療資源,保障老年人居家獨立生活的安全性。
機器人就是智慧康養3.0代表性智能設備。機器人具備四大特征:自主運動、自主學習、聯通性和云化。相較于一般的IoT物聯網設備而言,機器人智聯的關鍵是:場景化——不能僅僅是簡單連接,而是利用多種連接特性,去組合應用,實現與用戶場景的結合;強兼容——盡可能強兼容。機器人能從多維度感知和控制機構各房間環境,實現對環境安全和長者健康24小時不間斷監控,并完成發現問題、確認問題并緊急救援的安全管理閉環。機器人通過數據挖掘,持續優化算法,對每個老年人的數據模型算法越來越精確(例如意外摔倒的綜合報警準確率將提升到90%以上),為長者居家安全保駕護航,從而解決當前智慧康養2.0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
目前,居家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重點發展方向包括:健康體檢、居家環境監測、遠程看護、親情關懷、健康干預和健康評估反饋等。機器人還可根據老年人居家養老習慣主動語音提醒,比如對久坐、多日未出門等,引導老年人更健康的居家生活方式;需要經常服藥的老年人,機器人會按時主動提醒服藥,并記錄服藥情況,避免老年人漏服、錯服。智慧養老3.0就是在現有2.0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和場景滲透,主動服務,提升老年人養老生活品質。
AI是一種模擬、延展和擴展人的智能的技術科學。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AI核心技術在抗擊疫情、經濟恢復中發揮巨大作用,疫情防控需求也加速了AI技術落地。其中,機器人是目前AI最為前沿應用,成為場景化入口最具潛力的智能設備之一。智慧科技與養老產業在快速融合,但老年用戶對該新模式認知度仍然較低,產品和服務實際體驗良莠不齊,與真正的智慧康養還有較大差距。Andrej等人(2019)研究發現,由于技術進步,老年人的護理大大改善,但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老年人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較低,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術方面存在困難;Thomas M.Maddox(2019)指出老年人護理智能設備的運用需要進行成本效益評估。AI等新科技是否最終會以合理的成本提升護理質量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但卻至關重要的問題。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智慧養老領域研究,對于智慧養老實證研究仍然不足。
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被提及10次。在科技進步和老齡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智慧養老必將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重點途徑之一。但作為新興業態,智慧養老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慧健康養老創新模式仍在探索之中,需通過更多數據參考與技術迭代,才有可能打造豐富的新應用生態與服務體驗,才能背靠巨大的老齡化市場規模與需求實現成功商業化與持續創新領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