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斌 ,蔣春英,陳龍
(1.肥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安徽 合肥 231600;2.安徽合正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1600 3.肥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安徽 合肥 231600)
合肥市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得日新月異,城市規模迅速擴張,人口不斷積聚,生活品質不斷提高,2020年GDP突破1萬億,常住人口達937萬人,城市首位度不斷增長,城市地位逐步提升,即將官宣重新進入特大城市行列。但伴隨著城市建設產生的大量建筑渣土,成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難題,目前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渣土圍城、城市看海,渣土不能妥善處置,對城市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極大。根據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和合肥市委的安排,以合肥市為例,對城市渣土情況進行摸底調研,探索解決辦法。
合肥市區每年銷售新房約10萬套,2020年新建住宅銷售13.5萬套。按規定每套住宅配置近一個車位,90%住宅車位需布置在地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修建平戰結合的人防地下室。地下車庫多結合人防建設,每個車位產生渣土150~200方,僅此一項產生的渣土總量約1500~2000萬方,從合肥市渣土辦獲悉,合肥市區每年外運處理的渣土量約2000萬方(不含四縣一市),這是扣除項目回填后的無法平衡剩余數量。合肥各個縣市的渣土數量同樣巨大,如肥東縣城一年產生渣土總量約240萬方,各縣市總量估算約1000萬方,累計總量超過3000萬方。軌道交通建設產生渣土量同樣巨大。合肥市軌道建設目前正在建設和即將建設的3-8#線總計266.77km,預 算 產 生 的 渣土 總 量3987.2萬方,平均每公里15萬方渣土。加上已建成運營的1#、2#線共52.38公里和遠期9#、S1線,軌道交通10條線路總長度共451km,完全建成產生的渣土總量測算為6765萬方。另外根據發達國家及國內一線城市經驗,城市建設將進入地下空間大規模開發階段,廣泛建設地下的交通、商業、倉儲、公建設施等,對地下空間進行立體開發和深層利用,隨著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利用,所產生了渣土量還將成倍增長。
近期隨著生態環保和市容環境要求越來越嚴格,渣土處理費用呈不斷上漲趨勢,且上漲速度呈加速狀態。目前合肥市區的渣土費用起步價每車渣土(每車約12方左右)150元,填埋場收費150元以上,每公里運費增加10元,合肥市區平均運距約20km,最遠超過30km。這三部分費用合計每車約500元(單方41.6元),另主管部門收取管理費為3.75元/方。各縣市運距較短相對較短,價格略低。如在肥東縣城棄土距離約5公里,渣土公司收取單方費用2017年為27~28元,2018年上漲到36~37元(不含管理費),不到一年時間價格上漲超過30%。
合肥城市近郊可填區域越來越少,容量不足,數量不夠,棄土場所距離城市越來越遠,運輸距離不斷增加,棄土越來越困難。合肥市區的渣土,僅少量用于本地平衡,大部分需要運到城郊結合帶和各縣區,如廬陽區運到長豐縣,經開區運到肥西縣,蜀山區運到肥東縣,平均運距約20km,部分超過30km,渣土運輸距離在不斷增加,從城市近郊逐步到遠郊。受利益驅使,非法設置棄土場,違法傾倒填埋現象較普遍。
濕地是地球之腎,是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隨著城市的擴張,城郊結合處溝渠河塘被大量填埋,生態濕地明顯減少,合肥市每年的3000萬方渣土回填深度5米計算,每年減少濕地面積為600hm2。濕地從低洼處變成平地甚至是高地,失去了原有凈化作用,對雨水蓄滯能力明顯降低,增加了暴雨時的徑流系數,超過排水系統極限,導致內澇頻繁,城市看海成為常態。合肥常年降雨量平均為1044.8mm,但分布很不均衡,60%降水集中在5-9月的汛期,2017年最大單日降雨量145mm,最大小時降雨量為99mm,集中暴雨也使城市安全面臨嚴重威脅,而濕地的缺失大幅加劇了災害效果。
渣土棄土場,由規劃、環保、建設、城管等部門聯合審核,由縣區政府審批。目前選取渣土消納場,均為城郊結合部,多為廢棄窯廠、水塘、沙坑等低洼地。棄土場一般歸屬村集體,由村管理收費,形成利益鏈。受利益驅動,棄土場普遍存在超量堆土問題,如在肥東縣填埋場實地調研,一處占地17.3hm2(260畝)的棄土場,原地形標高低于道路9米,填土后目測高于路面3米左右,填土厚度達到12米,把原先水塘深度5米考慮進去,填土最厚處達到17米,從原先最低洼的谷地變成了山丘。超量堆土容易造成地質災害,引發滑坡和泥石流,如深圳2015年12月20日山體滑坡事件,就是建筑渣土堆填體的滑動引發,導致山體失穩,滑坡覆蓋面積約38萬平方米,造成33棟建筑物被埋損毀,事故造成73人死亡、4人失蹤。
老舊的污染企業無防滲設施,地下水和土壤被嚴重污染,這類企業在搬遷改造進行民用建設,所產生的渣土及固體廢物,存在很多化學物品、重金屬和病毒病菌,這些污染渣土未經處理直接傾倒填埋,有毒有害土壤處理未得到重視,對污染物的認識上,基本屬于無知、無視、無為的三無階段。重金屬在土壤中存留時間長、不可逆和無法降解等特點,不能被自然界吸收降解,形成新的污染源頭,處理困難且代價極大,隨意填埋有擴散污染的危險,威脅糧食安全和民眾健康,危害長遠。
強化規劃引領作用,編制城市豎向規劃,統籌安排城市豎向標高。實現高地高用,低地低用,留足生態用地,填土場地根據豎向規劃科學選址,實現土方就地平衡,減少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的干擾,確保未來城市空間可持續利用、綠色發展。避免全市一個標高,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豎向規劃實現城市高低錯落。道路和小區和重要地帶實施重點保障,提高豎向標高,河塘、溝渠、公園、綠地、廣場等作為生態用地,相對降低豎向標高,暴雨時起到蓄滯作用,延緩排水時間,減少徑流量,實現中小雨不積水、大雨暴雨不內澇的海綿城市。合肥市建成區面積480m2,規劃主干路網1100多公里,將主干道路標高增加1米,可消納5000萬方渣土,道路便于構建互通立交。參照鄉村的階梯水田,將城市分割成不同的蓄水分區,延緩減少徑流,顯著提高城市抗洪能力,減少內澇對城市影響,保障城市安全。合肥小區標高強制要求僅比道路高1米以內,適當放寬要求,所有新建小區標高增加1米,每年可減少渣土約500萬方,還能提高居住安全性,免受內澇之苦,也便于打造好城市豎向景觀。
倡導渣土從源頭減量,鼓勵資源化利用,就地平衡。合肥的渣土多是Q3“老黏土”,黏性較大,本身就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也很適合制成黏土磚,但一刀切地禁止使用黏土磚的政策,使渣土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只能當成垃圾丟棄。禁用黏土磚的初衷是保護耕地,節約黏土資源,但未考慮到對建筑渣土的“廢物”利用,不僅可以提供廉價的建筑材料,還可以保護城郊的自然生態環境。每方渣土可以制成600塊標準磚,是優質建筑材料。建議調整相關政策、規范和地方性法規,區別對待破壞耕地取土和廢棄渣土再利用,因地制宜適當放寬黏土磚的使用,對破壞耕地資源的黏土磚堅決制止,而對城市渣土的再利用放寬限制,采取鼓勵政策。對高速公路等高填方的道路、河堤建設等強制使用城市渣土,減少就地挖坑取土破壞耕地。
改變渣土受納場粗放管理模式,規范渣土消納場的審批程序,實施統一規劃,科學合理設置,分級分類建立檔案,進行風險管理。避免利益驅動不受控制的超量堆填,對大型渣土受納場進行地質災害風險性評估,消除安全隱患。嚴厲處罰私設消納場地,擅自填埋的違法行為。對渣土消納場地的設置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影響評估,減少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和污染,促進渣土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嚴格控制污染土地建設居住小區和學校、醫療項目,在老舊工廠等污染項目搬遷改造時,從污染源頭抓起,加強監測、規范監管,科學編制專項處理方案,并由權威專家進行論證,采取專業的處理措施和專門的處理工藝流程,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安全方可填埋,對違法傾倒污染渣土的行為嚴厲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確保污染渣土處于受控狀態,避免污染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