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偉 (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BIM技術在工程管理、造價及建筑等領域的應用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工程領域依托BIM技術的顯著優勢實現了工程造價管理的數據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但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部分高等院校在工程造價課程中應用BIM技術情況不容樂觀。在此現狀背景下,高校要深化工程造價課程體系的實踐改革,為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創新意識創造有利契機,借助BIM技術的顯著優勢,積極探索工程造價課程體系的發展之路,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輸送更為優質的專業型人才[1]。具體而言,高等院校的工程造價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BIM作為核心模塊,對于人才培養方式和教學改革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通過界定BIM技術的具體含義,在此基礎上,立足于現狀,針對BIM技術在工程造價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現狀進行系統分析,并以此契機,提出在BIM技術視角下的工程造價課程改革優化途徑,從而為相關院校的工程造價課程改革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所謂“BIM”,即通過計算機軟件構建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其獨特之處在利用數學、物理建模思維與計算機軟件進行有效整合,在融合過程中,能夠將工程建筑與房地產信息有效銜接,主要是通過數字信息、參數調整等措施模擬出具體的形態模型,在此基礎上,可以高效構建出建筑物的規劃布局信息、工程造價參數等內容[2]。主要原理就是通過計算機軟件搭建一個數字化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運用各種參數標準,不斷將工程建造階段的各個信息要素進行有效連接,從而使得工程建筑項目的數據參數能夠全面整合,實現信息的共享。由于BIM技術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同樣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手段、課程布置及教學實踐等環節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目前部分高校在工程造價課程教學中仍停留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的現狀,未能將BIM技術融入其中,因此,充分利用BIM技術對工程造價課程教學進行實踐改革迫在眉睫。
眾所周知,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在培養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現狀并不能滿足工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加之部分高校工程造價課程體系的布置相對落后單一,未能根據行業動態的變化及時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無法滿足工程造價管理行業的多元化需求[3]。因此,依托BIM技術,將其融入到高校工程造價課程教學全過程,切實促進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
現階段,部分高校所設置的工程造價管理相關課程主要以土木工程專業為基礎,并未形成單獨的專業課程體系,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按照“基礎教學+選修課程”相結合的方式,這種課程教學模式根本無法培養出優秀人才,對于BIM技術的應用更是無從談起[4]。因此,高校必須利用BIM技術進行工程造價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優化,構建科學的BIM課程平臺,建立BIM教學目標,從而形成區別于其他高校的工程造價課程體系。
實踐證明,高校工程造價課程目標的實現必須與學生專業素質相得益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BIM技術已在工程造價項目中得到了普遍應用,這無疑對工程造價從業人員提出了具體要求:若無法掌握BIM技術,勢必會被淘汰。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利用工程造價課程進行人才培養時,需適應行業的轉型升級,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融入BIM技術,在技能培養過程中不斷提出學生的工程造價素質和知識儲備。
目前,高等院校的部分學生群體在工程造價課程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差、被動式學習現象日漸凸顯,只是掌握了簡單的理論知識。雖然本課程的學習群體主要是理工科屬性,但是工程造價相關課程知識點繁多、實踐性強、軟件操作難度大等基本態勢,使得學生群體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5]。因此,借助BIM技術進行工程造價課程改革時,必須立足學生群體的價值需求,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貫穿BIM技術要素和相關知識,尤其是在實訓課程中讓學生接觸虛擬仿真技術。與此同時,“以賽促改”,積極指導學生參加BIM技術大賽,從而實現由表及里、以點帶面、層層遞進地將BIM技術融入工程造價課程體系中。
課程教學目標是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的價值引領,特別是BIM技術不斷促進工程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下,必須在BIM技術視角下精確定位教學改革目標,在此基礎上,不斷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優化。與此同時,構建高效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必須以掌握造價軟件或技術為主要路線,以BIM技術為主要教學輔助手段,不斷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從而為工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造價人才。
在明確了工程造價課程教學改革目標后,必須對課程教學方案進行系統梳理,對于課程體系進行實踐改革。因此,如何將BIM技術與工程造價課程有效銜接,建議從增設BIM課程和制定課程標準兩個方面入手。對于增設BIM技術課程而言,就是在原先的工程造價課程體系上,針對教學方案的不足,讓學生群體更加全面了解BIM技術,增設BIM技術課程無疑是一種更為直接有效的措施,充分確保學生群體能夠從BIM技術入手,從理論知識、行業發展、實踐技能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認知,從本質上認識到BIM技術的顯著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制定課程標準而言,課程標準是工程造價課程的標桿和根據,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共同選取依托BIM技術的工程造價課程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及教學評價等內容,從而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前介入行業發展。
針對工程造價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問題,建議高等院校要以工程造價實訓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切入點,以BIM技術真實項目為主要實訓方式,最大程度上發揮BIM真實項目的顯著優勢,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高等院校學校應該盡可能將真實的BIM實踐項目引入到工程造價專業實訓課程,形成針對化、系統化和真實化的實訓平臺,讓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感受工作態度和先進技能,熟知工程造價領域的前沿動態。此外,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以全面提升學生群體的專業素質和實踐技能為根本出發點,有效掌握BIM技術真實項目的工作任務和職能所在,切實將工程造價課程的作用最大化。與此同時,盡可能降低BIM技術的理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全程、全方位參與真實項目,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在真實項目的具體變現,將BIM技術真實項目轉化為實際成效和具體行為。長此以往,有效降低學生群體在工程造價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不適感,從而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精確定位市場需求,不斷增強學生群體的核心競爭力。
綜上所述,工程造價行業的轉型升級和不斷發展,高校工程造價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應動態調整。BIM技術和工程造價課程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同時還可以有效促進該課程的實踐改革。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資源庫建設、課程標準及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進而構建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專業造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