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萍
(河北大學)
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根本,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1]。在當前世界發展的大環境中搶占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的先機,國家整體的創新創造能力起到的關鍵作用,創新創造能力的提高已不僅僅局限于科學技術的領域,也包括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創新,在整個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對創新戰略整體性和全局性的因素的把握愈發重要。而青年人,作為國家長期性發展的戰略性力量,其自身創新思想的形成和演進的趨勢勢必會影響國家未來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無論在任何歷史時期,創新活動的主體必須也必然是青年,這是由于青年人自身成長性、發展性的特點和青年群體自身對于社會實踐的需求決定的。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創新活動的主體是知識青年群體,這是由于當時中國發展的特殊時代性決定的,換言之,知識青年是青年的時代性符號,所以創新活動的主體依舊是青年。通過各種方式的培養環節,引導青年群體對于自身“創新主體”地位的認知,是發揮其創新創造方面能效的基本前提。
青年,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中,被界定為14—35周歲的群體,這一群體具有自身獨特屬性,即在渴望實現自身價值和得到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自然地、向上的、向外的張力,這種張力在青年群體不斷的實踐過程中,與知識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相結合,會轉化為重大的社會建設性力量。所以,青年人在這種張力的驅使下,不斷展現其向上、向外的特點,在科學技術、制度理論以及思想文化上,不斷地去打破已有的客觀存在,進行創新創造的實踐。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也認為,青年是最具有創造性最具有熱情的群體,恩格斯在1545年面對當時德國的現狀曾經提到,德國將發生一場光榮的革命,而實現這一變革的主體將是德國的青年;毛主席在評價青年人時曾說,青年人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由于青年群體所具備的青年性特點,青年人必須通過自身的張力,練就敢于創新的勇氣,淡定勇于創新的責任,必須也必然成為創新創造的主體。
所以,無論是從自身青年性的特點出發,還是從國家發展的實際出發,青年人也必須要凸顯自身張力,健康成長、發光發熱,積極承擔起創新創造的責任,以扼住國家的希望,把握民族的未來
根據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思想,雖然青年是極具創造性的群體,在社會的發展中充當先鋒隊的作用,但是青年群體處在一個生理和心理快速變化的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在一個過渡時期,在謀求得到社會認可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極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所以青年性所表現出來的張力既有可能轉化為社會的建設性力量,也有可能會轉化為引發沖突的破壞性力量,而青年群體想要避免以上的問題,實現自身的價值,必須通過不斷的創新創造的實踐活動來實現。
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的標準,“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而成功的實踐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是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統一”[2]。所以,青年群體最終想要證明自身思維的正確性,得到社會的認可實現自身價值,必須在不斷創新創造的實踐中得以實現。
所以,青年群體實現自身青年性張力的合理轉化,必須要成為創新創造的主體,在不斷地創新創造的實踐中得以完成。
綜上所述,青年群體是創新創造的主體的思想,既是青年人自身特點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知識青年群體在插隊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創新創造實踐所抽象出來的正確認識。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的基礎,一切社會的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都應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而青年進行創新的實踐活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所以任何年代的青年的創新實踐都不能離開對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機制的改革。對于青年群體而言,大部分個體具有創新創造的勇氣和意識,但受制于所處人生發展階段的局限性,如何創新、以何種形式進行自身創新創造的實踐活動,成為其無法把握的短板,對于新時代而言,影響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羈絆主要有兩大要素,一是科學技術的制約,另一個是來自治理環節體制機制的影響。青年群體宜從這兩方面入手,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逐步成為創新理念踐行的急先鋒。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推動國家發展強大的杠桿。在當今世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貢獻率已超過80%,而根據2018年科技部的數據,中國科學技術進步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58.5%,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所以青年創新必須要以科學技術為引領。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百年未有之變局的出現,國際范圍內各項尖端基礎科學理論和技術應用上的競爭和摩擦日益激烈,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5G技術的應用和航空航天等科學技術領域存在的短板日益成為制約發展和競爭的瓶頸,利用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博弈中展現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勝利,實現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而在新時代中國的各個發展領域中,各項尖端技術的科研攻堅團隊日益年輕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北斗”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不足30歲,華為“5G”研發團隊最年輕的核心成員年齡僅為23歲,故而新時代青年面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歷史際遇期,當重載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最前沿,將自身的活力轉化為社會進步的效能。
當科學技術以一種知識形態存在,尚未進入生產過程的時候,科學技術只是“一般生產力”,只有其真正融入到生產的過程中時,它才成為“直接生產力”。青年人作為創新創造的主體,其創新的路徑必須立足于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掌握。
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不僅僅停留在科學技術的領域,體制機制的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今天,中國特色制度就是制度創新的產物,當代中國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體制機制創新的紅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最大限度地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程度激發出全體國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國特色的民主與法治制度的創新,在保障人民權利,提高制度運行效率和維護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新時代之下的青年群體,從時間跨度上來看,處在18-35歲年齡階段的個體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最為激蕩的年代,中國的社會治理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從20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到21世紀頭二十年有了質的飛躍,同時一些影響發展的藩籬也亟待解決,而無論是社會治理改革所帶來的福利還是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領域的對于發展的阻礙,新時代的青年群體都有所體會。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看,新時代青年之創新理念的踐行也必然離不開對于社會治理環節的各項制度的創新。
當代青年人所展現自身青春張力的領域和方向,應立足于鄉村振興。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3]。隨著十九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的召開,鄉村振興不斷成為當前國家發展的重點。截至2021年,雖然全國貧困縣都實現了脫貧摘帽,但是實現農村、農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保證農村居民不因病、因災返貧,依舊是長期發展的目標。而近年來,無論是從青年群體的就業、擇業方向還是入學、培訓過程來看,國家相關部門都在向農村地區有所傾斜,鼓勵大學生服務基層、扎根鄉村、創業于廣闊天地。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經歷了上山下鄉的大潮,紛紛插隊鄉村,而當代青年群體或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或感受著改革開放為中國所帶來的巨大發展,所以當代青年群體應注意到,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今天,解決農村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重要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發展的不平衡大量體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解決這一部分發展不平衡的重點在于農村,2020年,我們實現了脫貧攻堅任務的勝利,廣大農村地區實現了貧困摘帽,但是農村還存在著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生產力,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實現鄉村地區的振興,保證脫貧地區不返貧,是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過程中所要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動力是創新創造的實踐,所以,作為居于主體地位最具有創造性的青年群體,實現自身向上向外的青年張力合理溢出的重要路徑就是要敢于扎根于鄉村,通過自身的不斷地創新實踐,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生存環境,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另外,鄉村是國家政權的最基本單位,是國家力量所有受力結構中最下面的部分,是頂層設計的國家大政方針和經濟社會自由發展的雙重力量傳導至每個個體身上,并產生了沖突的區域。所以,鄉村是幫助當代青年認識最基本的國情世情和了解最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前沿,扎根鄉村對于青年自身世界觀的完全形成、自身心智的成熟和自身能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所以,當代青年創新創造的實踐依舊要扎根于農村,既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更是當代青年實現自身價值得到社會認可實現自身思維及世界觀成長的重要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小康的評價標準,最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所以,當代青年人在通過創新創造的實踐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堅持立足于農民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以及自主孵化創業的框架下不斷促進農民對于創新創造項目的獲得感。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9.58%,也就是說還存在著40.42%的區域未實現城鎮化,中國依舊存在58973萬的農村人口,雖然未實現城鎮化的區域所占比例和農村人口數量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但是農村人口的總量依舊很大,故而即便是我們實現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的躍升,“三農”問題依舊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鄉村的振興依舊影響著我們強國之路的推進。另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今天,青年人創新創造實踐在不同的領域和行業立足于廣大農民群體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擁有了市場和消費者,產生了效益。故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新目的論也符合市場與競爭的基本原則方法。
所以,當代青年人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創新目的論,不僅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同時對于實現自身利益具有巨大的幫助。
首先,是在創新創造的實踐中,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一2022》中對農業現代化提出新的要求,鄉村地區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所以,當代青年在鄉村振興創新創造的過程中,必須要對信息技術充分掌握,根據第四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10-39 歲的網民占整體網民數量的67.8%,這基本說明青年群體是網民的主體,而農村網民占比為26.7%,農村的網絡普及率遠低于城市地區,更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產業的規模以及和傳統行業融合的深度不斷擴大,這些現狀就對當代青年的創新創造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人應結合自身對互聯網技術掌握的優勢,促進互聯網技術在鄉村的普及以及同現代化農業的結合;其次,是通過創新創造的實踐中推動鄉村發展體制的變革,實現對科技應用的效率最大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一2022》對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治理體系的完善所依靠的就是不斷深化改革來完成,通過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改革可以將鄉村振興中阻礙創新創造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觀念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發揮創新對于發展的驅動效應,同時,從國家層面出發,在對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和改革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增強對青年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激勵機制進行健全,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大會上提出,我們要真情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熱心人,所以只有關注青年所思、所憂、所盼,幫助青年解決好自身的操心事和煩心事,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其在創新創造方面的活力,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此外,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不僅體現于科學技術領域,而是貫穿于一切工作,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而制度創新所依靠的就是不斷地改革,從這一方面來說,改革不僅是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創新創造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青年人所具有的向上和向外的張力決定其敢于打破陳規善于接受新鮮觀點的特點,因此,青年人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創新創造的實踐中,應繼續以不斷深化改革為基本路徑。
所以,當代青年人的創新創造繼續依靠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善于改革生產關系的基本路徑,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創新創造對于國家發展的驅動作用。
綜上所述,當代青年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期下,其創新創造的實踐宜繼續立足于鄉村、扎根于基層,堅持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創新創造的目的,充分發揮青年創新創造的主體地位,在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掌握和生產關系不斷地改革中充分發揮創新對于發展的驅動效應。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際遇期,創新理念的培育和踐行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而青年群體具有其特殊的年齡優勢,理應成為創新理念踐行和傳播的中流砥柱。強化青年群體對于自身創新主體的認知,實現對青年群體創新路徑的引導,完善對青年群體創新方向的選擇。堅持人民中心觀點為基本認知,立足科學技術、體制機制的創新,服務鄉村、扎根基層,是培育青年群體創新意識引導其踐行創新理念的內在規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