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甲龍
(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工業、城鎮、信息、市場化加快了社會變革的步伐,經濟、社會、新舊動能轉換,致使目前社會治理存在很多問題。在社會結構方面,存在城鄉社會結構分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農村人口流失、公共事務缺乏主體等問題。在思想意識方面,拜金主義、社會腐敗、唯權論、唯財論和誠信危機嚴重挑戰著主流價值觀。在社會治理方面,存在基層村干部認知水平不到位、治理能力差等問題。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治理局面,急需社會組織特別是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到社會治理過程中來,因為志愿服務本身具有的公益性、無償性、自愿性等特征和功能高度契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不可否認,志愿服務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提升社會治理績效離不開社會網絡及互惠規范以及由此產生的信任等,這是帕特南關于社會資本理論的觀點。作為凝聚群眾行為的主要載體,志愿服務成本低、治理效能佳,且能培養人們良好的品德。志愿服務的非營利、自愿、公益等倫理屬性使其具有很強的基層導向。在偉大的政黨與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志愿服務組織與志愿者發揚無私奉獻精神,以為群眾服務的方式來回饋社會。
首先,志愿服務對聚集新興社會力量十分有利。自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政治分層弱化,職業和收入還有戶口在社會成員地位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社會的流動性也越來越明顯。許多流動青年和新興業態從業者因為社會交往面狹隘,在社會融合中,表現出“內卷化”的特點,更有甚者,部分年輕人完全脫離黨團組織。志愿服務組織有效改善了以上問題,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需要年輕活力,志愿服務的價值觀與年輕一代人群體實現自我價值的觀念契合,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和新興業態從業者參與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融合。此外,為獲取更多機會與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許多少數民族紛紛搬到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或地區解決就業問題。由于社會交往的相對封閉性導致少數民族的全面發展以及他們與社會的融合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一來組織志愿服務,二來,給少數民族提供不同類別的服務;我們還能將一些少數民族吸引來加入到志愿組織中去,促使少數民族更快地融入社區,融入社會。
其次,志愿服務對促進各個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利交流十分有利。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衍生出各種社交軟件,但這種不見面的交流方式不利于情感的交流,且人與人之前本身就存在著信任危機,同他人的交流越來越少。志愿服務是社會成員獲取信息的途徑,能將正規信息傳播渠道不足這一問題彌補一下,讓亟需幫助的人盡快得到社會各界的各種關懷。志愿服務能夠把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以及不同年齡甚至不同民族的人都聚集起來,從而強化基層社會組織的凝聚力,使社會資本得以增強。正如大衛·博伊爾在新經濟學中指出的那樣,一個社區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多,它就越有韌性,它的成員就會更多地參與進來,能夠共同反映問題。這些要素必定會對振興經濟與減少貧困人口有很大幫助。社會資本對改善社會各個成員間的關系有很大的幫助,能促使他們積極參與社會事物,提升他們的參與能力。在志愿服務者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實踐過程當中,利用福利、自愿、娛樂、股權參與等方法來增加公民社會資本,對增強社區成員參和社區治理的興趣及能力,形成和諧的社區和推動社區建設等方面都十分有利,進而使社區治理的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再次,志愿服務對增強社會向心力、凝聚力非常有利。志愿服務組織非常規范,遵守民主協商制度,按照治理標準完成基層治理工作,確保自治和民主管理有章可循,這也是志愿服務組織取得廣大參與者認可與信任的關鍵。志愿組織在為他人送去溫暖和慰藉的同時,還應關注志愿者的多樣化需求,加強對志愿者的人文關懷,將志愿者及其家人作為服務對象。比如,推廣志愿服務的積分制度與兌換業務,讓志愿者和家人在他們有需求時,能夠通過獲得的積分兌換相應的服務或者商品券。這種回報與簡單的物質回報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更溫暖的情感關懷,特別是對自己家人的關懷,不但會激發志愿者對價值實現的成就、自豪感,而且還能激發出志愿者在“付出回報”的良性循環當中的積極主動性。此外還能憑借給志愿者購買相關保險,不斷完備困難志愿者救助體制,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比如在2020年3月18日,深圳恒輝兒童公益基金會與澎湃新聞共同發起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基金會公益項目,為抗疫過程中不幸犧牲的抗擊新冠肺炎的英雄的子女們持之以恒地提供教育支持與陪伴關照。在抗疫的過程當中,志愿服務組織的法律意識和自律意識得到了提升,全國性的志愿服務被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目標①,志愿服務在其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因為,我國的志愿服務往往是以美好生活為價值導向的,志愿服務事業的蓬勃發展有利于推動構建美好生活。志愿服務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有助于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凝聚引導更多社會民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進步的社會氛圍,為推動構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美好社會提供動力。“志愿服務充分體現了理想與信念、愛心和善良、責任感,已成為民眾有信仰、祖國有實力、民族有希望的真實體現。”②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對推動幸福生活的精神建構幫助非常大。
首先志愿服務對形成合理穩定的公共文化氛圍十分有利。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特別是關于模范人物的帶頭作用,鼓勵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進來,進而增強社會成員的無私奉獻意識。“廣大志愿者無私奉獻、勤勉刻苦,為疫情防控貢獻巨大”③,要對一線志愿者的感人事跡下大力度進行宣傳,促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朝著正確的方向建設發展。評選優秀志愿者和優秀志愿服務組織,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成為各級宣傳組織、民政部門宣傳志愿服務的手段,通過這些方法一方面可以獎勵先進組織,另一方面可以引導群眾廣泛參與到志愿服務組織中來,這也促進了志愿服務人才的培養。我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比賽與志愿服務交流活動,將使眾多優秀的志愿服務項目迅速突顯出來,成為具有指導示范作用的典型案例。
其次,志愿服務在重塑社會公德方面十分有利,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主體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染色饅頭、地溝油等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惡意競爭事件層出不窮,人們的底線一再被刷新。促進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推動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和關鍵點,志愿者精神與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內涵一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施行的綱要》中提出,學習雷鋒與志愿服務對于社會主義道德踐行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路徑。”④志愿服務不但充分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一種傳承,志愿服務將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的契合完美演繹了出來。把“無私奉獻、互助有愛、與愛同行”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美融合,成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心。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豐富,人們也有了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志愿服務所倡導的道德理念對于實現個人全面發展以及社會融洽和諧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拉近距離,消除隔閡,重建信任,增進和諧。志愿服務的接受者不僅會得到他人的溫暖幫助,也會迸發出更強烈的愛心和回報社會的意識。弘揚志愿服務的精神,能增強道德意識,削弱利欲,使人們端正義利觀,抵御拜金主義,弘揚崇高的道德風尚,對形成新的社會主義道德趨向十分有利。總而言之,志愿服務是提升全民道德素質的主要實踐渠道,能整體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
再者,志愿服務對推進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非常有利。志愿服務屬于民眾自救與奉獻行為。將志愿服務當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種激勵體制,使民眾通過志愿服務進行社會信用積分積累,形成完備的循環體制,不僅能夠促進志愿服務的進一步發展,也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應用有好處。關于志愿服務的獎勵措施也逐漸施行,2017年《志愿服務條例》就出臺了相關獎勵措施。由于志愿服務條例具有倡導特點,各個地區、部門的志愿服務組織也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施行和革新了推動志愿服務激勵體制。除了進行評級、星級表彰、獎勵和榮譽稱號等精神激勵外,各地還采用提供衣服、提供免費的工作餐、提供免費體檢、提供考察學習機會等方式,增強志愿者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例如,杭州、北京海淀區等地已經啟動了志愿服務的公益積分制度。上海發行了包含志愿服務的時間查詢與交換、志愿補助的支付、銀行卡金融等一些具有實用功能的志愿公益龍卡,促進了金融賦能公益的快速發展。這些舉措有利于激勵社會公眾參與公益事業,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
中國社會在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悄然轉變,人們開始注重生活質量的提升。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已成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人們的需求層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這也使得基層治理的訴求隨之增加,志愿服務組織面臨的難題也越來越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后,志愿服務在社會發展建設中的主要作用也得到了強化,指出了“完備志愿服務體系”“普遍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等很多具體的工作要求,“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社會新階層、工作、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的方法”。毋庸置疑,志愿服務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的主要社會實踐載體。
第一,志愿服務可以使廣大群眾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當中來。特別是在制定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的一些行為準則、規范、相關標準上,群眾參與進來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不僅可以給群眾帶來成就感,提升群眾對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參與度,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相關行為準則的威嚴性,促進群眾自我管理,此外,還可以在群眾的參與和監督下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的相關準則、標準。志愿服務通常采用宣傳教育的方式,倡導協調和民主協商等這些靈活的手段,促進基層源頭的治理。因為治理的措施貼近民眾,人文關懷性較強,使民眾更樂于接受,對提高基層治理效能十分有利。
第二,在志愿服務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志愿組織能靈敏捕捉到社會的痛點,凝聚表達利益訴求,從而對政府組織的決策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一些弱勢群體,話語權弱,資源占有少,他們的訴求很難被關注到。而志愿服務組織可以更好地服務弱者,搜集他們的需求,并且可以通過向政府反映情況為弱者發聲,為他們爭取最大的社會資源。志愿服務組織的優點就是非常貼近基層。他們能較快發現普遍性較強且具有社會意義的現實問題,并且不斷跟進。志愿服務組織與志愿者倡導較為易于民眾接受的宣傳方式,憑借各種媒體手段和利益表達途徑,把展現出來的社會問題逐一放大,帶來一定的輿論效應,進而起到影響政策議程的作用。許多志愿服務名人本身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身份,可通過特定途徑參與到政策議程中去。一部分名人志愿者他們本身的社會影響力非常大,由于他們職業身份比較特殊:歌手、記者以及知識分子等。他們還會采用非制度化的形式無形中給政府工作人員輸送了自己的觀點,從而影響到一些政策的制定。
第三,志愿服務的實踐對完備基層治理體系十分有利,提高社會福利。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志愿服務組織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著非常大的作用。首先,志愿服務組織可以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因為長時間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相比于城市,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不充足,且農村與農村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多數區域無法滿足農民不斷增長的根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城市進行比較,教育、醫療等農村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和投入有很多不足之處。城鄉居民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存在差異化。城鎮居民服務需求為家政、就業、老人、孩童、少年和收入較低家庭提供服務,農村居民服務需求為老人、文化體育生活、兒童少年、低收入的家庭服務。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志愿服務組織在基層文化區域、環境保護和社區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是志愿服務對完備社會應急救助系統十分有利。在抗疫期間,中國的公共衛生和應急救援系統在志愿者的參與下更加完備。隨著環境事件不斷增多,環境形勢越來越嚴峻,環境問題逐漸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志愿組織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知識開展公益訴訟活動,為處于“原子化”狀態的環境問題困擾的許多人供給了司法援助。志愿組織在環境司法援助中的作用非常大。最后,志愿服務組織接受通過政府委托或者參與政府組織采購等一些方法融入到政府組織的公共服務體系中去。實現公共價值是志愿組織的愿望。志愿組織通過提供服務來踐行實現公共利益。公共服務具有主體需求多樣化、覆蓋面復雜性和消費感知差異性的特征。自愿組織利用招標、談判等方式參與政府采購,有利于進一步加強政府機構和社會的溝通,對供需精準匹配十分有利,進而達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綜上所述,推進志愿服務更大范圍、更高效率地展開,對新時代社會治理起著重要的驅動作用。簡言之,志愿服務有利于提升社會資本,事關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精神建構,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必由之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志愿服務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而發揮志愿服務推動社會治理,是當前我國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因此,要在全社會傳播志愿服務精神⑤,推進志愿服務工作順利展開,從而更好地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注釋】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②習近平: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N].人民日報,2019-07-15(01).
③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02).
④《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
⑤習近平:穩扎穩打勇于擔當敢于創新善作善成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N].人民日報,2019-0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