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頔
(天津外國語大學)
“當前正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階段,要進一步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促就業、穩就業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然而在“就業難”的大環境下,壓力和競爭往往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的競爭日益激增、生活壓力的不斷變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學生、老師以及學生父母的關注。思政工作者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同時更要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輔導員工作室獨特優勢,用積極的、有針對性的就業觀教育引領學生學會做好壓力下的情緒管理,同時在不斷努力和優化中養成適合自己的健康就業觀,抓住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建立創新育人體系,開拓心理育人體系下的“最后一公里”。
自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社會各界以及經濟發展都受到了一定影響,就業問題作為全社會的重要問題影響著各類人群,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據對畢業生的調查統計可知,35.3%以上的大學畢業生都存在焦慮心理,沒有明確就業意愿的畢業生有35%左右,因疫情原因影響就業意愿的畢業生有6%左右,因疫情原因等待出國的畢業生有19%,存在逃避心理的畢業生有21%,就業意愿不清晰的有5%,主要原因集中在因就業形勢不好失去信心、就業心理焦慮等。可以看出,疫情帶來的嚴峻就業形勢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焦慮,也因此出現逃避心理,從而選擇考研、等待出國、考公等相對穩定的就業方向。
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是入學后必須學習的能力之一,進入大學后,很多同學都會產生迷茫、焦慮等心理現象,很大程度上都和自我認知不到位有關。近幾年來,大學生考研意愿一直呈上升趨勢,據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可知,準備考研以及考研二戰的同學占到55.91%,對求職薪資標準的要求達到82%,自身定位模糊的達到31.1%;越來越多大學生對就業目標過于理想化,容易產生心理落差,但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考研,也并不是每個人的能力都適合高薪資,一旦沒有達到預期就有可能出現自負或者自卑心理,差異性特征決定了大學生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有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只有做好自我認知分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才能慢慢樹立適合自己的相對正確的就業觀,對未來職業發展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隨著時代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所處的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據對畢業生調查分析可知,存在依賴心理的學生達到 29.83%,盲從心理達到18.9%。一方面,大多家長對目前就業形勢把握不準確,存在將自己意愿強加給學生的現象,沒有從學生客觀條件來考慮,因此學生容易產生心理負擔;另一方面,父母對學生定位不準確,期望學生考研、考公,會有一些“不著急就業”的思想嵌入學生思維中,容易使學生對家長產生依賴性,對社會就業緊迫性認知不足,出現“躺平”“慢就業”“懶就業”等現象。
當今大學生面臨社會競爭壓力、個人能力不足等產生一定的就業壓力心理問題,就與沒有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和就業觀建立等原因有關,現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關于就業職業類的課程量仍舊較少,課程結構體系也不夠完善,有待進一步擴充和調整。一方面,針對已經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從師資和課程內容上都比較單一,師資上多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實踐經驗,容易使學生難以信服,課程內容多以傳統知識點為主,形式上有待進一步創新;另一方面,除就業指導課程外,缺少相關配套職業規劃類課程,大多職業規劃類課程只是作為專業課針對某些專業開展,難以實現職業規劃教育的全覆蓋,從而不能真正滿足大學生就業需求、緩解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
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問題急劇增長,嚴重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高校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專門配備了相應的心理輔導老師,鼓勵一線學生工作者參加專業心理培訓課程等,但從與學生數量的比例來看,心理咨詢效果仍不夠理想。一是部分心理咨詢團隊不夠完善,應該建立一支數量和質量都能與學生需求匹配的專業心理咨詢團隊,部分負責心理輔導的老師雖然有專業資格證,但是缺少不斷培訓和學習的積累,難以從實踐層面有效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二是目前參與心理咨詢工作的老師大部分是一線學生工作者,雖然更有助于追蹤對學生的關注,但也會因為其他事務性工作無法真正做到隨時和及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心理疏導,從而可能會錯過心理引導的關鍵時機。
大學生在畢業求職階段,往往會出現對自身定位過高或過低、物質追求占主導、抗壓能力較差、服務社會的意識欠缺等現象,甚至對求職就業意愿不強烈,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而因此產生的心理問題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關。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論知識層面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為主,沒有特別重視就業觀的引領和培養,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和就業觀引領相融合,將就業觀教育徹底放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學生三觀、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做好就業觀引領就是將就業階段產生的心理問題的預防工作前置化,有助于從源頭扼制心理問題和危機事件的產生。
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作為“第一課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環節,要根據大學生職業選擇階段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類課程體系,以正式專業的形式為大學生提供心理教育的平臺。
1.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團隊
鑒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有所缺乏的問題,首先,引進專業心理咨詢專家,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專業化疏導,同時對校內其他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度;其次,鼓勵更多一線思政工作者對心理健康開展專業學習,確保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或因心理問題產生的突發事件時,可以用基本的經驗方法進行及時處理,提高大學生重大心理問題發生率;此外,建立以“專家-思政工作者-學生骨干”不同層次組成的師資團隊,發揮心理委員、心理社團等學生骨干的重要作用,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朋輩感染力。
2.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目前,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為基礎性課程,面向群體以200人以上的大班授課為主,課程性質也主要為公共課類型,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授課形式的多樣性,還停留在傳統的講授模式。然而,這樣的授課方式不能滿足當前“以學生為主體”的現實需求。在課程開始前結合對學生的心理普測等數據,制定因材施教的授課模式,創新教育方法,將課程轉化為“小課堂”形式,以互動和引導為主,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并表達心理問題,結合線下就業實踐活動形成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3.將就業觀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核心內容,擴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范圍,將其與就業指導課程、職業規劃課程等相融合形成體系。將心理健康課程體系中建立針對大學生不同階段的就業觀心理教育模塊,并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同樣建立就業壓力心理疏導專題,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全程的心理關注輔導,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建議,從大一入學開始到畢業后一年內,持續給予就業觀教育,深化學生對于就業觀教育的認識,引領健康的就業心理。
1.讓企業“走進來”,共建校企課程訓練營
基于前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業指導課程等,掌握了解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焦慮來源,可見,存在相當一部分應屆畢業生仍對企業、社會了解甚少,老師提供的信息不一定被學生信任,而他們的信息往往來源于同學、家長、社會等不同聲音,對就業理解產生偏差。因此,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即將要接收大學生的企業,洽談校企合作,邀請企業親自來校與學生面對面,通過宣講會、“名企面對面”、企業技能課程、訓練營等方式讓學生接收到最真實最新的信息,在體驗中逐漸清晰就業觀的認知。
2.讓學生“走出去”,用實踐認知就業觀
鼓勵企業進校開展職業類活動,有助于大學生會對企業的認知,并產生興趣以及新的就業觀認知,利用這個契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的就業觀建立,幫助學生推薦適合的企業提供實習機會,根據專業、年級、行業、個人就業偏好等多方面組建企業參觀、實踐訓練等活動,有針對性幫助大學生就業意愿提升,從實踐潛移默化地了解自己的喜好和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3.發揮校友力量,創新就業觀引導方式
校友資源作為高校的獨特資源,可以讓在校生感受到親切感和信任感,這正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征,依托校友資源開展線下心理輔導、“跟著學長闖職場”、校友企業文化節、校友內推等,能更好地緩解就業壓力帶來的焦慮心理和情緒,與此同時還可以與校友在交流中找到職業規劃方向,引導正向就業觀的形成,實現健康就業心理。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后,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用網絡思政做好大學生思想引領是抓住了思政教育的關鍵。
1.在傳播網絡正能量中加強輿論引導
當今網絡信息的碎片化和自由化導致大學生在網絡生存時難免會遇到迷茫和困惑,甚至產生意識的偏差,無論是在就業方面,還是在其他學習生活方面,往往會由于大量的過于偏激的網絡信息而影響自己的判斷。作為思政工作者,利用網絡通過公眾平臺、短視頻等渠道占領網絡正能量,引導大學生從正面看待問題,養成正確的三觀,尤其是在表達心理困惑或遇到問題時學會合理使用網絡,而不是被一些負面情緒所利用。
2.在生命意識教育中建立大學生自我認知
生命意識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意識,但往往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價值觀不斷變化,而慢慢淡化,從而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危險,作為大學生“成人”教育,生命意識應著重強調起來,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對于大學生就業壓力疏導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利用好互聯網,用正向反向案例作為引入,開展線上生命意識教育,讓學生在非面對面的狀態下有被保護的感覺,抓住契機通過線上測試、互動活動等方式,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即便當下面臨的壓力和焦慮是都可以得到解決的,從而發揮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
3.在培養責任意識中提升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養成三觀、加速成長的重要時機,然而無論是由于家庭環境、個人性格等,新時代大學生多表現為個性張揚、維權意識高、喜歡利用網絡發泄各種情緒等,情緒變化較為突然,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然而,樹立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是面對這一現象的方法,生活在宿舍、校園、社會中,就要適應身邊的環境和人群,無法控制個人情緒會給別人帶來影響。思政工作者利用工作室等網絡平臺發布一些文章、視頻等,提升大學生對個人、家庭、社會的責任意識,用自己的方式做好情緒管理,減少“懶就業”等現象,保護心理健康。
1.深入挖掘校友企業,依托輔導員工作室開展多元化合作
校友一個特殊且重要的元素,校友影響力可以對在校生有著特殊的影響作用,在校生也會對校友有獨特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在就業壓力下的情緒焦慮感也會相對減輕。因此,對校友及所在企業資源的深入挖掘是思政工作的重要部分。校友企業往往有內推渠道優勢,走訪校友企業并拓展崗位,找到校企雙方需求點交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一方面,針對校友企業中自我創業的校友,了解企業方向和需求,可以根據校友企業的現狀和需要提供對接人才,并邀請創業校友以親身經歷為大學生帶來就業觀引導的活動。每年春季、秋季招聘節點,邀請校友企業直接對接一定人數的應屆畢業生,從實習實踐開始定向提供就業崗位機遇,通過雙向選擇,讓校友企業每年招聘到固定畢業生,而畢業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另一方面,針對校友所在企業,將校友作為拉近學校和企業的橋梁,幫助學校定期提供內推渠道,定期開展企業“open day”、校企論壇等形式多樣的參觀走訪活動,校友在宣傳企業文化的同時,也是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新的可能。
2.開拓企業走訪形式,加強校企合作深度
目前各高校都在進行“訪企拓崗”工作,大多以線上線下走訪企業為主,在此基礎上適當拓展企業走訪形式有助于校企合作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后期合作深度的開拓。不僅能增進學校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加強校企合作,還可以與企業管理人員商討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打好“促就業”的組合拳,提升畢業生就業實效。
一方面,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疫情常態化下,校企走訪難免受到一定限制,尋找同行業企業作為行業企業走訪,線下聯系部分企業,同時與線上其他企業共同連線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在線上線下溝通具體合作意向需求、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等,同時還可以為同行業企業提供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對于企業和學校是共贏效果。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疫情常態化對就業的影響實際上沒有這么大,有助于真正感受到與企業和就業的近距離接觸,對心理焦慮和困擾有直觀影響作用。
另一方面,跟進訪企拓崗后續安排。目前訪企拓崗工作大多以走訪前期和走訪當天的準備工作為主,而走訪后期開展各項校企合作活動實際上才是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壓力管理最有效的環節。根據企業性質和高校具體情況,在企業和學校開展專場訓練營、合作課程、職業培訓等等,讓大學生完全參與進來,打破就業恐懼心理和焦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