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鶴嘉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傳播已進入以媒介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全媒介時代。全媒介是指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各種新舊媒介相互融合的形態,主要包括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介渠道,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將內容向受眾傳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除了向大學生傳授最基礎的傳統理論知識外,還應注重對大學生精神層面的熏陶。紅色資源具有教育引導、典型示范、價值塑造和文化熏陶等功能,是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豐富素材。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抗戰時期、革命時期、建設時期與改革開放時期中所形成的物質資源、精神資源與制度資源的統稱。[1]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百年來艱苦奮斗與光輝歷程,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展,更是黨和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紅色資源包括紅色物質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與制度文化資源等內容,其核心與靈魂是革命文化與紅色精神。紅色物質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具有重要歷史紀念意義和價值的物質形式,如黨史館、革命博物館與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精神資源是指具有傳承價值且體現歷史進程的時代精神,其核心主要包含建黨精神、革命精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內的精神內涵;紅色制度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所形成的引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指引中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路線、方針、政策、綱領、制度、法律法規等。
本文所指紅色資源是指高職教師通過深入挖掘與領悟,將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制度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深度融合的紅色資源,其包含線上與線下的全方位、多樣化、多角度、多層次的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資源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鮮明的引導功能、示范功能、塑造功能與教育功能。紅色資源的引導功能是指高職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資源后,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讓高職學生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增強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2]紅色資源的示范功能主要是指通過學習了解革命先烈與模范人物的歷史事跡,讓高職學生感受體會革命先烈與模范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品德與精神,發揮出榜樣的引領作用,培養高職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紅色文化的塑造功能主要是指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紅色資源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體會,引領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成為能夠為時代作貢獻的人。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高職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實踐中深刻感受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內涵,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立足新時代精神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肩負歷史使命。
紅色資源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時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不僅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學理性,還能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內容。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紅色資源,對于厘清紅色文化的內在生成邏輯,挖掘和深化紅色文化理論的研究成果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框架中吸收紅色精華,促進紅色文化從分散化向結構化的轉變,增強紅色文化的學理性和學術性。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中,用好紅色資源對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1.促進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
紅色資源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有效融合,能夠豐富課程內容,優化課程體系,促進課程模式轉變,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建設紅色研學基地、開設新媒體思政課堂紅色專欄、紅色影視展播等形式,將“四史”精神、建黨精神、七一精神等內涵有效融入,充分用好紅色資源開展思政教學,推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為載體,打造紅色教育高地,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內涵,竭力打造紅色教育一體化工作機制。通過研究,建設新媒體思政課堂紅色專欄,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矩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活動。推動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教育進行“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的融合創新。
2.有助于傳承紅色基因,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紅色資源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價值,這對身處多元化世界的大學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將紅色資源運用到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能夠促進學生對“四史”精神、建黨精神、七一精神的領悟,能夠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愛國情懷,能夠推動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形成實踐性策略,并將其應用在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動教學變革,促進紅色資源育人效能發揮。
1.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目標,發揮紅色資源的思政教育功能
將紅色資源充分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高效融合的紅色資源與思政教育有助于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不斷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并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運用紅色資源使高職學生深刻領悟“四史”精神,讓高職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與真諦。
2.運用紅色資源開展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加強思政教育實踐
通過開展紅色課程活動諸如:紅色電影欣賞、紅色展館參觀、紅色知識競賽、紅色演講等活動,促進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學習。在這些活動中引導學生更進一步領會建黨精神、七一精神,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思政課,爭取達到固本培元與凝心鑄魂的目標。
3.推動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模式優化,增強學生自我教育
通過充分運用遼寧省豐富的紅色教育基地資源,并借助思政VR實訓室、新媒體平臺營造高職紅色文化教育生態,將紅色資源教育不斷融入到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模式進行升級,爭取創新高職思政教育課堂樣態,豐富紅色文化育人載體,使紅色基因浸入廣大高職學生的心扉。
4.促進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發展
充分運用紅色資源,通過高職學生喜聞樂見與多樣化的形式,在高職思想政治課堂中融入“四史”精神、建黨精神、七一精神。設計并開發符合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活動過程中,增強對紅色資源的理解并將收獲作用于現實生活中去。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使之成為思政課教育教學創新的有效路徑選擇。
1.高職思政教育中紅色資源開發運用方式滯后
當前的紅色資源比較匱乏,缺乏整體性建設,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因此,應充分挖掘和應用遼寧省本土紅色資源,讓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技術的助力下得以“再生”,并將其應用到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去,從而引導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高職思政教育中紅色資源的融入媒介較為單一
現代通訊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至今,媒介已經無處不在,高職利用全媒介開展思政教育是大勢所趨。當前高職思政教育融入紅色資源主要以利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為主,融入媒介較為單一,缺乏對網絡、新媒體等現代媒介渠道的運用。
3.高職思政教育中對紅色資源的利用偏重理性
當前高職思政教育課程中對紅色資源的選取與利用都更偏重理性,高職學生對于歷史的解讀總是基于當下認知水平,未經歷過艱苦卓絕的歲月,缺乏對苦難的體會。青年學生無法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缺乏感性的認知,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思政教育引發時代共鳴,感染青年一代的力量。
1.高職院校紅色教育實踐成效欠佳
高職學生對于紅色文化資源自主學習、自主體驗積極性不高,學生大多是“跟著走”,看到的少,聽到的少,能感受的更少,相應的紅色情感熏陶和道德培育體驗很難得到有效實現。將紅色資源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能夠將紅色資源進行內化,延展到“四史”精神、建黨精神、七一精神等多元化層面,促進紅色資源在思想育人層面的成效。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傾向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積極融入紅色文化資源,使之實現常態化,建立全科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體系,營造“大思政”氛圍,讓學生不斷經過紅色文化資源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精神境界與修養。但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普遍過于側重思想政治理論內容的教育,忽略了紅色資源與思政元素沁入高職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功利化傾向。
3.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踐鍛煉
理論引導青年一代理解紅色文化,實踐才能真正塑造青年一代。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都停留在對理論的深入學習階段。高職學生缺乏實踐鍛煉,對于紅色資源的理解不夠深入,這在極大程度上消減了紅色資源的感染力、影響力與號召力。唯有依托紅色資源,打造實踐平臺并推動理論走向實踐,青年一代才能延續和傳承紅色基因。
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生動性和鮮活性是必然趨勢。立足于遼寧省地區,竭力從本地區革命舊址、文物、遺跡、文獻、影像、歌曲、革命精神等事物中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通過分析紅色資源的主要形態及內涵,從紅色資源的歷史背景及構成要素分析其文化特征,構建紅色資源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中應用的理論框架,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價值功能,構建出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并引領大學生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及政治素養。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組織大學生開展紅色資源實踐教學,借助遼寧省紅色教育基地,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遼沈戰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強化實踐教學。線上通過搭建網絡教學、在線競答、虛擬體驗等平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教育的立體感、吸引力和感染力;線下在傳統的授課、講座、征文、知識競賽等形式的基礎上,創新情景表演、社會實踐、影視展播等形式,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趣味性。共同創新紅色資源良性循環教育教學新范式,即“課堂理論教育與教學——紅色資源現場體驗——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結合”,采取多種措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當代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缺乏互動與趣味,難以激發青年學生長久持續的學習興趣。竭力建設紅色資源網絡庫,運用新技術對紅色資源進行可視化開發,能夠有效將“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多向互動”。[3]
打造思政VR實訓室,依托遼寧省獨特的紅色資源,充分將虛擬現實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教育領域中去,讓紅色教育更加鮮活。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將思政理論教學活動與實踐教學活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并著力打造“立體課堂”“移動課堂”“空中課堂”。不斷改革教學方式,利用情景教學、沉浸式體驗,交互感知、遠程互動等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紅色資源學習課堂知識,更直觀地感受紅色景色,以實現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的效果。
強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效能。根據紅色資源的特點改革現有的教育模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紅色文化育人新生態。設立“紅色”指標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體系,強調必須將紅色資源作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重要內容。
根據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評價應當遵循的政治性、統一性、靈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五大原則建立課程評價體系,將紅色文化要素充分融入進去,考察青年學生是否對紅色資源具有感性認識,能否在運用紅色資源進行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思辨能力。
現代媒體傳播技術發展進入全媒介時代,紅色資源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在內涵與價值導向上高度一致,紅色資源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唯有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基礎,依托全媒介途徑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原則,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持續發揚紅色傳統,有效傳承紅色基因,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的目標,促進青年一代在紅色資源的感染與號召之下,培育愛國情懷,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勇于承擔起青年一代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