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蘭霞 祁焦霞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是指在社區服務工作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來保持與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5]。近年來,國家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非常重視[6]。2016年國家22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2016年12月民政部頒發的《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均涉及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6]。2018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7]。2021年,國家衛健委等10部委發布《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1年工作任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社會心理服務建設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次研究通過對清遠市轄區的社區居民進行調研,了解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和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為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事實基礎和參考,為建設相應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供建議和指導。
本次調研于2021年9月至12月在清遠市清城區、清新區兩個市轄區隨機抽取12個社區,對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對社區工作人員、社工機構社工、心理機構從業人員、學校老師等相關人員進行訪談。
自編《清遠市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及社區心理服務現狀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一般健康量表、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現狀的了解、對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建議[4]。自編的訪談提綱主要是了解不同單位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情況及遇到的困難[4]。
文獻法、調查法、個別訪談法、數理統計法,使用SPSS21.0進行數理統計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2200份,回收問卷2180份,其中有效問卷2140份,有效率97.27%。訪談20人次,包括社區、學校、醫院、社工機構、心理機構相關工作人員[2](見表1)。
清遠市社區居民自認為心理健康,但29.53%的人最近遇到不開心的事,26.87%的人做事情不能集中精神,27.43%的人感到忙碌但不能充分利用時間,25.14%的人認為自己處理日常事務不如別人好,20.05%的人認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不能幫忙或提供一些意見,38.46%的人最近覺得很不開心及悶悶不樂,16.73%的人不能開心地過正常的生活,15.33%的人認為自己不容易與別人相處,12.8%的人覺得自己的將來沒有希望,20.61%的人覺得做人沒有什么意思,19.16%的人對自己失去信心,15.65%的人覺得人生完全沒有希望,35.84%的人不滿意自己做事情的方式,18.41%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31.68%的人覺得人生好像打仗一樣,30.89%的人因為擔心而睡不著,31.64%的人因為心情煩躁睡得不好,21.92%的人整天覺得心神不安與緊張,35.37%的人覺得有精神壓力,35.37% 的人因為神經太緊張覺得有時一些事情做不好[8]。
1.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社區居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排列順序依次為:身體健康、無心理疾病(71.26%),無不良情緒(43.69%),有較強的自控力(42.29%),有和諧的人際關系(41.26%)。
2.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關注度及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途徑
24.95%的居民經常主動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56.96%的人偶爾會了解,18.08%的人不會去了解。
50%的人通過媒體獲取心理健康知識,22.24%的人通過社區科普宣傳欄獲取,11.4%的人會聽取專家講座,還有16.36%的人通過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方式獲得心理健康知識。
3.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處理方式
遇到心理困惑時,52.48%的人選擇向親戚或朋友傾訴,26.03%的人向同學、同事傾訴或尋求幫忙,只有11.4%的人會尋求心理專業人士幫助,10.09%的人不求助他人而是自己承擔。
1.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意識
社區居民在什么情況下最有可能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排在前三位的是遇到困惑、自己無法排解時(36.31%),個人狀況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時(19.72%),情緒不好時(16.92%)。此外還有18.18%的人選擇不求助。
2.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問題類型
居民最希望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情緒問題(48.22%),學業、工作(41.4%),人際溝通和關系協調(39.02%)。
3.影響求助心理健康服務的因素
居民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不去求助心理健康服務的原因有多種,分別為:費用太高(32.06%),害怕別人的眼光(21.92%),不知道服務場所(15.42%),不信任心理服務或服務人員(13.13%)。
4.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單位
社區居民在尋求心理健康服務時,更傾向于選擇提供服務的單位分別是:心理機構(如心理咨詢公司)(53.6%),社區心理工作室(43.64%),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39.07%),醫院心理科、精神科或睡眠科(34.02%)。
5.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
對于社區居民而言,如果所在社區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非常愿意接受的居民為32.66%,愿意接受的為34.02%,沒有明確態度的為24.53%,4.72%的人則不愿意接受,4.07%的人完全不愿意接受。
54.25%的居民希望能在社區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47.85%的人希望設立社區心理咨詢室、談心談話室等,40.7%的人建議經常組織心理健康相關活動(拓展訓練、沙龍、團輔等),37.2%的人認為應該開設心理服務網站、心理服務微信平臺等,35.37%的人期望能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檢查。
在愿意接受專業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居民中,40.37%的人可接受每次低于300元的費用,14.16%的人認為每次300元至500元合理,5.98%的人愿意接受每次500元至1000元的費用,可以接受每次支付1000元以上費用的人只有2.71%,還有36.78%的人建議個人免費,由政府或單位支付費用。
1.社區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的情況
28.32%的居民表示社區有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每月至少1次;15.37%的人表示有開展,每季度至少1次;11.36%的人表示有開展,每年至少1次;15.98%的居民則認為沒有開展過;28.97%的居民表示不清楚。
2.社區提供心理服務的單位、機構或場所情況
32.71%的人認為有很多個,既有學校、醫院,又有社工機構、心理咨詢公司等;18.74%的人認為只有一個;8.93%的人認為一個都沒有;39.63%的居民表示不清楚。
3.社區開展心理知識、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宣傳情況
23.27%的居民認為一直有,14.58%的人認為經常有,23.32%的人認為有時有,6.31%的人認為完全沒有,32.52%的人則表示不清楚。
4.對社區關愛居民心理健康工作的滿意度
26.78%的居民表示非常滿意,19.91%的表示滿意,21.87%的表示一般,4.86%的表示不滿意,26.59%的表示不清楚。
從調查數據來看,大多數社區居民主觀認為自己心理健康,但他們對心理健康問題存在誤解,現實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問題,郁悶、焦慮、緊張、壓抑、悲觀、失望等;認知問題,自我評價過低、自卑、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等;人際關系問題,與別人相處困難;軀體癥狀,失眠障礙、心神不寧、精神緊繃等;其他,對自己和生活喪失信心,覺得活著和做人沒意思。
絕大多數居民認為身體健康、無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和無心理疾病畫等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存在偏差,居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缺乏主動性。而在對心理健康關注的居民中,絕大多數人選擇自行通過媒體獲得心理健康知識。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絕大多數人選擇向親戚或朋友傾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會尋求專業人士幫助。總體而言,清遠市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意識較缺乏。
社區居民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意愿強烈,尤其是當他們遇到情緒問題以及學業、工作、人際溝通和關系協調等問題時。影響居民求助心理健康服務的原因主要是費用太高,現在市場上心理咨詢的價格每小時高達500元至1000元,居民難以接受。其次是害怕別人的眼光,病恥感重。再次,不知道服務場所,不信任心理服務人員,說明居民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會受限[9]。社區居民在尋求心理健康服務時,選擇心理機構(如心理咨詢公司)和社區心理工作室的概率較大,前面提到心理咨詢機構費用較高,所以在社區開設心理工作室勢在必行。絕大多數居民愿意接受社區提供的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9],他們期望在社區定期開辦心理知識健康講座,設立社區心理咨詢室、談心談話室等,組織心理健康相關活動(拓展訓練、沙龍、團輔等),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形式呈多樣化[10]。居民尋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更傾向于個人免費,由政府或單位支付費用,也有一部分居民愿意接受低費用,如每次低于300元,很少有人能夠接受每次高于500的費用。
居民對于社區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的情況不夠了解,有些居民認為沒有開展過,更多的居民則不清楚有沒有開展過[4]。很多居民不知道自己社區有提供心理服務的單位、機構或場所,即使有的居民知道社區開展心理健康服務,也多為社工機構、居委的一些附帶活動。調查中發現老牌的社區心理服務站清遠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面臨經費缺乏、師資力量不穩定、工作人員缺少培訓和督導等問題。有些社區從未進行過心理知識、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宣傳,有些社區進行了宣傳,但大多數居民并不清楚,說明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宣傳力度不夠。部分居民對社區關愛居民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表示滿意,也有部分居民表示不滿意,有的居民甚至沒有感受,說明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知之甚少。
清遠兩個市轄區的社區除了城市社區屬性,還屬于城鄉結合社區,政府應該根據不同類型的社區特征,以基層社區為主體,聯合社區內的其他單位,如醫院、學校、工療站、社工機構、心理咨詢機構等,建立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系統,系統內的不同單位、組織各司其職,開展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服務,比如,學校、社工機構開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健康社區宣傳活動;居委對居民的日常行為進行了解,及時與其他部門溝通;醫院對轄區內的重癥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診斷、治療、建檔;心理咨詢機構對有心理問題的居民進行咨詢、跟進。
清遠有些社區資源不平衡,有些社區內沒有任何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像這類社區,政府就需要牽頭成立社區心理工作室,聘請專門的社區心理工作者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開展心理活動、提供心理咨詢、開展心理測評、建立心理檔案等[11]。
社區居民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意愿強烈,但真正尋求專業心理幫助的人卻較少,主要因為市場上的心理健康服務費用過高。針對這一情況,政府需要加大專項投入,出臺相關政策,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劃撥專項資金,使居民面臨心理健康問題時不會因為費用問題而望而卻步。有些居民病恥感較重,不敢去尋求專業的幫助,社區應加強宣傳,利用各種傳統節日,通過橫幅、宣傳欄、宣傳手冊、廣播、電視、報紙、微博等各種形式,加強對心理健康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宣傳[2]。
對社區內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專兼職工作人員進行統一管理,加強培訓、督導,制定激勵機制,提供他們業務水平的同時,讓他們有獲得感,可以長期服務。把高校心理教師、醫院精神科醫生、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督導師等整合起來,組建專家資源庫,安排輪流值班,共同做好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