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升
(中共濰坊市濰城區委黨校)
只有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贏得大國競爭。而這事關14億多人整個國家未來的生存、發展和可持續,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我國主動求變、應變之策,更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英明決策,戰略意義重大,影響必定深遠。
黨的十九屆五次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出了四個面向、三個戰略,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重點提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新要求。黨中央持續對科技創新和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部署和貫徹要求,充分說明中央從國家層面的高度上給予了戰略考量。
多年來,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格局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調整,誰贏得了科技誰就占據了大國競爭的優勢地位。與此同時,大國競爭加劇高科技領域正在成為角逐主戰場。科技發展不斷向縱深演化進步,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持續出現,誰占據了科技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發展主動權優勢權,而這需要國家科技的自立自強。以數字信息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新興技術成為經濟轉型的驅動力和發展導向。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新發展格局、國家戰略安全的需求相比仍顯不足。主要存在于國家重大關鍵科技領域原始創新力不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長期缺失受制于人,部分高科技材料、產品需求嚴重依賴進口;世界前沿學科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嚴重影響原創能力;科技領軍、大師級人才占比偏少,人才激勵機制偏弱,創新生態活性不足等多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有效打破國外高技術壟斷,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要搞自己的科技創新;一個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什么是大國該有的樣子,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到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科技的全面領先才是大國該有的樣子!我國已步入歷史發展新階段,受國內外復雜因素的影響制約,盡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新要求已日趨緊迫,時不我待。
目前,全球新的科技浪潮引發的產業革命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科技領域制高點的爭奪空前白熱化。抓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重要歷史戰略機遇期實現偉大事業目標,這之下有挑戰更有機遇,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對于國家的未來興盛有著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步入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和整體實力持續提升,一批重大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也必須充分認識到,目前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長期受制于人的短板局面沒有改變。
目前,我國正處在從科技創新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重要時期,呈現出喜、憂并存的局面。
喜的是,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已大幅提升。我國通過不斷創新追趕已經在眾多的科技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現在從原子彈、氫彈到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再到嫦娥探月、到火星問天;從研發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天眼”射電望遠鏡到擁有先進的橋梁技術能夠建成難度極高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有了舒適快捷的動車高鐵、有潛水萬米的奮斗號載人潛水器、先進的大型船舶制造技術和世界領先的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機技術;有了獨立先進的世界第四大北斗導航系統、有了大型航母、有領先的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領先的華為5G技術等等,這些成就令人振奮引世界矚目,巨大成就的取得無一不是我國科技大師團隊發揚忘我奉獻精神,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千辛萬苦,通過科研大師團隊自立自強創新搞出來的。
如今我國已經是門類最全的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市場、貨物貿易連續多年占居全球第一,外匯儲備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成績可喜可賀,令世人羨慕。
面對這些偉大成就,我們還應清醒看到憂的方面。
憂的是,有些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差距沒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更需要我們加大力度“補短板”的問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整體科技水平與這些主要發達國家相差較大。比如在原始創新能力、整體科技效能、創新科學體系,創新生態建設等方面還不能更好適應科技自立自強的新要求,亟待提升加以解決。
在芯片、高端醫療設備、高端電梯等高科技產品還需要大量進口,另外天上飛的象波音、空客那樣的大型客機還依賴進口,而在高端芯片、高端發動機、高端光刻機、數字重型機床等尖端科技產品則是花重金都買不來,這些也是嚴重影響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重器,也就成為被“卡脖子”的短板所在。雖然我國芯片市場巨大,由于起步晚技術層級相對薄弱。在世界汽車芯片市場,數據顯示,由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主導份額,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10%;在整個世界芯片市場,我國排名最強的中芯國際量產僅占5%左右,由此看來,既存在技術差距又有芯片制造量不足的窘境。僅2019年我國芯片的進口額遠超排名第二的原油,花費超過300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國內需求市場,芯片自給率僅為30%左右,而高端芯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另國人扼腕。
歷經快速的經濟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主要基礎條件:
一是堅強有力的政治組織保障;二是具備了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三是擁有世界巨大規模的消費市場;四是快速提升的創新能力。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位列僅為22名,2020年列第14名,到2021年我國創新指數排名快速升至第12位,位次逐年提升;五是不斷壯大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科技人才量超過八千萬人,僅研發人員近五百萬。這些都是我們具有的巨大優勢,也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目前,我國已進入歷史交匯期的重要發展新階段,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意義極為重大,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這個領導不僅是政治上組織上的領導,而是全面的絕對領導。在我國新中國發展史上,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最本質的特征,更是我國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而牢固樹立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又是我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根本保證。進入新時代,黨中央以高度的歷史站位,對科技創新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并要求“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緊緊著眼科技事業“四個面向”,著力解決嚴重制約國家長遠利益和科技發展的 “急難愁盼” 問題,大力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支撐效能。歷史反復證明,只要牢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我國的各項事業必定會無堅不摧無往而不勝,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同樣如此。
什么是關鍵核心技術,通俗地理解就是前面提到的能卡住脖子的重大技術。這是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力突破口,也是科技創新工作的向心點。最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注定是一場異常艱辛的攻堅戰,更要充分發揚新的舉國體制精神的龐大功能,調動專業精干力量開展集中協力攻關,才能盡快突破“技術瓶頸”。在特別優勢層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一直是我們成就偉大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依靠它我國搞出了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目前,量子計算已被認為可能是未來信息技術的關鍵領域,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道理,致使主要國家都試圖在該技術領域搶占優勢。近年來,以潘建偉為首的科研團隊就在量子科學關鍵核心技術上不斷獲得世界突破,于2021年10月,該團隊研制的九章二號量子計算機再次刷新全球最快運算紀錄,充分顯示了在該領域的超級創新力,振奮了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定信心。
重視并搞好基礎研究是提升科技創新力的關鍵。基礎研究薄弱必然會導致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水之浮萍、無根之木。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并重,深入推動重點基礎學科研究,支持跨學科研究融合,才能產出更多填補國內國際 “空白式”原創性成果。
基礎研究嚴重制約著科技創新的效能。基礎研究如同建地基蓋大廈,地基挖不深打不牢本來想蓋十層,結果也就起到五層就不敢再建了,同樣樸素的道理,基礎研究做不好,創新的高度必定受限。當今我國遇到的很多“卡脖子”困局,就是源自于基礎研究的滯后,基礎和原理的東西都沒有搞清楚。現實中有些“卡脖子”短板領域,難題突破并非能夠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累過程。近幾年來,我國正重新審視基礎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加快研究制定關于加強開展基礎研究的階段性規劃方案,特別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導和激發更多的科技人才勇于投身到技術研究的最前沿,在全國規劃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院所、研究工作站,鼓勵科技創新高地平臺建設。打造一批具備前沿學科和特色專業的高質量大學,加快建成一批國家級科學實驗室,在源頭上提升科技原創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獲得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
這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依托、關鍵途徑。企業對市場高度依賴敏感,發揮著創新主體重要的作用。面對的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復雜形勢,我國迅速組織多家科研企業投入檢測試劑、疫苗研發,多條技術路線并行,迅速成功推出多款疫苗,成為全球新冠疫苗獲批上市最多的國家,正是這些企業及時生產出的大量疫苗、檢測試劑為防控疫情提供了強大的防控支撐,有效維護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的健康安全。在我國,深圳已逐漸成為全國、世界的創新中心之一,其中華為公司正引領著我國及至世界的5G、微波技術的發展,發揮著創新主體作用。
注重匯聚人才、技術、資金要素流向優質企業,培育形成一批“專精特新” 型行業隱形冠軍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其在中小企業群體中的“領頭雁”作用,意義重大。在我國,中小企業是創新、就業的主力軍,可以說穩住了中小企業,就穩住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盤。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核心要素,也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支撐。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始終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動力,人才是決定國家發展和強盛的寶貴資源,沒有人才一切無從談起。在新中國發展史上,我國都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獲得過珍貴的歷史經驗。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轉向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隨著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一大批科技成果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科技領域對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猛增,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重視各方面的制度創新,著力健全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和研發團隊的發現培養機制,善于用國際視角和國際化創新運行機制選人引人用人,構建一流人本化科研環境,有效形成對全球科技人才的“磁吸性”效應,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科技人才梯隊。持續加大對從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團隊及科研人員的獎勵激勵;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要特別愛惜人才、善于用才,消除人才流動障礙、使用中的痼疾,為人才創造富有生機活力的絕佳機制條件。
緊緊圍繞提高科技創新能效為根本目標。持續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更加注重協同各主體之間關系,打造寬松積極的良好科學生態,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占比和自主使用權,使“英雄”有更多用武之地。
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并非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關系。自立自強是科技交流合作的前提和基礎,中國科技的發展需要世界,世界科技進步離不開中國,共建科技人類共同體。科技自立自強并不是閉門造車,關起門來與世界搞分割必定會擴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要廣泛展開國際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國際交流中去,實現與世界先進科技的良性互動。當今科技領域學科深、跨界大已成發展趨勢,創新難度指數不斷升高,任何國家都難憑自己單獨的能力攻克所有的科技難關。要正確地處理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系,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要重視交流合作。錨定世界科技前沿,積極參與全球開放大格局吸納優質資源,努力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優秀組織者、積極參與者,爭取早日實現科技強國的大躍升。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最終要靠人才和教育。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而高等教育又是這個基礎的基礎。人才從哪里來,終究要從高等教育中來。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2021年9月,中央專項召開人才工作會議。正是在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重大歷史節點召開的一次中央召集的人才工作會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為做好今后人才工作指明了目標導向、確立了貫徹遵循。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必須要高度重視一流人才培養,以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奮力爭創世界一流為目標,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批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再次鋪路奠基。《意見》著眼現實,謀劃未來,意義深遠。
發展進入新階段,必定會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實干興邦,更加需要我們堅定信心,充分發揮我國社會制度的顯著優勢,憑借黨的強大政治領導力,依托堅實的物質基礎、安定團結的良好大局、規模巨大市場優勢、持續向好發展態勢和強大經濟韌性、不斷提升治理效能等多方面優勢和無可比擬的勝利條件,以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終將順利實現。昂首邁入新時代,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永遠是我國實現持續發展的主基調,我們必須扛起科技自立自強的大旗,以百倍的信心勇于革新奮勇爭先,為早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