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莉 徐衛瓊
(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學生資助制度”,“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1]隨著國家資助政策和體系的不斷健全完善,基本保障型物質資助向發展型素質能力提升的資助理念也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認可,資助模式也由傳統的助貧模式向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方式轉變,但育人功能尚未在很多高校的資助工作中取得實效,[2]高校資助工作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原則,實現資助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圍繞“入口教育、過程培養 、出口輸送”培養路徑,構建以經濟資助為基礎、思想引領為重點、能力提升為核心,朋輩教育為依托、成長成才為目的的“五位一體”資助育人模式,通過精準認定和精準幫扶,實現精準育人,并進一步優化資助工作的實踐路徑,扎實有效開展好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形成高校人人參與、全過程覆蓋、全方位育人、齊抓共管的資助育人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內生成長成才的動力,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隨著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學生對自身全面發展的需求也較為迫切,這給高校的資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資助工作不僅只是停留在物質上的幫扶,而是應覆蓋學生的思想、心理、學習、就業等各個方面。我們要在充分發揮傳統經濟資助育人作用的基礎上,實現資助工作理念的轉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由單一性的經濟資助向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資助轉變,由階段性的日常工作向全過程、全方位覆蓋連續性工作轉變,進一步調整資助方式方法,設計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年級學生需求的育人載體,推動由物質基本保障型向素質能力提升發展型的資助育人工作理念的轉變。
發展型資助體系應高度重視育人功能,將資助滲透到學生的生命、生活發展中去,將傳統的“物化”“靜態”的資助轉變為“人性化”“動態”的資助。[3]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推進需要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圍繞學生實際需求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做好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多維度資助體系解決學生個性化成長發展的需求。在素質課程開設、特色活動開展和能力發展型項目設計時應結合不同階段、不同類別學生的受助意愿、能力差別等進行個性化的資助方案的制訂、項目的實施,以獲得受助學生思想上的認同、情感上的共鳴,真正實現能力上的提升和發展。
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須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凝聚育人合力,促進高校各育人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同時需拓展資助育人工作的社會渠道,充分發揮國家資助政策的支持和價值引導作用,加強和社會相關單位、部門的對接聯系,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才能更好地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要進一步明確學校各育人主體的工作任務,加大考核獎懲力度,形成通力合作,齊抓共管,人人育人的良好局面,不斷探索推動政策落實、加強教育服務、促進成效提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是通過實現經濟上的保障、精神上的幫扶、思想上的引導、學業上的指導、能力上的提升等有效融合,構建長效精準幫扶機制,保障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的一種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模式。新形勢下,發展型資助體系中的載體不再是單一的“資金”,而應設計人力、科研等項目等諸多因素,高校應結合本校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4]資助育人工作須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中心,以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迫切需求為出發點,精準掌握學生需求,充分發揮資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將育人貫穿于資助工作的全過程,貫穿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積極探索構建以“心理平臺為基礎點、勵志平臺為立足點、學業平臺為突破點、拓展平臺為落腳點”為載體的育人平臺,推動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實力和硬核競爭力,實現健康成長成才。
以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陽光心態為基礎,通過素質拓展、心理輔導、體驗互動等方式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準確認識自我,優化心理素質,積極面對困難,提高心理調適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在新生入學時開展思想狀況調查 、心理健康普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心關懷和心理疏導;開展心理團體輔導、專題講座、朋輩心理話題交流會、心理測評潛能開發和素質擴展訓練活動;依托第二課堂校園文化主陣地,通過專題講座的舉辦、主題征文的組織、演講比賽的開展等活動,加強誠信感恩、金融安全、自立勵志教育;通過開展學習雷鋒、社區公益、感恩寄語等活動及資助政策宣講、義務獻愛心、返鄉調研等主題活動,進一步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服務社會、感恩社會、感恩他人的精神。
以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立、自強、感恩、誠信等思想品德教育為基礎,通過朋輩教育的開展,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四自”教育為主導,打造“班級助學互助組”“樂學加油站”“青春勵志講壇”等品牌,用誠信、感恩、自強、勵學等主流價值觀引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凝聚正能量、成長成才。培育“自強榜樣”,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勵志青春分享會,通過朋輩引領,引導他們積極面對暫時的困難,保持蓬勃的朝氣和向上的熱情。
以提升專業課程的成績為基礎,建立有效的學業輔導幫扶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通過經濟補助、知識輔助、人際互助,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相關的專業技能競賽,積極考取各類相關技能證書,增強專業自信,提升專業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拓展平臺的目標是以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硬核競爭力、綜合素質為核心,圍繞崗位勝任能力,通過科研能力、創新創業、國際交流能力、志愿者精神、綜合素質、人文素質提升等項目的實施,不斷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語言表達、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組織管理等方面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項目實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教育作用,堅持“教師指導,學生運營”的方式,教師提供指導和幫助,相關活動開展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完成設計、組織實施、總結評估,進一步提高學生統籌協調、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等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項目推進過程中需加強對效果的關注,對學生反饋意見建議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注重對項目整體的總結研判,適時調整相關措施、方案,形成操作性、實效性強,學生接受度高的長效機制,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項目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新生入學第一課組織開展好資助政策的宣講,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易班、微信公眾號等對資助政策進行推送,讓學生熟悉了解資助政策、資助工作的流程。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家庭情況,尤其是經濟生活狀況,在學校的生活表現,輔導員應進行全面、細致、深入、準確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數、胸中有譜。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時需嚴格落實資助政策,綜合各類信息,分析研判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確保任何一個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保障順利完成學業。
嚴格履行各項助學金的評審程序,在各類獎助學金的評選中需統籌分配、合理調劑,不能搞“一刀切”和“平均主義”。切實充分發揮各類獎助學金、臨時困難補助等資助體系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在校安心學習提供基本保障。設立多樣化的勤工助學崗位,結合學生的特點、特長鼓勵、支持受助學生參加勤工助學崗位的學習鍛煉,既可以通過自身勞動獲得一定報酬,又可以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和吃苦耐勞的意識。
充分發揮心理輔導團隊、心理工作室的作用,組織開展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心理上的幫扶和思想上的引導。根據學生心理普查、篩查結果,結合相關測評信息的反饋和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對心理異常的學生加強關注其心理狀況和思想情況,并適時進行干預,對重點對象需進行常態化的心理幫扶和疏導,使其心理調試和抗挫折能力不斷提高,心理素質不斷增強。在新生中開展“破冰游戲”,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團體減壓輔導,通過“閱讀分享會”“照片里的故事” “微心愿”等團體和個體輔導相結合的形式,開展自立自強、感恩誠信等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輔導活動,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準確認識自我,為其疏解心理困惑,增強心理承受力,培養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健康心態。結合重要時間點、特殊事件等,如在畢業求職季、疫情防控期間,可充分發揮心理委員朋輩幫扶的作用,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多種形式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
依托第一課堂教學主渠道,通過開學第一課組織專業主任、專業教師、學業導師、輔導員走上講臺,開展好專業思想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對專業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增強對專業的認同感,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目標、做好學業和職業規劃;同時,可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通過評選“資助大使”,“學習小組”的組建,黨員“1+2”幫扶的實施,組織開展“點對點”“點對面”的學生黨員與困難學生幫扶交流,進一步幫助和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通過勵志報告會、四六級模擬考試、考前輔導交流等系列舉措,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內驅力,對良好學風的形成也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思想引導,培養學生養成積極健康向上的陽光心態、自信自立自強、勇于擔當、知恩感恩的優良品質。在獎助學金等各類評獎評優中重點指導抓好班級民主評議、民主推薦環節的工作,讓學生在參與民主議事中潛移默化地激發情感上的共鳴,深受教育和觸動。在低年級學生中加強誠信感恩、金融安全、勵志自強教育,在畢業生中開展“愛心傳遞”“感謝陪伴”“讓愛停留”等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助學貸款的還貸、學費代償、就業簽約等工作,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引導畢業生誠實守信、履約踐諾。在受助學生群體中開展就業、考研交流指導會等學業職業規劃類活動,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結合主客觀實際規劃好職業生涯,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及事業觀,鼓勵受助學生參軍入伍報效祖國,立志到基層、到祖國需要的地方扎根人民中,奉獻國家。
可整合內外資源,注重需求導向,融入特色素質教育,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適應學生發展需求的能力提升培訓,培訓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提升自我規劃與管理、促進全面發展,提升硬核競爭力,為學生成長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積極鼓勵、支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參加兼職、社團組織、社會活動,擔任學生干部等方式鍛煉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檢驗知識技能,并加強組織協調、語言表達、溝通交流、責任奉獻、自立自信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師資格證、健康管理師、育嬰師等相關專業資質認證考試,提升個人專業技能水平,進一步增強就業的競爭力。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校園模擬招聘大賽、面試水平和技能培訓,進一步促進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的提升,提高綜合競爭能力。注重加強對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指導和幫助,為學生參與各類學業學術、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發展型的活動提供支持和保障。
發展型資助育人不僅要從物質上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上學,更要從學生長遠發展出發,讓學生“上好學”“能成才”,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升為著力點,從心理疏導、思想引領、學業輔導、能力鍛煉、就業促進等方面全面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有效的體制機制保障,真正實現資助和育人的有機統一。
【相關鏈接】
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KMU)是昆明醫科大學的二級學院,是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全科醫學分會委員單位,中華預防醫學會公共衛生教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華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分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營養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秘書)單位,云南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單位,云南省高等學校醫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