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涵 徐國鋒 蘇一平 左冠宇
(1.海軍航空大學青島校區;2.海軍潛艇學院)
新時代強調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教育信息化,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這更突出了大數據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目前,多元文化對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各種文化數據呈現出復雜的關聯性,這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智慧校園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完善智慧校園建設,優化文化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構建一站式和立體化的校園文化空間,是推進思政教育的必經之路,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基礎。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當代校園文化已經逐漸融入到網絡環境中,學生在校期間的認知水平與辨析能力往往還不夠成熟, 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資源對學生群體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不再一味地追求知識灌輸,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精神文化輸入,高校逐漸將加強師生精神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列入鑄煉校園文化的重要序列。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積極推進網絡文化交流互鑒。智慧校園能夠依托數據挖掘、智能分析、移動互聯等技術,對文化信息資源從產生→管理→傳播→應用進行數字化處理,開展智慧化系列應用,實現校園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共享。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中將智慧校園作為宣揚精神文化的主要陣地,有利于數字化信息技術與文化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其積極引導作用, 提升學生群體面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進一步拓展文化建設的空間,營造綠色網絡教育環境,強化思政工作的針對性,提高文化建設的實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因此,加強智慧校園文化功能建設與應用管理,對于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優化網絡文化教育資源、彌補課堂文化教育空缺以及激發校園精神文化生機活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智慧校園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宣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陣地。從多角度了解校園文化現狀,多層次分析智慧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廣度與深度,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專業性、實時性和連續性具有重要意義。整體而言,當前智慧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基礎功能和應用系統建設不完善,文化資源建設和深化應用推進較困難,應用系統的使用率和線上資源的點擊率較低,文化信息碎片化,文化資源監管難,數據孤島等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文化建設意識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與局限性,缺少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力;二,內容建設單一,數字文化資源庫匱乏,專題設計未能貼近學生并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缺少針對性與特色;三,形式設計保守,視覺傳達傳播形態未能與功能建設協調統一,缺少創新力與吸引力;四,功能建設落后,長遠的系統規劃與科學的評估體系不完善,缺少協同性與交互性;五,管理運維滯后,缺少專業文化隊伍,文化信息資源未能得到嚴格把關和有效過濾,缺少行動力與監管力。因此,聚焦文化建設瓶頸問題,明晰智慧校園建設方向,凝聚院校各方工作合力,探尋文化建設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宣傳引導作用,是保障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
校園文化雖具有多樣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等特點,但由于校內外各種文化形態之間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差異性和沖突性,這也給智慧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困難。因此,直面智慧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智慧校園平臺建設,尋找校園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提出整改措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與學術氛圍,能夠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的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
1.著力營造良好的智慧校園文化生態
新媒體環境下,良好的智慧校園文化生態既要有穩定性,又要有流變性,需要依托智慧校園文化數據庫與綜合信息平臺為高校文化教育與思政建設提供科學的管理決策與技術支持,營造良好的智慧校園文化生態。具體而言,一方面需要完善配套體系和軟硬件支撐平臺,加強智慧化校園環境建設。既要全面構建科學高效的信息標準體系、安全體系、運維保障體系等,又要及時升級數據中心機房設施與網絡資源存儲、傳輸等基礎硬件設備,還要積極搭建智能先進的數字化應用軟件平臺,進一步優化個人統一門戶、統一身份及授權中心等基本信息認證,提升數據共享中心、公共通訊集成平臺和數據報送流程管理等,實現線下校園文化環境與線上校園文化環境相互補充的文化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則需要整合文化信息資源,豐富數字化文化資源。應重點把握主流價值觀和辦學思想,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既要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校園文化為基礎,又要有一定的創新性與前瞻性,加強數字化思政教育主渠道建設,豐富智慧校園文化內涵,拓展智慧校園文化邊界, 實現線下校園文化活動與線上校園文化活動互補的文化特色模式。
2.著力提高智慧校園文化服務效能
提高智慧校園文化服務效能是優化用戶體驗的重要條件。進一步提高智慧化應用和服務水平,發揮文化教育管理應用效益,要圍繞高校信息化教學與管理需求,從整體上規劃、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一方面,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應用服務系統層,在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智慧校園管理中心、資源中心、服務中心應用平臺建設等,及時優化調整文化建設各模塊的形式和功能,構建智慧化服務體系, 進一步規避應用孤島問題,提升智慧校園應用平臺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則要建立完備高效的信息服務系統層,優化校園文化活動中個人查詢、上報、統計分析等操作功能,實現不同層次的信息獲取、利用與溝通,使智慧校園成為師生文化交流的園地、學校文化宣傳的窗口。此外,為了確保網絡安全,還應建立全面的、多級防范的管理服務系統層,建立配套應用的安全和運行保障體系,策劃能夠適應未來信息化發展的集成解決方案,把握正確導向,加強監控管理,科學防范疏導,實現信息技術與文化教育的有效整合,構建文化教育規范化、辦公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的智慧校園新格局。
1.依托思政教育,加強文化建設支撐力
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的革新,還需要強有力的思想支撐。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作,校園文化則是院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二者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相輔相成,互聯互通,對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形成具有滲透性和持久性。前者立心鑄魂,內化于心;后者育苗培賢,外化于行,共同致力于高校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能夠為學生群體提供正確的行動指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內在素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有利于擴大思政教育覆蓋面,弘揚時代主旋律,發揮積極的文化教育導向作用,強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同時,校園文化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能夠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效果,為學生群體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均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構建兩者之間的積極關系,不僅有利于進一步加強智慧校園文化建設,而且有利于凝練大學精神,豐富智慧校園文化內涵,從文化創新層面推動現代教育信息化發展。
2.注重內容建設,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網絡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輿論導向性,加強智慧校園文化內容建設是引導正向輿論的有效途徑。智慧校園是高校網絡思想意識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有利于豐富文化教育資源,擴大文化建設覆蓋面。文化內容建設要與時俱進,既要契合主旋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規律,又要貼近學生,找準切入點,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為基礎,積極營造健康文明、富有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這需要注重智慧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一致性,凝聚各方工作合力, 豐富校園文化內容建設,提升文化信息資源的創新力與吸引力,實現線上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推進線上與線下文化建設協同發展。首先,要注重文化信息資源的針對性與時效性,避免信息的冗雜與滯后,提升文化內容建設的專業性,推進精品文化專題建設。其次,還要注意文化教育的整體性與持續性,規避文化教育的階段性斷層問題, 構建基礎教育與進階教育相結合的連貫教育體系。此外,還應打破文化壁壘,加大原創信息發布力度和宣傳力度, 探索科學合理的文化建設新模式,擴大線上教育,強化正面引導,在資源應用與共享中豐富文化內容,在宣傳與實踐中發展校園特色文化。
3.優化可視化設計,增強視覺傳達吸引力
優化可視化設計是增強智慧校園平臺信息可讀性與交互性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感染力與吸引力的重要條件。可視化設計要注重統籌兼顧,交叉融合,互聯互通。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從整體上把握各版塊之間的關系,既要遵循美學原則,注重平臺與文化專題風格的協調統一,同時又要立足于院校特色文化,凝聚校園文化精神,將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凸顯校園文化的獨特性與創新性。另一方面, 要從細節上考慮形式與功能的統一,尤其是布局是否科學合理,門戶導航是否清晰明了等等,既要符合審美規律, 營造和諧的視覺氛圍,又要滿足用戶習慣,增強應用體驗感,突出文化應用的可行性與協同性。此外,還可以利用色彩規律與圖形元素強化可讀性與趣味性,構建合理的視覺層次結構,增強感官刺激,渲染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群體的學習熱情,增強對文化教育的參與感與認同感。可視化設計能夠由表及里深化校園文化精神內涵,以準確、直觀的方式優化交互過程,搭建具有特色、個性化的文化視覺傳達空間和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文化教育平臺。
4.健全功能,創建交互傳播新路徑
文化大數據之間具有復雜的關聯性,這要求文化建設要從長遠規劃,將校園文化核心內涵與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結合起來,挖掘智慧化應用功能, 從而完善智慧校園文化建設,實現文化信息資源與學生的有效交互。具體而言,一是要創新網絡技術,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文化信息發布管理模式,將傳統的專業網絡編輯內容管理與在線信息抓取式的管理方式融合起來,改變信息發布的審核監控方式,從單向傳播向交互傳播轉變。二是要完善智慧校園服務體系,擴大文化建設覆蓋面。這需要充分發揮大數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并不斷與院校的特色相融合,將科學的智慧化服務理念與技術應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構建集文化教育、信息服務與休閑娛樂等內容為一體的文化服務平臺。另外,還需要打破文化教育的時空壁壘,延伸教學空間,加強遠程教育開發力度,創新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文化學習內驅力。三是要加強文化信息管理系統的可視化建設,優化文化信息資源的可視化表達,從而實現數據資源的準確獲取、精確分析、實時反饋,為校園文化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數字化依據,便于文化管理系統的更新升級。
5.完善運維策略,強化信息資源監管力
強有力的監控和管理是智慧校園文化建設有序發展的有力保證。在智慧校園建設中針對運維數據進行分析,能夠提高運維管理模式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優化校園綜合運維管理體系。首先,各部門要互聯互通,引導自我管理和動態監管,加強網絡實時監控和輿情監督,完善平臺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并整改問題。在信息采集與發布環節要嚴格把關,實行引導與監控并重,提高運維工作人員專業素養。特別是在互動性較強的欄目中要進一步加強后臺管理,嚴格甄選有效信息,及時消除不良信息。其次,還需緊密圍繞文化發展的整體戰略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規范智慧校園平臺運行流程建設,擬定各層級評估指標,提高文化建設的標準與質量。此外,在強化文化建設的同時還要兼顧網絡文明建設,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及時凈化網絡環境,構建集思政教育、傳統文化、學術交流、專業實踐與校園活動為一體的綠色文化空間,讓學生群體在健康的文化氛圍和文化資源共享中獲得自我教育,積極提升自身道德素養與文化內涵,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實現文化信息傳輸與師生群體反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高校文化建設需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制高點,充分發揮智慧校園建設的積極作用。在高校文化建設中以立德樹人為本,著力整合文化信息資源,規避其意識、內容、形式、功能與運維等方面的弊端,并通過強調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與服務性,為師生在傳統校園文化教育基礎上構建一個智慧化文化空間,進一步拓展傳統校園的文化功能,提升校園文化教育運行效率。特別是,要通過構建科學高效的文化教育智慧平臺,輻射帶動師生進行滲透式學習,方能實現線下支持線上,線上賦能線下,校內校際融合的文化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