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加強新時代青年價值觀體系建設,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抓手,隨著書院制改革的興起,如何利用書院制加強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探究更為具體的符合其時代特色的方式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體現了特殊時代背景下社會的思想意識。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承載著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新時代賦予其新的角色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在增強新時代大學生青年價值觀培養效果的過程中,要加強培養思路的研究,探索大學生的思想邏輯規律,為實現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創新型思路。
雙院制下大學生教育體現了當代中國時代發展中對價值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為雙院制獨立院校、教育者、共青團等各部門如何培養大學生,引導大學生教育提供的新的方向。同時,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全面發展,并為其指明了準確方向和根本目標,對新時代下如何做好雙院制院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事務工作、促進大學生思想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現階段,國外對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科學研究尚未進行,但在價值觀的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成果,并在長期累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價值觀的概念及其表現形式的研究日益成熟。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羅克奇對價值觀的定義進行了總結,并明確指出價值觀是一個恒久的信念。俄國學者康·德·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中對如何塑造青年人進行了研究。而美國社會學家施瓦茨從主觀因素的角度對價值觀進行了科學研究,并關注價值的目標導向效應,這對科學研究價值觀定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國內,對于習近平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專題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對中國知網的檢索查詢,僅檢索到30余種相關期刊和論文,且對新時代青年價值觀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眾說紛紜,但歸根結底,研究是以習近平的青年價值觀思想和理論為基礎的。基于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的研究,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青年價值觀理論是形成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理論根本,它是在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實踐研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如:方年根發表的《論習近平青年修德觀的重要來源》一文提出,習近平總書記豐富的個人經歷和對青年現狀的思考,是新時代青年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依據。顧友仁《當代中國青年成才觀-基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當代中國青年成才系列重要論述的維度》也論證了青年人才觀得益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早期實踐者青年觀的價值導向。此外,研究還表明,新時代青年觀的提出,對當今中國各個教育領域方向的把握和工作的開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如:胡琴、劉聰在《略論習近平的青年觀及其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指導意義》一文中指出,當代青年的思想意識對共青團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通過上述綜述整理不難發現,關于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研究還不透徹、不深入,多以馬克思主義青年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個人經歷、系列講話為突破口進行研究,且對新時代大學生青年觀的特點及培育機制的研究還不夠,仍需進一步加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青年價值觀的培養,并對青年價值觀的培養要求進行了大量相關論述,這也反映了對大學生的要求,因為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曾經說過:“年輕人應該以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目的選擇職業,要實踐自己的價值觀,他們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2]。而馬克思本人一生也踐行以價值觀為導向,為人民謀福利為目的,為廣大青年樹立了榜樣。雙院制下大學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特點,要堅持方向性、主體性等原則,結合其自身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價值觀培育活動,才能保證青年自身健康發展。因此,要引導雙院制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青年思想為基礎思想,積極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新時代與全球化背景相互融合,給雙院制下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新時代受全球經濟化大潮的影響,一些西方社會的思潮也在沖擊著中國青年,導致一些青年人的價值觀過于功利化、目的化、自我化等。這直接影響到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青春若盛,國家便盛。中國要想在全球化發展中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就應該更加重視青年的教育和培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的責任。當前,青年的狀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使中國面臨著這一新的歷史方向、時代使命和經濟全球化的問題。這些都影響著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價值觀培養的方方面面。對其價值觀的培育直接影響著未來中國公民的價值取向,青年大學生作為培養一個人的價值觀的關鍵形成期,肩負著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新時代雙院制大學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活力,對其價值觀的培育研究更加有利于推進整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是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科學依據所在。價值觀是通過長期以來總結前人的思想成果,結合每一特定社會背景而形成的,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3]可見,對為何要培養青年大學生已給出了充分的解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時刻關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并提出在新時代應考慮“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深刻且重要的問題。在育人方面,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社會傳統價值觀的形成充分聯系起來,是對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馬克思主義青年價值觀在內的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繼承和發展,凝聚著中國智慧,這一理論成果更加系統,更加完善,有助于指引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對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步入社會后的外在行為表現,更與國家未來的建設緊密相關。大學生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直接影響著未來社會底蘊,且這個時期形成的價值觀的影響力也比較大。由于新時代國內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全球經濟化、文化多元化、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我國社會也形成了復雜的局面,大學生也被一些西方錯誤的價值觀所影響,出現了享樂主義等一些錯誤思想,因此,要加強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這對未來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這個時代的特殊意義所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價值觀也應當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將傳統文化中的“五常”這一倫理德行聚合為新時代主流的價值理念,這是對中華民族百年傳承價值觀的一種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這就進一步告訴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面包含的獨特的民族精神和價值理念,正是對當代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源泉。我們要學會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優秀的資源和智慧,取其精華,開展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工作,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積極創新,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廣大青年心中夯實根基,這對于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雙院制發展迅速,成為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于雙院制這一體系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就成為探討的問題。同時,在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大學生行為的失衡,價值觀的偏差,自我認識偏激等現象,這從根本上來說不利于新時代雙院制下青年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重擔,其理想信念、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同時,作為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的教育事業的核心,對大學生進行全面培養也是關鍵所在,因此如何加強青年價值觀的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價值觀培養覆蓋率較低。價值觀教育需要維護和整合國家、社會和個人。“整合社會各種思潮的主導價值觀,在尊重差異中注重拓展價值認同,在包容與多元中形成價值共識……”[5]這就需要每一個大學生弄懂弄通。然而,就當前形勢來看,隨著大學生一代在學習、生活中的壓力逐漸加大,極少有大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價值觀的相關理論,即便是有時間,也不愿意去參加相關培訓提升自己,這就使得大學生價值觀學習的覆蓋率嚴重不足,更難弄懂弄通了。
其次,當前雙院制下對青年價值觀培養體系的針對性、有效性較差。傳統的課堂教學,單純的理論灌輸,已不能滿足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要求,一味地被動學習,教條主義盛行,使大學生對價值觀的學習有種枯燥乏味的印象,這就進一步加大了主動學習的難度,造成大學生對價值觀的虛假認同,不利于社會青年價值觀的形成。
雙院制對青年價值觀培育的時間養成不夠。新時代雙院制下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是一種較為持久的教育工作,是對大學生價值觀認知標準的培養,國家近年來對高校大學生的德育工作越來越重視,當前各類高校的德育師資力量不斷創新,不斷優化,教育形式開展多樣化,青年群體汲取知識的方式也不斷拓展,但是體現在理論知識教育活動較多,實踐參與不足,沒有很好地突出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不能更好地將理論轉化為實際,這就弱化了價值觀教育的效果,未能將價值觀的學習入腦入心。
“新時代是青年人的時代,當代青年是與新時代同行的一代。”[6]作為新時代雙院制體系為主的高校,青年大學生擁有怎樣的價值觀,直接關系到這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決定了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和道德。高校應以科學的培育理念進行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要幫助大學生形成符合當代社會認同的價值觀。要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就應該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通過教育工作者的準確指導,使價值觀的培育深入人心,達到內化的效果。
在通過傳統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培育的同時,應注重文化理念,充分發揮培育的成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通過文化產品,進一步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拓展新的教育途徑。歐美國家在進行青年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常引用歐美國家以文化產業為載體進行宣傳教育。[7]我們可以借鑒這一做法,所謂文化產業包含APP、電影、視頻等方面,結合新媒體的發展,可以成為我們進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方式,每個國家的文化產品都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價值觀,通過加強我國文化產品的宣傳,幫助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全方位形成合力,構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模式。“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通力合作。”[8]通過利用良好的家風、學校的教育資源、社會的輿論支持構建積極健康的教育模式。“新時代社會主義新家風對青年價值觀的培育有基礎性作用”[9],可見,好家風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肩負著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主要責任,是教育的主陣地,要運用多種教育方式,利用課外實踐等方式,激發大學生群體主動學習的熱情。同時,高校要加強宣傳,利用院系、書院等多個渠道將價值觀培育融入到生活中去,也可采取宣傳英雄模范的方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通過這三個維度的培育體系建立,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推動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工作,建立長效機制。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0],新時代雙院制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培養應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教育思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積極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符合新時代特點的價值觀,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理想中去,擔當起民族復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