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表示,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提出構建由“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骨干流通走廊”組成的內暢外聯現代流通網絡,更好服務商品和資源要素跨區域、大規模、高效率流通。我國經濟縱深廣闊,隨著流通空間范圍擴展,商品和資源要素或更為分散,流通的規模效益、聚集效益逐漸減弱,需調動市場、中央及地方等各方面積極性,加快建設由“支點城市+骨干走廊”組成的現代流通網絡,發揮現代流通體系對商品和資源要素的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優勢,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
本刊訊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鋼鐵、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工業固廢產生強度下降,大宗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再生資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明顯提升。在主要目標上,《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爭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其中,冶煉渣達到73%,工業副產石膏達到73%,赤泥綜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主要再生資源品種利用量超過4.8億噸,其中廢鋼鐵3.2億噸,廢有色金屬2000萬噸,廢紙6000萬噸。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法規政策標準體系日益完善,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協同發展能力大幅提高。此外,《方案》還提出應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固廢源頭減量;完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加強跨區域協同利用等。
本刊訊據生態環境部消息,近日,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對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作為八個標志性戰役之一,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對于推動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行動方案》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總要求,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出發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聚焦解決農業農村突出環境問題,以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體整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膜回收利用、養殖污染防治等為重點領域,以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為重點區域,強化源頭減量、資源利用、減污降碳和生態修復,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本刊訊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國家市場與省(區、市)/區域市場協同運行,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一體化設計、聯合運營,跨省跨區資源市場化配置和綠色電力交易規模顯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儲能等發展的市場交易和價格機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適應新型電力系統要求,國家市場與省(區、市)/區域市場聯合運行,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市場主體平等競爭、自主選擇,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得到進一步優化配置。
本刊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近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表示,2022年,要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租購并舉,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優化住房供應結構。會議要求,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并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健全體系、優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線、提升品質、提高效能、轉變方式。在設區市全面開展城市體檢評估。指導各地制定和實施城市更新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推進各項任務。組織推進燃氣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
會議指出,要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2022年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到25%以上。要推動改革創新和法治建設。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全流程審批制度化、模式化。加快構建以強制性標準為核心的新型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完善重點領域法律法規,推動出臺城鎮住房保障條例、住房租賃條例。
本刊訊近日,濟南市2022年一季度全市交通工程集中開工活動在G104京嵐線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擴建工程現場舉行。當天集中開工的G104京嵐線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擴建工程等11個項目,是一季度開工的27個項目中的第一批,這些項目的開工建設,必將為打造省會綜合立體交通網提供強大支撐。
G104京嵐線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擴建工程起點位于歷城區濟華路與二環東路平交口南約500米,終點位于起步區大橋街道山后陳家以東,與G220平交,總投資約70億元,線路全長7748米,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新大橋與老橋并行建設,刷新“跨黃”橋梁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