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圍 杜沂蒙



“叔叔阿姨們,小朋友們,大家好!我叫梅子言,今年11歲,是一位來自中國云南的白族男孩……”2022年7月23日18時45分左右,一個身穿白衣黑褲、胸前佩戴紅領巾的小男孩,走上了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的演講臺,一下子吸引了全場目光。
7月21日到23日,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100多位中外嘉賓和100多個國家約2000名青年代表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來自云南省大理州實驗小學五年級的梅子言同學,是唯一一位受邀在論壇上發表演講的少年。
梅子言的發言有4分半鐘,短短270秒,他在臺上神態自若、舉止大方,用心用情講述自己和小伙伴的故事,代表中國的小朋友發表觀點,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梅子言演講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梅子言演講的主題是: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
對于什么是公平的教育,子言說:“公平就是我們都一樣吧!全國的小伙伴都一樣!雖然我們的學校是一所遠在祖國邊陲的小學,但我們和大城市的學校一樣,不僅校園美得像花園,還實現了網絡教學。前段時間,我們和全國的小朋友一起通過網絡,參與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的太空授課。我們學校有大圖書館,里面有8000多冊藏書呢,還有電子閱覽室、3D打印教室、學編程的教室……課后,我們還可以踢足球、打籃球、打網球,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
子言的學校在云南大理州下關鎮,他從沒覺得自己的學校和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學校有什么區別。但有一次他跟著爸爸回老家——大理州鶴慶縣草河鎮石朵河村,聽爸爸講起他小時候就讀的石朵河小學時,還是不禁發出了感慨:“變化太大了!爸爸說,20多年前,石朵河小學都是泥土墻,屋頂上是破石瓦,一下雨就漏,當時不少孩子沒有機會上學。現在的石朵河小學太漂亮了,校舍五顏六色的,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學校里什么都有。”
爸爸媽媽告訴子言:“脫貧攻堅使每個孩子不僅‘能上學’,還能‘上好學’。”子言記住了,把這段話寫進了自己的演講稿里。
子言所在的大理州實驗小學聚集了白族、彝族、回族、漢族等各民族小伙伴。
“各民族的小伙伴,我們都在一起,我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學校組織研習白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道茶”社團,子言第一批報名參加了。“我是白族,我十分愿意和小伙伴們分享白族‘三道茶’蘊含的人生哲理:第一道‘苦茶’,寓意立業要先吃苦;第二道‘甜茶’,寓意苦盡甘來;第三道‘回味茶’,寓意回味無窮……”
“我們學校的節日特別多,比如回族的開齋節、彝族的火把節。我們還和上海的學校結對子、手拉手,孩子們通過書信、網絡交流收獲了友誼,增長了見識。”張老師補充道。
子言說:“我還希望和各國小朋友一起,交流中國的文化,體驗世界的文化。”
子言和小伙伴們也常想著走出校門,一起為家鄉作貢獻。“保護洱海行動,我們從一年級就開始參加了,已經堅持5年多了。每到節假日,我們三五個小伙伴,都會自覺組成環保小組,到洱海邊撿拾垃圾,勸導游人保護環境。”子言說,“有一次我和同學小亮看到有個叔叔想把礦泉水瓶直接扔在洱海邊,我們跑過去,把瓶子接過來,扔進了垃圾桶……”
小小的力量,大大的志向,子言把和小伙伴們一起保護家鄉環境的行動也寫進了演講稿。“爭做‘環保小衛士’,我們一起為保護美麗地球貢獻自己的力量。”子言堅定地說。
演講最后,子言特意加了這樣一段話:“因為戰火、貧困、動蕩等現實原因,世界上還有很多小朋友無法上學,創造包容與公平的優質教育仍舊需要不懈努力。中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爺爺曾說過‘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我們終將接過時代的接力棒,成長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堅力量!”
說出這句話時,子言眼神明亮,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