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義烏 322000)
高等職業教育兼具“高”和“職”的雙重屬性,在“學生、企業、學校、行業、國家”五方關系間的博弈中不斷發展,如何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重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如何理順教育管理的多元主體“跨界治理”模式,準確定位多方的“職責權利”,充分保證各方的權益與參與積極性,達到多方共贏,值得深入挖掘與不斷解析。
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最大亮點和內涵是凸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新要求,強調職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守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要堅持“時代性”發展特征,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要潛心分析職業教育新要求,創新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要深刻反思傳統教學模式與固有不足缺陷,圍繞“教師、教材、教法”推進職業教育核心問題改革;要深耕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與產業結構布局,構建“政社行企”的質量多元評價機制;要打破以學校為主的單一育人模式,打造校企雙主體的育人新格局[1]。
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是新時期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新目標,其自身帶有顯著的時代性特征。在新發展階段,職業教育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首先要徹底擺脫原有的封閉傳授模式,重新構建基于社會共享、關系開放、傳承自由的現代師徒關系。其次,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不僅強調師徒、師生之間技術相傳和精神相承,更希望形成平等、相長、共創的多方共贏新型師徒、師生、教學關系。最后,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要將基于專業的職業教育模式與基于技術的傳統學徒制模式融合,形成“問題導向,技能提升,精神傳承,發展創新”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是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下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與職業精神塑造方式,并在原有現代學徒制的內涵中得到了延伸。在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核心內涵中,增加了德技并修、工匠精神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德技并修已經清楚表明,當代的職業教育目標是雙維度評價指標,其不僅包含高水平的技術技能要求,而且還需要高標準的職業品質和道德素質。而工匠精神更是現代學徒制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最高理想,是強化職業綜合素養、提升個體社會責任感、賦予持續創新精神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初心與使命[2]。工匠精神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明確標準、清晰路徑、緊扣關鍵,可以時刻檢驗職業教育改革的效果與作用,提升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貢獻。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引領,與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改革新理念必須在各自的內涵發展與價值選擇上相融合,兩者關系的清楚論述是指導未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
產教融合的核心是在職業院校的育人基礎上,增加政府、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打開封閉的內環,真正發揮政府、企業、院校、社會的鏈接與融合作用,形成“四位一體”產教融合體系架構(圖1)。

圖1 “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體系架構
職業教育的根本與特色就是要積極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要為區域經濟結構與產業布局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持。職業教育要實現高質量轉變,提升職業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必須堅持緊密對接經濟轉型與市場需求,堅持政府統籌與管理,堅持產業發展與專業建設相融合。
職業教育根植于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著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于學生多意愿的成長選擇和路徑。因此,職業教育應改進傳統課堂教學與社會生產活動相脫離的常態,推進學校教學實踐與企業生產崗位相融合,促進教學實踐環節與生產真實流程相對接[3]。
職業教育要積極擺脫單一育人主體的困境,構建“多元育人”的職業教育新格局,特別要強化確認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人才培養方案研制、課程標準開發、信息化課程建設、教材編寫等方面,學校都要積極聯合企業,讓企業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努力形成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命運共同體。
職業教育要明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堅持專業核心能力與學生能力結構的匹配和融合。相較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更需要體現“因材施教、以生為本”的特色。職業崗位是技術技能的綜合承載體,職業教育需要圍繞崗位需求開展專業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因此,職業教育的培養方案是否與學生的能力結構相符合是職業教育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
現代學徒制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實現產教融合、校企聯合、教學整合、師生聚合的前提與基礎。要凸顯產教融合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必須體現“五對接”和“四融合”(圖2)。

圖2 基于產教融合的現代學徒制專業課程體系
實行“引企入教”改革,關鍵在于企業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無縫連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系列制度,推動企業全方位多層次參與專業人才培養。將企業崗位標準融入職業教育育人目標,由原先人才培養“需求-供給”的單向鏈條,改革成為“需求-實踐-供給-反饋-供給-需求”的循環提升。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全面、全方位對接社會產業發展需求,堅持專業設置緊扣社會區域經濟發展,專業課程體系對標行業職業標準,教學科研活動開展圍繞生產過程與成果的創新,學生畢業條件滿足產業企業要求,將職業教育理念貫穿職業發展全過程[4]。“五對接”的要求真正體現職業教育的內在邏輯與發展期望,是深化產教融合下育人成才的新規范與新保障。
職業教育的深化發展給現代學徒制的推進提供了政策支持與改革空間。三教改革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模式。基于“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必須同時適應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要求,融入崗位要求、師生(師徒)關系、職業素養、實踐評價等四個方面。通過“四融合”,將三教改革根植于現代學徒制的推進與實踐。
在產教融合的改革內涵及制度設計下將產教融合從職業教育延伸到高等職業教育,從而構建深化產教融合下的現代學徒制“三聯四鏈”育人模式(見圖3)。

圖3 產教融合下的現代學徒制“三聯四鏈”育人模式
1.宏觀層面
職業教育在政策的頂層設計方面要堅持以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為最終目標,積極構建富有特色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改革要堅持以雙主體育人為根本,以技術技能培養為核心,以“政社行企”多方需求為基礎,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征的綜合評價體系和標準,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與可持續發展。
2.中觀層面
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制度保障,以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為培養目標,以構建技能項目群落結構、工學交替培養路徑為核心手段,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與人才、產業與創新的“四鏈”融合。
3.微觀層面
堅定實施基于實踐(教學與生產)導向的有效教學形態,通過與企業聯盟、行業聯合、園區聯結,最終實現“以生為本”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深化產教融合,是當前推進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要想在新形勢下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為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職業院校必須圍繞教育鏈和人才鏈,行業企業聚焦產業鏈與創新鏈,共同聚力于專業教學與實踐體制的構建,實現貼近社會需求、服務區域發展、體現職教水平、富有創新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充分供給。
職業教育改革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主體開展分層次、多方向、深內涵的教育教學方式,在仿真或者全真的環境下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培養綜合型復合式技術技能人才。同時,要鼓勵多元社會主體參與職業教育全過程,開展多種形式的企業聯盟、行業聯合、園區聯結,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及成長路徑[5]。
1.企業聯盟
高職院校與企業需要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最大共識與最終目標上形成一致,在職業院校與區域內眾多企業之間形成自主、自愿、自動地進行資源優勢互補行為,組建正式、穩定、持續的聯盟關系,以期獲得長期、有效、內生的發展驅動力與持久力。
2.行業聯合
行業發展凝聚企業發展的共性需求,能從更宏觀的層面審視現有技術的發展與未來。高職院校需要同行業建立緊密的聯系與合作,更高、更早、更好地探索行業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以便及時做出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無縫對接行業發展節奏與步伐,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適應性。
3.園區聯結
園區以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為基礎集聚產業資源,為企業打造集團式發展的新平臺。高職院校與產業園區保持緊密聯結,均可從管理的角度關注產業升級與企業轉型,并且架構“企業—園區—院校”的人才需求鏈條與技術提升循環路徑。
現代學徒制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必須從深化產教融合與現代學徒制“現代性”的研究出發,明確“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體系架構,通過學校與社會多元主體的銜接,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與政府、行業、企業的“三聯”(聯盟、聯合、聯結),并實現促進“四鏈”有機銜接,構建深化產教融合下的現代學徒制“三聯四鏈”育人模式,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