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連云港市東??h馬陵山中學,江蘇連云港 222000)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國家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與進步。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于教學活動能夠以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其學習內驅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運用生活中的教學元素開展生活化教學,構建多元活力的教學課堂。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分析。
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以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教育教學活動,生活化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依舊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整節課都是圍繞課本上的內容開展的,很少引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與實際生活關系很密切的學科,里面有很多內容都是從生活中來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比如,“我與社會”“網絡改變世界”“讓家更美好”等內容。但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重要性,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與此同時,一些老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幾乎整節課都是教師處于中心位置,沒有充分調動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益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案例形象具體地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展示給學生,一定程度上能夠強調教學中的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和社會對當前學科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科學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構建多元活力的課堂,在生活化的學習氛圍中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健康生活和法治觀念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要具備強大的社會競爭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會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培養其綜合素質,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不斷進行自我教育,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策略,優化課程教學結構。初中是學生各項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緊抓這一黃金階段,將教學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1]。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營造直觀形象的學習環境,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在課本上,有很多的內容是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老師可以以此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去扮演其中的角色或者就某一個教學內容去編創一個教學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和故事情節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學習“我與集體共同成長”這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能夠掌握“自治”的精神,明確自己在集體生活中承擔相應責任的意義,通過積極參與班級事務來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其承擔集體責任的能力。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從網絡上搜索一些生活事例視頻資源,通過平板電腦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如,“怎樣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老師可以播放一些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視頻,讓學生分組討論視頻中的學生有哪些做得不對?哪些值得我們去學習?在自己的班集體生活中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班集體的事務?怎樣為了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而努力?并就此讓學生編排一個小故事,進行角色扮演,啟發他們意識到班集體的生活與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個人的成長與班集體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其承擔班集體責任的能力。小組1編排故事:小明剛剛升入初一,被分到一個新的集體,在報道的第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同學們在學習廣播體操、鍛煉身體的時候汗流浹背。第二天早上,小明從家里帶了一大包抽紙巾,并將抽紙巾放在教室的講臺上,班主任得知這件事情后,在班級中表揚了小明,并感謝小明為集體做出的貢獻。
在進行初中道德與發展課堂教學活動時,老師可以靈活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講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能夠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理解[2]。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動力,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生活中的事例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活力。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具體的事例能夠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聯系,并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老師要不斷尋找具體實例與教學內容的銜接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合理利用網絡”這一課時,網絡是新時代發展的產物,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要合理利用網絡更好地生活。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將網絡的弊病及如何預防教給學生,啟發他們通過網絡傳播正能量,抵制負能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運用網絡時要趨利避害。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或者看到一些小朋友拿著手機看視頻、玩游戲,很多的家長也最怕自己的孩子沉迷網絡,荒廢了自己的學業和人生。老師可以講幾個具體的實例,活躍課堂氛圍,啟發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如,某縣的一名女生小敏,品學兼優、活潑善良,家長就疏忽了對她的管教,但是最近她的學習成績下降了,還變得不愛說話,原來是有一次她在網上搜學習資料的時候接觸到了網絡游戲,然后就沉迷于游戲之中了,經常通宵玩網絡游戲,不僅降低了她的學習成績,還影響了她的性格。以生活中具體的事例啟發學生積極探討該如何合理利用網絡,預防網絡的弊病,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
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實際生活出發,在生活化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其創新思維和道德品質。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借助生活化教學策略,讓學生深刻意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和自己生活的聯系[3],不斷啟發其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行為,培養學生道德素養。
例如,在學習“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課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使用過哪些權利,或者都知道哪幾種基本權利。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公民都有哪些基本權利,了解憲法中關于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學生1:“我們每天都要學習,所以我們有在義務教育年限內在校學習的權利”。學生2:“人身權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我們享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動自由的權利”。學生3:“還有隱私權,我們有權要求擁有私人的空間,不讓他人干涉我們的隱私”。學生4:“我們享有人格尊嚴權,應當受到他人的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和尊嚴”。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老師可以讓他們舉一些身邊的例子來體現公民的基本權利,如,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大爺大媽在廣場上跳舞,他們會把音響開得很大,很擾民,有的時候,跟居委會反映,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有一次,小剛實在是受不了嘈雜的噪音,他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廣場舞音樂擾民的事情反映給了民警,很快這件事就得到了解決。又如,去逛超市的時候,有的時候門口的警報器會滴滴響起,有一次,小軒去買東西,結完賬,出超市門口的時候,發現警報器一直在響,超市的保安將他帶到保安室進行搜身檢查,探測器沒有測出他身上有磁信號,但是保安依舊對他罵罵咧咧,小軒以侵犯人身權和名譽權為由報了警,并讓保安對其進行公開賠禮道歉。這兩個事例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形象具體地展示了公民有哪些基本權利,并且在受到侵犯的時候,怎樣去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通過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的重要性,啟發其自主學習意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從生活實踐活動中得來的,老師要不斷創造生活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其學科素養[4]。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俗話講到“無規矩不成方圓”,世間萬物的生存發展都是有一定的規則性的,尤其是在社會生活中,更要遵守規則和秩序。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到什么是規則,知道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要懂得遵守社會生活的規則和秩序,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并且懂得積極維護和改進規則。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創設豐富的生活化綜合實踐活動,幫助他們養成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如,去乘坐一些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車或者地鐵等,看看大家是怎樣上車的,有沒有人亂插隊;觀看一場球賽,體會裁判對比賽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規則,怎樣判斷輸贏;觀察路上車輛的行駛,看有多少輛車會闖紅燈,闖紅燈會造成什么樣的和后果等,以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去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規則,要從自身做起,去遵守社會的規則秩序,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去提醒他人遵守社會規則,以此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和健康生活的教育,培養其學科素養。
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是指老師在布置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練習作業時,要將作業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5]。通過生活化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并且加深對一些抽象性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學習“豐富的社會生活”這一課時,本章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清楚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學會融入社會的方法,能夠在社會生活中遵守公德和秩序,并且發展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培養其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在幫助學生清楚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后,可以布置讓學生去思考、探究社會中有哪些豐富的生活?在生活中,如何能夠共同促進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等類似的生活化課后作業,通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鞏固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引導學生感受社會生活與我們密不可分,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掌握與人打交道、與人友好交往的方法,要融入社會生活,關注社會發展。如:1.你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了解社會生活?2.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感受?3.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4.說一說你生活的地區存在哪些環境問題?5.請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好方法等。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策略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十分重要,能夠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優化課堂的教學結構,以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意識到實踐生活與學習的關系,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生活化教學策略離不開生活,老師要豐富生活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并且以生活化的課后練習題去鞏固學生的學習,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