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檢云 伍南娉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育人育才目標的重要依托。提高教育質量,抓好教材建設是基礎。一部教材需要經歷編寫、審核、出版和選用等環節才能進入課堂成為教學的依據。提升教材質量,必須根據教材建設不同環節的特點和要求,增強質量把關的針對性。
教材編寫質量奠定教材建設質量的基礎,教材建設的格調高低在編寫階段基本得到確定。教材編寫環節應把好編寫人員的準入關,嚴格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特別突出高質量高標準要求。
高標準選擇編寫者。編寫者是教材編寫的主體,是高質量教材建設的主力軍。把好教材編寫者資格審查關,可以為高質量教材奠定堅實基礎,在源頭上扼制低劣教材的產生,確保教材質量的提升。編寫者必須是政治強、情懷深、思想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且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豐富教學經驗、熟悉教材建設規律、準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的專家學者。
高標準確定編寫內容。高質量的教材需要科學地選擇教材內容、把好教材內容準入關。教材編寫的內容選擇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1]編寫階段需要著重保證教材編寫內容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以保證教材能夠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充分體現課程標準,切實貫徹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科學準確是其能夠成為教材的必要條件。能寫入教材的內容必須是得到社會公認和國家肯定的,教材中不允許知識性“硬傷”的出現。
高標準體現價值導向。對于教材而言,方向性是第一位的。教材編寫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2]教材是國家事權,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杜絕教材內容中的政治性錯誤,凡是教材內容中涉及敏感性問題的表述時,必須與黨和國家現行的權威文獻保持一致,以確保編寫出來的教材在政治立場、價值導向上正確。教材選文內容要積極向上,選文作者歷史評價和立場正確,無不良社會影響。教材必須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材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并樹立正確價值觀。
教材建設必須堅持凡編必審的原則。建立教材政治審核、專業審核、綜合審核、專題審核、對比審核等“五審制度”,多角度對教材進行全面審核。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以教育教學規律為基礎,以國家課程標準為準繩,重點審核教材是否具備科學性、規律性和邏輯性要求。
體現科學性。科學性是教材的生命。各類課程教材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材是專門知識體系的載體,要準確闡述學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及時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發展進步新成果。教材內容準確、語句表達通順,邏輯清晰嚴謹,做到緊跟時代發展,兼具理論與實踐要求,融入正確的價值導向。教材在較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官方文本”,若教材中存在錯誤用語和理解性錯誤,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正確建構,錯誤用語的出現甚至會導致一系列政治問題。教材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內容要符合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從意識形態安全、實現立德樹人的高度出發,對價值觀消極、導向有偏差的篇目及時剔除并更換,確保教材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體現人才成長規律。教材是教育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教材是否遵從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是審核階段應著重關注的。與學生成長階段相適應是指教材的深度、廣度與各個階段學習主體的認知水平和特點相符,在課程內容及結構設計等方面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3]注重知識之間的銜接順序,教材內容的選取及表述方式等要立足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遵循學生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貼近不同學段學生發展特點,對某些重點、難點等關鍵性內容的處理要使其合乎教育教學規律,讓教材既兼具學科知識的學術邏輯,又滿足教材的利學性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核心素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體現教材組織的邏輯性。教材建設邏輯上要特別注意做到縱向銜接貫通,橫向協調配合,結構合理,功能互補。不同學段的學生認知水平、知識掌握情況和心理特征各不相同,知識體系應以系統連貫的方式整合起來,促進各學段教材的有效銜接,充分體現教材組織的邏輯性。教材建設要堅持“五育”并舉,合理地處理好各相關課程在內容上的協調配合,明確各自分工,堅持綜合協同,實現各門課程教材的有機融合,促進不同學科教材功能互補,發揮學科綜合育人作用。
教材的編寫和審核環節都應該有出版人員參與其中,對于教材編寫的立意、教材特性的體現、教材質量的把關等發揮建設性作用。但一本教材真正進入出版流程的時候,教材出版環節最重要的任務是把關,是要守住意識形態、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底線,確保不出差錯。
堅持正確方向,嚴守出版“紅線”。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4]教材屬于國家事權,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教材的意識形態屬性關系我國教材出版的根本方向。意識形態作為教材準入的重要門檻,把控著培養人才的根本方向,引導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政治性導向,要確保教材政治導向的絕對正確,必須嚴守教材出版的政治原則紅線,確保把政治性差錯消滅殆盡。[5]教材出版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識形態。對于政治性偏差保持零容忍的態度,要旗幟鮮明地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科學甄別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各種社會思潮,防止錯誤的政治傾向出現在教材中。
堅持依法依規,嚴守法律底線。教材出版在堅持正確出版導向的基礎上,要恪守政策性要求,遵守出版法規,使得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規范合法。在出版審核過程中,首先,著重關注教材內容是否符合我國《出版管理條例》要求,嚴格遵守出版政策性規章制度。其次,重點把好出版審核中的著作權關。當前出版的教材種類繁多,部分存在著作權侵權風險,編輯要發揮其鑒別把關職責,分清合理使用與侵權行為,切不可模糊引用和抄襲的范疇。最后,注意教材結構編排是否規范統一,嚴把格式標準規范關。教材各章節內容安排是否合乎學術邏輯,知識體系編排是否系統連貫,標點符號、注釋等是否符合國家規定,進而符合教材內容和編排上的規范化要求,都應嚴格把關。
堅持準確精美,嚴守質量標準。準確就是用語準確、圖片準確、呈現方式準確,精美就是版式設計精美、裝幀設計精美,印刷紙墨精美。有研究者提出整理古籍圖書要做到“標點精確、校勘精細、注析精到、譯文精彩、編校精當、印裝精美”,[6]教材出版更應如此。教材的差錯率相對于普通出版物要更加嚴格,必須是“零”容忍。教材應是準確精美的圖書,首先要精心編校,無語言文字、標點符號、圖片表格、知識表述等錯誤,其次要精心編排,形式規范、清新雅致、美觀大方,最后要精心印裝,用紙質量、印刷色彩、版式設計、裝訂規格等都要符合規范,能給予學生視覺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教材的呈現方式,還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征和需求,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材選用以實現優質教材充分利用為出發點,以最大限度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基本原則,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的。在教材選用環節應立足立德樹人根本目的,對標人才培養方案,貫徹適切性原則,選用最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教材。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選用教材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在教材內容上要能準確闡述學科理論知識,且能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立足學術前沿,及時反映學科的新知識、新成就。在表現形式上需改變純文本的模式,推崇教材表現形式多樣化,最大限度地改變教材乏味枯燥的局面。教材的選用要本著擇新擇優、突出特色的原則,優先選用教育部重點規劃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優秀教材,優先考慮受到社會公認和師生歡迎的教材,貫徹學校特色學科建設要求,保障教材選用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以人才培養方案為基本依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段、不同專業等對同一門課程的教材會有所區別。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英語課程教材不同,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學科專業針對數學的課程教材也不相同。教材選用要立足本地,對標人才培養方案。各校生源質量不同,教學資源各異,人才培養的定位也不盡相同。教材的選用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以自身條件為起點,以實實在在的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為重要前提。重點結合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和課時設定等學科實際發展情況,合理選用教材。只有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才能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教材選用也才能有清晰明確的方向。
以適切性為基本要求。適切性原則是教材選用的重要原則。教材選用要符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水平和規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必須確保教材選用的質量和水平,優先選用國家和省級規劃教材、精品教材及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優秀教材。高校要建立科學的教材選用機制,制定教材選用管理辦法,明確各類教材選用的主體、標準和程序,堅持凡選必審。要特別注意區分教材與學術著作顯著差別,不得以學術著作代替教材使用。教材不同于學術著作的顯著特點是教材兼具“可教性”和“該教性”,便于師生間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教材可以說是“該教內容”的集合,知識內容是否具備“可教性”是遴選教材時不可忽略的因素。教材之所以能成為教材,是因為教材具有教學功能,與此同時教材能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