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 順 張 彬
自2018年以來,業界對區塊鏈的認識和了解逐漸深入。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的議題進行了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會上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應用的突破口。中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迎來巨大生機。
“區塊鏈技術”一般指融合了分布式賬本、非對稱加密、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技術的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個數據庫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可溯源、穩定安全、匿名性等特性。區塊鏈技術根據使用權限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區塊鏈技術在催生信息技術轉型的同時,區塊鏈思維模式也會帶來社會生產關系的大變革。區塊鏈技術作為一項未來信息管理的主流技術勢必給出版業帶來巨大數字紅利,出版從業者應積極擁抱這一新興技術,利用其優勢提升出版業務水平和精細化管理能力。筆者經過對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原理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多年從事出版工作的經驗,對區塊鏈技術在未來出版業中的應用和意義進行討論。
如今,圖書出版業存在圖書著作權等有關知識產權保護難的問題。在區塊鏈技術的共識機制下,圖書版權等信息被存放于包括作者方、出版方、版權機關等若干信息節點上,區塊鏈可為每個出版作品打上時間戳,將作者信息、創作時間、內容信息等快速生成并記錄其中,出版作品信息修改必須獲得幾方共同許可后方可執行,其中任何一方無法單獨進行信息篡改,進而實現對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也有利于提升著作權人對出版方的信任并降低維權成本。區塊鏈的匿名性特點還有助于消除著作權登記中的匿名或筆名作者的顧慮,使作品在發行、獲取收益的同時,仍然可以保證其隱私信息或商業秘密不被泄露。[1]
圖書銷售是圖書出版工作的重要環節。目前圖書市場盜版、無序退貨、串貨等一直是圖書發行工作中無法解決的難題,而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性可以很好地應對此問題。圖書銷售的鏈條包括印刷廠、出版方、書店、讀者等多個環節,區塊鏈技術可將產銷鏈條上的所有環節設置為進入節點,對從生產到流通渠道中的信息實時備案,使圖書從出版方到讀者方有徑可循,形成完整的區塊鏈下的圖書產銷鏈條。筆者認為未來將圖書后的二維碼書號條碼升級為區塊鏈書號條碼不失為區塊鏈應用的最佳入口方式。
讀者信息對于出版方來說意義重大,但目前出版方只能掌握圖書的印刷、發行和實際銷售等簡單的數據信息,不了解每一本圖書具體銷售給哪位讀者,也無法精準了解讀者的反饋意見和讀者未來的閱讀需求等信息。筆者認為,可以使用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在銷售方和讀者方環節完成讀者信息的數據挖掘。在區塊鏈中出版方與銷售方或讀者方簽署合約,比如采取一些優惠、積分、贈書等獎勵措施來吸引讀者配合完成。基于區塊鏈技術挖掘讀者數據的同時還提高了讀者黏性,增加了互動性,使讀者由先前數據信息的參與者轉變為數據信息的創造者,在提供數據信息的同時也能夠成為圖書出版的參與者。[2]
出版機構擁有豐富的作者資源。在對接眾多作者初期,編輯比較了解作者情況。隨著時間推移,編輯隊伍不斷更替,作者情況在工作交接中容易產生斷檔。因此,針對新的選題,在如何匹配最合適作者的工作中會遇到一些困難。應用區塊鏈技術有利于解決這樣的問題。比如可以在作者與出版機構初次合作時,由編輯依據作者簡歷、寫作能力等信息完成作者數據信息的初始化,為每個作者建立能力模型,隨后可以通過編輯或作者自身,乃至采用大數據技術繼續加載作者信息進一步完善模型,實現對作者的全程跟蹤。如果作者圓滿完成相應選題的書稿撰寫,作者能力模型對應的能力積分將會得到提升,模型得以完善,從而豐富了出版機構的作者信息資源。
出版機構應用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功能可達到提升其內部管理工作質量的目的。簡單地說,智能合約就是傳統合約的數字化版本,可以把出版機構的任務以智能合約的方式記錄在一個區塊中,隨后任務自動執行。比如,可以將出版機構與員工簽訂的對于某項出版任務的合約轉換為智能合約記錄在區塊鏈中,圖書項目的選題策劃、文案編輯、營銷活動和發行銷售等可按照合同約定逐步推進。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具有數據透明、不可篡改和永久運行的特點,可以幫助出版機構與員工形成一個剛性合約,只要員工領取了某項任務,所有資源自動配套,員工不需要再經過事項申請等多項審批流程,不需要再等待企業的考核業績統計,任務完成后獎金自動到賬,讓流程透明清晰,責任明確到位,這樣就提高了出版機構的管理效率和生產效率,一線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因此得到提升。這種模式可進一步應用于出版機構的其他業務管理工作,如稿酬管理、招標管理、編校管理等,讓參與方在鏈上完成合約簽訂,后續工作均按照協議自動完成。[3]
區塊鏈技術可以給圖書出版業的發展帶來很多利好,在行業落地應用中可能會出現如下一些問題和難點。
目前圖書出版從業者對于區塊鏈技術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對于區塊鏈技術沒有深入了解,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優勢未能得到認可。而業內從業者的思維模式主要專注于圖書出版產業運作方面,致使區塊鏈技術在出版業中如何應用結合、如何提升效益等認可度較低。
一個新興技術在一個行業中的真正落地與應用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對于像圖書出版業這樣一個資金并不雄厚的行業來說,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同時,不僅資金實力很難跟上,技術實力與技術人才儲備也是圖書出版業的短板,這是區塊鏈技術在圖書出版業應用的痛點。再者,區塊鏈技術與圖書出版業的銜接還不暢通,應用模式尚不明確,缺少能體現效益提升的應用范本。
目前,區塊鏈技術研發還處于初級階段,技術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如存儲空間小、高耗能、低速率、存在安全性風險等問題。比如安全性風險存在算法安全威脅、協議安全威脅、智能合約安全威脅、用戶使用安全威脅和網絡安全威脅等,針對這些安全性風險的解決方案還在探索中。同時,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薄弱,區塊鏈技術行業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不完善。同樣,在圖書出版業應用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沒有現實案例和數據分析可供支撐也是我們面臨的困難。
圖書出版業是以國有企業為主的行業,同時也是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在兼顧國家利益、作者利益、讀者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出版機構的持續發展問題。既要保證區塊鏈公開透明性,又要保證出版機構市場化經營信息相對安全性,這成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難點。圖書出版業的信息上鏈后將存放在多個節點,由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和透明化特性,那么信息數據的分散存放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如何選擇鏈型與節點至關重要。
圖書出版業是給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糧的行業,圖書內容關乎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保證圖書內容的高質量是出版從業者的職責所在。盡管外部技術變革能給行業帶來更多利好,但絕不能以技術的優勢代替對出版內容的審核,這是在新技術應用中不能忽略的根本。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同樣如此。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征尤應引起特別關注。此特征容易引起人們對區塊鏈技術與出版業工作特征沖突的誤解。筆者認為區塊鏈技術下圖書出版業的去中心化,是銷售信息的去中心化、內容版權認證的去中心化,而不是出版行業體制和出版內容審核機制的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并不能代替出版業意識形態的把控。
面對新挑戰采取哪些應對措施,也是圖書出版從業者應該深思的。為此,筆者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為區塊鏈技術在圖書出版業的研究應用提供參考。
出版機構的信息化部門對區塊鏈技術進行優先調研學習,隨之加大對出版機構其他人員的宣傳力度,比如對出版機構的管理者、編輯人員、發行人員進行技術的普及和培訓,形成區塊鏈思維,讓出版從業人員了解到區塊鏈技術所能帶來的行業優勢。前期可通過建立鏈上社群即出版方、印刷方、銷售方、讀者方的共識,讓各方參與者經過多次討論確信區塊鏈技術能帶來真正效益,形成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共識。由于區塊鏈技術在出版業的應用還有助于行業良性運轉及保證國家納稅安全,建議國家從財務稅收層面加強對此技術的認可度,鼓勵區塊鏈技術在行業的實際落地。
行業主管部門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出版機構與軟件信息技術機構的合作,建議設置區塊鏈技術在圖書出版業的融合與升級專項基金,使區塊鏈技術在業內落地成為現實。行業主管部門逐步出臺圖書出版業使用區塊鏈技術指導意見,類似《2018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針對數字版權中鼓勵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意見。隨著2020年12月中國版權協會“中國版權鏈”應用的落地,可以逐步提出行業標準。
實力較強的出版機構可在現有條件下提早自主研發,比如成立區塊鏈技術轉型融合小組。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深入發展,相關區塊鏈產品逐步進入商用,出版機構也可以通過購買成型的區塊鏈應用系統來解決研發資金短缺的難題。在研發與應用的同時,建議出版機構加大對區塊鏈專業人才引進,尤其著重為具有圖書出版業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平臺,以此讓出版機構緊密跟隨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步伐。
構建國有性質的圖書出版公有鏈與聯盟鏈相結合的結構。出版機構與上下游的作者方、銷售方、印刷方、讀者方分別組建聯盟鏈,聯盟鏈同時并入圖書出版公有鏈,此時國有出版機構成為鏈中的主力節點。同時,分布節點中一定要有行業主管單位,如國家新聞出版署等主管單位,形成真正的公信力。為了避免出版機構信息的泄露,可采用加密的方式去訪問引入的節點用非對稱加密配對的公鑰、私鑰對所授權信息進行信息的具體查詢,比如印刷方僅可查詢印刷數量的條目,銷售方僅可查詢銷售數量的條目等。如若哪方對于信息有所質疑可申請國家節點進行公正查詢,這里的國家節點指主管單位節點和國有出版機構節點。
行業主管部門對區塊鏈技術落地使用的相關概念特征進行指導性描述,明確行業監管中區塊鏈技術所能涉及產業環節的領域,明確其不涉及出版制度和出版內容審核的規定,保證出版機構的內容審核中心地位。筆者認為,在未來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后,我們的出版制度還需要更加強化,還應加強出版機構內容審核的中心地位。國家提早設計未來圖書出版業的區塊鏈架構,比如構造以國家機關為主管,出版機構為主導,作者方、渠道方和印刷方為輔助,讀者方積極參與,并符合我國出版制度的區塊鏈架構。
從區塊鏈技術在圖書出版業應用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可以看出,區塊鏈技術雖然很受追捧,但實際上還遠未達到成熟運用的地步。在非學術界,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囫圇吞棗階段。目前我國從國家層面對區塊鏈技術給予高度評價,對其發展抱有極大期望,同時各行各業也在積極尋找此技術之用武之地,圖書出版業也是如此。然而,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有其適應過程,平臺體系的設計應著重服務于社會,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同時提升企業自身價值。既要看到區塊鏈技術賦能圖書出版業的優勢,也要了解應用中的挑戰,及時采取對策,以利于更好地發揮區塊鏈技術的“見證”特征助陣圖書出版業繁榮發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