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頡瑛琦 侯 穎
對鄉村與鄉村兒童的書寫一直是中國當代兒童文學表現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后,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經過藝術上的探索與積累,當前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在表現內容、美學風格等方面顯現出與以往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特征,呈現出值得關注的熱點出版現象。
對現實鄉村的書寫是鄉村題材兒童小說重要的表現內容,兒童小說以兒童之眼注目歷史大潮中中國鄉村的發展變遷及鄉土童年的時代新變。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大量青壯年人口離開農村涌入城市,產生了數字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留守兒童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留守兒童代言成為諸多兒童文學作家自覺的創作追求。王安憶在200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上種紅菱下種藕》是較早以農村留守兒童為主人公的小說創作。隨后,多部聚焦留守兒童的長篇小說接連出版。這些作品大多偏向于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問題的揭露,呈現出顯著的悲情色彩,引發了社會對留守兒童群體的廣泛關注。2010年后,留守兒童小說的創作與出版呈現出明顯的轉向,《如畫》《櫻桃小莊》《少年將要遠行》等作品積極探索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多元書寫與對留守兒童獨特童年精神的傳遞。
現實型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在表現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拓展,在創作與出版選題上展現出對重大主題、主旋律的青睞。《流動的花朵》《鳥背上的故鄉》《余寶的世界》等敘寫了身處城鄉之間流動兒童的生活境遇。《三只蟲草》《烏衣》《巴顏喀拉山的孩子》展現出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社會生態的變遷。《逐馬少年》《大槐樹下》《獨龍江上的小學》等更是與“改革開放四十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相契合。
除了對鄉村兒童生活現狀的考察與書寫,一些作家將創作目光投向童年鄉村生活經驗,回憶型鄉村題材兒童小說成為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創作與出版大潮中重要的一支。在《草房子》取得成功之后,曹文軒繼續回望童年記憶中的蘇北水鄉,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彭學軍、鄧湘子、黃蓓佳、湯素蘭、王一梅、李學斌等作家也以飽含深情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往昔鄉村兒童的成長故事,收獲了良好的雙效益。《草房子》自首版之后暢銷不衰,累計印次約300次,總發行量已超過1000萬冊,成為兒童小說出版界名副其實的常銷書。彭學軍的《你是我的妹》在2011年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首次出版,至2016年已經是第10次印刷,可見這些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21世紀幻想文學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幻想型鄉村題材兒童小說的創作與出版。《少年與海》《牛說話》《鬼娃子》等以鄉村為寫作背景,帶有顯著的奇幻色彩,現實與幻想并行不悖又緊密交織,顯現出亦真亦幻的美學風貌。幻想型鄉村題材兒童小說憑借輕盈的想象拓寬了鄉村題材兒童小說的敘事邊界,成為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新的增長點。
現實型、回憶型、幻想型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共同促成了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熱潮,呈現出以現實型鄉村題材兒童小說為主體、不同類型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多元共生的局面。
對現實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回應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貫傳統,“現實主義在百年中國兒童文學中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這來自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特別國情’對兒童文學的影響與規范”。[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時代山鄉巨變,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熱度不減,各類出版扶持政策的支持、兒童文學評獎的激勵、各類圖書名錄的推薦,對鄉村題材兒童小說的創作與出版形成了鮮明的導向,體現出主流文化對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的認同,擴大了圖書的受眾范圍,增加了作品的知名度,積極推動了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的繁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民持續增收,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廣袤田野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鄉村題材兒童小說也顯現出對鄉土社會變遷、鄉村兒童生存成長現狀的密切關注。大批兒童小說書寫轉型期鄉村社會境況,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時代剪影,體現出兒童文學創作者與出版者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曹文軒曾表示:“中國有六七千萬留守兒童,一個龐大的數字一直縈繞于我腦海之中”,為此他創作了個人首部以留守兒童為主人公的兒童小說《櫻桃小莊》。舒輝波《逐光的孩子》取材于“全國先進工作者”范獻龍的真實支教經歷,講述了支教大學生蘇老師在鄂西山區藍溪小學支教的經歷。胡永紅的《上學謠》取材于壯族懷集下帥鄉的一位阿嬤獨自撫養孫子長大直至考上大學的真實事件。馬瑞翎的《獨龍江上的小學》以童年視角記錄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獨龍族脫貧奔小康的歷史巨變。
小學生和初中生為兒童小說的主要讀者群,成長于同一片藍天下,鄉村兒童同樣需要文學的關懷與照拂。《中國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鄉村地區0~14歲的兒童有9800多萬,滿足眾多鄉村兒童的閱讀需求成為促成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繁榮的又一因素。小說《流動的花朵》展現出由鄉村進入城市的流動兒童成長心路歷程,一個看過這本書的孩子在信中寫道,“自己的經歷與王弟如此相似,終于有人如此了解、關注自己”。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從不同側面書寫與表現著鄉村兒童的童年生活:高舉現實主義精神大旗的現實型鄉村兒童小說,直面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兒童的成長現狀與困境;追求詩意、唯美的回憶型鄉村兒童小說,在對鄉土的謳歌中思索著關于童年和成長的哲學命題;張揚幻想的鄉村兒童小說建構起屬于兒童的鄉土烏托邦。鄉村題材兒童小說不僅表現著鄉村童年的多彩景觀,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理想的童年圖景。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在藝術表現上的多元探索,從不同維度給予兒童讀者以精神上的滋養。
在數量眾多的鄉村題材兒童小說作品中,真正能走入廣大小讀者內心世界,帶給小讀者心靈和情感震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思考如何創作出思想性和文學性俱佳的作品,實現作品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雙贏,是推動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發展的關鍵所在。
兒童小說最主要的讀者是兒童,鄉村題材兒童小說需堅守兒童本位的出版理念,“努力提升少兒圖書的兒童性”,秉持“少兒精品圖書應吸引兒童、服務兒童、快樂兒童”的創作出版理念。[2]作者在把握創作題材的基礎上思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兼顧作品的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以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立體鮮活的人物形象“給少年兒童以更強烈而豐富的審美感受,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發生更深刻而久遠的影響”,[3]讓作品“叫好又叫座”,發揮出作品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創作與出版的進一步發展。
現階段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創作與出版已形成一定規模,在之后的發展中,出版社需具有精品意識,除對現有名家精品的出版之外,還需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打造原創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品牌一體戰略。如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采用“X+1”模式,以原有精品形成的品牌效應帶動原創新作的銷售,將作家已有的多部原創精品與原創新作進行捆綁式出版,實現了由“單本精品”出版向“系列精品”出版的戰略轉型。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的《曹文軒純美小說系列》是對這一出版策略的成功嘗試。不少出版社緊跟其后,嘗試“系列精品”出版策略。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了王勇英“弄泥的童年風景系列”兒童小說、2019年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孟憲明精品書系之鄉童三部曲”。系列原創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出版形成的規模效應,擴大了作者的知名度,作品更容易獲得出版界、研究者和讀者的關注,且給出版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鄉村題材兒童小說的良性發展需要創作、出版、推廣的協同合作。一部優秀作品的成功問世需要創作者潛心創作、打磨精品,以童年視角書寫精彩的文學鄉村。競爭日益激烈的出版業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童書在創作與出版的過程中需要編輯直接參與選題與策劃,童書編輯需不斷豐富自身兒童文學理論素養,助力兒童文學精品的產出。在圖書的推廣上,除了借助業內人士進行宣傳、撰寫評論,還可借助讀者見面會、閱讀分享會、兒童閱讀推廣活動進行線下宣傳,更可利用主流網站、微信公眾號推文、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傳播方式對作品進行廣泛的線上推廣。出版社可通過策劃童書進校園、作家進校園等活動,走進鄉村學校、農家書屋與讀者近距離接觸,既可有效地對作品進行宣傳,同時還可直接獲悉讀者的閱讀需求及對作品的閱讀反饋。此外,出版社還可通過加強與高校兒童文學研究機構的合作,通過舉辦作品研討會,實現創作者、出版者、研究者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對話,總結經驗,推動出版高質量發展。
進入21世紀,中國童書出版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鄉村為兒童小說提供了廣闊的書寫空間,是可供兒童小說創作與出版深挖的寶藏。鄉村題材兒童小說在創作與出版上機遇與挑戰并存。這要求創作者與出版社既要抓住時代給予的紅利,又要靜下心來精耕細作、打造精品,創作出版出既富有時代性、思想性、藝術性,又能經得起讀者、市場和時間考驗的文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