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濤
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國際傳播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早在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3]
盡管中國的國際傳播體系建設相對較晚,國際傳播體系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仍然不足,但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就已經開始了國際傳播的實踐,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年代,都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及時總結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傳播經驗,全力打造中國的國際傳播體系和傳播格局,對中國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穩健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將在梳理中國共產黨國際傳播工作主要歷程和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分析新時代的中國國際傳播,以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這一新時期重要工作的時代變遷和偉大發展。
國際傳播工作屬于國家整體對外工作的一種。楊潔篪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來外事工作的光輝歷程和遠大前景》一文中將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外工作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1921—1949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49—1978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78—2012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2012年至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本文也按照這一歷史劃分標準闡述中國共產黨國際傳播歷史。本部分主要論述前面三個階段的國際傳播工作及其歷程。
重視宣傳與傳播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來傳統,自成立時候起中國共產黨就掌握了宣傳的有力武器。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傳播對象主要是蘇俄和海外華人,其目的是為了宣傳黨的理念,更廣泛地傳播共產主義,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并參與革命。在國內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的報刊媒介對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重要基礎,同時,通過“新青年社”等機構對《新青年》進行海外發行。中俄通信社和華俄通信社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與蘇俄之間相互傳譯資料的主要機構。[4]在海外,早期黨團組織在歐洲創辦的《少年》《赤光》等雜志也對旅歐華人進行了廣泛的共產主義思想傳播。[5]《華工旬報》(《工人旬報》)等也是中共旅歐黨、團組織宣傳動員海外華工的重要媒介。武裝革命斗爭開始后,1931年11月紅色中華通訊社通過上海的渠道,用英語向國外發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對外宣言,但在國民政府的圍剿下,中國共產黨開始長征,國際傳播工作陷入低谷。
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后,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傳播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已經逐漸進入真正的國際視野,具有鮮明共產主義理念的中國共產黨的形象開始為外界所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來到陜北,黨中央非常重視斯諾的到訪,不僅提供了大量資料供其參閱,毛澤東還多次與斯諾交談,這是西方社會第一次相對真實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6]此后,史沫特萊、海倫·斯諾、貝特蘭等西方記者陸續到訪中央根據地。1944年,中國共產黨中央還接待了大規模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7]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開展了大量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對海外華人也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識和了解了中國共產黨,也改變了國際社會中許多人對中國共產黨的固有印象,中國共產黨逐漸被認為是積極正面的政治力量,真正代表國家和人民的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國際傳播工作嚴格來講還只是黨的國際傳播工作,并不代表國家,但是黨的這些實踐和傳統為接下來新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也在此傳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外交上選擇加入社會主義陣營,與蘇聯等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一起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此后,意識形態斗爭蔓延到各個方面,包括國際傳播。這一時期黨的國際傳播的主要任務是與西方國家的爭奪,并增進與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理解和友誼。
在此期間,中國國際傳播的體系也逐步完善成熟。新華社很快在全世界各地建立分社,不僅及時了解了國際動態,而且成為世界各地宣傳中國國家社會狀況的重要平臺。中國外文出版事業發行局(外文局)等單位也開始積極組織中國經典文獻的翻譯和對外出版發行,對毛澤東的著作開始有規劃有規模地向外傳播,[8]西方學者開始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思想,不少發展中國家的革命組織和群體也開始學習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經驗。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國際舞臺上有了更多的聲音,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也來到中國進行交流和訪問。這一時期,中國積極參與和組織各種國際性會議,利用多邊舞臺展示自身的影響力,1972年重返聯合國并發揮重要作用成為這一工作的高潮。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國際傳播工作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1980年4月,中共中央成立對外宣傳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和管理協調整個國際傳播工作,1991年6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成立,負責組織協調政府部門的國際傳播,隨后,從中央到地方,許多部門都相繼建立了新聞辦公室,負責國際傳播,由此中國的國際傳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傳播“和平與發展”理念,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助力中國的改革開放順利推進,成為這一時期國際傳播工作的主要思想。鄧小平指出,“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力量的發展,是制約戰爭力量的發展”。[9]此外,國際傳播積極宣傳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讓世界各國和人民了解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真正承擔了“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重任。
這一時期,打造中國的國家形象也作為一個重要命題被專門提出來,鄧小平深刻意識到國家形象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中國一定要有一個具有改革開放形象的領導集體”“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10]1990年12月,黨中央鄭重提出要“全面正確主動地宣傳中國的形象”,要“讓外國人和海外同胞全面、準確、真實、及時地了解中國,進一步在世界上樹立社會主義中國的形象”。[11]打造國家形象成為國家的一項重點工程。國際傳播工作向世界全面地介紹中國,打破了冷戰后西方別有用心的“妖魔化”宣傳,有力回擊了“中國威脅論”等論調,增進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樹立和維護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正確形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治理等重大挑戰中展現出大國擔當。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中,國際傳播在新時代有了更加重要的使命。
中國式治國理政是中國國家建設的優秀經驗和成果,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進行的治理實踐是其最新成果。中國式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和精神集中體現為《習近平論治國理政》等文獻中,中國國際傳播機構對這一著作進行了廣泛的國際傳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出版發行,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好評,目前已出版33個語種,發行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12]該書已經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最受關注、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領導人著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國際傳播有助于國際社會更加客觀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實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和平發展的執政探索和執政成就。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變化風起云涌,但當前的輿論格局仍然是西強我弱,西方主要媒體左右著世界輿論,中國面臨著“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13]的境況,而同時西方媒體關于中國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的言論也此起彼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通過中國故事國際傳播構建國家形象,就講好中國故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14]當代中國形象應該是“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15]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在多個場合強調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并且多次在具體實操方法上提出重要部署,他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國際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集中優勢資源,精心打造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一流媒體,推出一些亮點項目、精品項目,形成立體綜合的國際傳播體系,把我們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國際傳播優勢。此外還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形成國際傳播的聚合優勢和疊加效應。
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明確宣示,是中國為籌劃世界發展藍圖而提出的頂層設計,也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對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而給出的中國思路、中國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大場合反復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如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相關文件和決議中,成為世界各國共建全球發展的重要思想,為全球的和平和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增長,中國將要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承擔更大的大國責任。中國國際傳播事業將一路伴隨著國家的發展富強而發展,要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理念,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呼吁更多的國家和人民參與全球共建,為全人類的繁榮發展而努力。
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傳播工作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發展而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總結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傳播工作,可以得出以下三條基本經驗:
一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自參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屆領導人都非常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對國際傳播工作的開展作出過多次指示,從工作理念到具體的工作方法,都有確切的指導。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還親自開展國際傳播工作,如延安時期毛澤東就通過與友好記者的交流傳播中國共產黨的理念;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多次對外國友人講述中國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身體力行地在各種對外場合和國際舞臺上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新時代的中國。
二是要充分重視國際傳播中與受眾的互動。國際社會中存在著廣泛的傳播受眾,既有國際組織,也有國家行為體,還有企業和社會組織,既有與中國友好的國家,也包括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國家,既有國家的政府機構,也包括這些國家的人民。針對不同的群體,需要有不同的傳播方式與傳播手段。國際傳播要避免自說自話,也要避免牛頭不對馬嘴,需要具備相當的耐心和傳播溝通意愿,對一些傳播客體還需要反復多次的傳播,甚至有的時候需要下閑棋、燒冷灶,才能實現從傳遞到交流再到共情的升華,達到國際傳播的目的。
三是要積極自信地參與國際話語權建構。國際傳播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牢牢構建自身的話語體系和傳播能力,是開展國際傳播的基本工作。鄧小平在兩極冷戰格局下提出的“和平與發展”理念不僅指導了中國的整體對外工作思路,更是在國際傳播中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這種理念客觀上促進了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同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理念,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回擊了霸權國家的斗爭理論,引領了全世界的正確發展方向。作為后發國家,中國目前這方面的工作還有待加強。
國際傳播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基礎工作之一,也是在黨的百年歷史上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工作。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視宣傳黨的理念與塑造黨的形象,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意識形態斗爭與擴大國際影響,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營造輿論環境與打造國家形象,最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加復雜的局勢和更加艱巨的任務,國際傳播工作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事實上從傳統的“對外宣傳”升級為“國際傳播”,并且在新時代被明確提升到“國家戰略傳播”的新高度,[16]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倡導的,在我國“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后,“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17]國際傳播也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承擔更加光榮且艱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