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紅 曹國慧
(吉林大學 預科教育學院)
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民族預科班,是黨和國家為加快培養少數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種辦學形式。根據教育部辦公廳教民司函(2018)6號《關于切實做好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自主培養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自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吉林大學對本校招收的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實施自主培養。
吉林大學民族預科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包括“形勢與政策”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2021年調整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專題”)兩門課程。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預科思政課教學團隊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力求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對兩門思政課教學模式進行新的探索與實踐[1]。筆者對預科思政課教學模式建構中的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情況進行梳理,期望能在總結與凝練中拓展思路,凸顯預科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性和主體性,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切實增強育人實效,更好地為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服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式方法。教師充當著“編導”的角色,學生則是“演員”,鼓勵每位學生都“動”起來,做到動腦、動口、動心,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搭臺、師生共舞”,把傳統的知識傳輸式課堂變成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學習的“學堂”。
(1)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抓住”學生,使得授課內容能夠入耳入腦入心,教師根據授課內容靈活采用“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學生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同學之間爭論和辯論,理論知識活化展示等”互動式教學方式,把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課本知識通過具體性、實踐性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精心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其中具有一定理論深度或需要活化展示的主題要提前布置,讓學生充分準備;還可以通過播放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短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課上發言、參與討論互動。例如,2021年春季學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專題”課程講授“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這一理論知識的時候,教師提前了解是否有同學可以展示民族文化,并安排他們在講到此內容的時候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和展示。在這節課上,有同學彈起了冬不拉、有同學打起了手鼓,還有同學展示了民族服飾和民族美食……,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化展示與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們不僅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真切感受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更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深化了對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關系的認識,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實踐教學,使課堂教學由原來的單向度的知識灌輸變成了師生雙向互動的參與式、體悟式學習,使原來被動的“要我學”變成現在主動的“我要學”,學生在“動腦動口動心”中完成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開展時事新聞播報活動。“形勢與政策”課程要求學生利用課堂的前10分鐘,通過PPT宣講、新聞鏈接或者播放短視頻等形式,對自己近期特別關注的時事新聞進行播報與宣講,教師根據宣講情況進行評分,并引導學生針對部分宣講內容展開討論。這項實踐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去關注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關注國計民生和時代發展需要,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日常性平臺。例如,在2020年秋季學期授課期間,學生們把他們關注到的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信息、中國外交部答記者問等鮮活的時事新聞帶到課堂,在學生進行播報和發表個人看法的基礎上,教師會選取一些熱點問題引導全班同學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教師再進行點評,答疑解惑。實時播報與宣講活動既補充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思考力、理解力、判斷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們形成日常性關注國內國際局勢、關注我國新時代新變化新發展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
(3)組織主題PPT宣講比賽。在課程教學臨近期末時,教師會選擇一個主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教師規定的主題展開探究式拓展性學習,制作PPT并在課堂上進行宣講,教師和學生代表根據宣講情況進行評分。2021年秋季學期,“形勢與政策”課在班級范圍內開展了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PPT宣講比賽。學生們從多邊合作、人人環保、低碳發展、生物多樣性等不同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自選題目的宣講,有的小組還加入了詩歌朗誦、角色扮演等形式,為宣講效果助力。通過查找資料、制作PPT、小組宣講、在場學生聽講、師生參與評價、現場師生點評等參與性活動,可以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有助于引導學生們將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生態文明等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課程結束后教研室組織的學習效果測評中,“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專題被學生選為最喜歡的學習專題。測評結果充分表明:具有主體參與性的實踐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好,教育教學實效性較強。
“行走的課堂”不同于傳統的“我講你聽”式課堂,而是讓學生擺脫傳統課堂的限制,將社會作為一個學習的大課堂,隨時隨地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2]。“行走的課堂”能夠將學生帶入生動具體多元立體的社會教育空間,有效調動學生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直接體驗基礎上形成內心感悟與思想認識,從而發揮社會大課堂的教育作用。
(1)走進場館和企業,進行實地參觀體驗。根據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前提下,遵循社會生活實際安排實地參觀內容,讓學生在實踐行走中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思考、學會成長[3]。在吉林大學預科新生到校后的第一周,學生們首先“走進”的“課堂”是校史館和黃大年紀念館。吉林大學是由原吉林大學、原白求恩醫科大學等六所學校合并融合而形成的,合并后的吉林大學賡續了紅色基因,融入了白求恩精神,又匯入了黃大年精神,這些精神聚合形成了吉林大學的“紅白黃”精神。①置身于校史館和黃大年紀念館,學生們通過圖文并茂的展示和講解員的講解,體會吉林大學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品格,感受吉林大學“紅白黃”精神,學生領悟到精神的力量必將引導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青春奮斗之路。根據吉林省長春市的紅色景點及企業實際,安排來自祖國各地的學生們參觀偽滿皇宮博物院、長春市規劃展覽館、一汽紅旗文化展館等場所。通過實地參觀,學生能夠在場館情境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鑄就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感知到現代企業發展狀況和未來城市發展前景,從而激發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強國有我”的時代責任感。
(2)“走回”家鄉,開展返鄉調研實踐活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專題”課程中,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社會調查與研究活動前置,要求學生利用寒假返鄉時機,對家鄉的思想政治、經濟發展、社會生活、教育工作、文化建設等方面展開社會調研實踐活動。在寒假返鄉之前,教師要把調研任務布置給學生,說明這項調研活動的目的,明確給出調研參考題目范圍,要求學生以實際數據、圖片、視頻等方式記錄家鄉的發展變化,并探尋變化發展背后的原因、舉措與政策。假期結束返校之后,學生不僅要提交一份調研報告,還要以PPT形式把自己的調研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匯報與展示。學生們帶著調研任務“走進”社會生活大舞臺,在調研中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各地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帶著調研成果“走回”課堂,通過匯報展示和相互交流去體悟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與國家發展政策的密切關系。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認識-實踐”觀點,假期返鄉調研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將有助于學生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的形成,也必將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成長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事業的積極維護者和模范踐行者。
沉浸式教學模式建立在沉浸式理論基礎之上,指人們以一種完全投入的態度對待日常學習生活,心無雜念,達到完全享受的狀態,從而收到最佳學習效果[4]。沉浸式教學模式可以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運用于實踐教學活動中,關鍵是如何科學而合理地營建出真實或仿真的情境,使學生全身心沉浸于情境之中,通過主體的直觀感知和理性思維的交互作用,形成情感共鳴和知識遷移,實現知識內化,達到育人實效。
(1)組織微電影拍攝與評比活動。相對于電影而言,微電影具有微時長(短時播放)、微制作(制作周期短)、微投資(投資少、成本低)的特點,是酷愛時尚的年輕人表達思想、傳播文化、體驗美感的一個藝術載體[5]。面對作為網絡原住民的“00后”大學生,以拍攝微電影作為教學手段,是一條能都切實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實踐教學新路徑。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設置主題,要求學生根據主題自編自導自演,創作微電影,通過電影情境以藝術性審美形式表達對抽象性主題思想的認識和理解。例如, 2021年春季學期“形勢與政策”課程以“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為主題,開展了微電影拍攝與評比活動。學生自愿組成拍攝小組,從劇本創作與選取,到揣摩角色,再到聯系拍攝場所乃至表演、錄制、剪輯、配樂等一系列工作,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教師適當給予指點。微電影作品首先在班級內進行評比,選出的優秀作品再與其他班級的優秀作品進行年級評比,師生們一起觀影,一起參與網絡投票,共同評選出獲獎作品。拍攝微電影首先需要小組成員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對主題進行反復思考和琢磨,在拍攝過程中要通過創設情境和角色扮演展現主題,觀影過程也會使學生們沉浸于影片展現的情境之中。由此,微電影拍攝與評比活動可以有機融合教育活動與自我教育活動,使學生們在組織拍攝的過程中深化對思想主題的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有學生還把自己的獲獎作品傳到視頻網站上與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分享,這充分表明:微電影拍攝與評比活動給學生們帶來了獲得感與成就感,是一種潤物無聲、寓教于樂的實踐教學形式。
(2)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自2018年預科教育學院成立以來,學院團委、學生工作辦、教務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等職能部門相互協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具有民族預科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每月一次的主題展板評比活動、“青春在預科、歌聲向祖國”合唱比賽、寢室文化節、冬至包餃子活動等。2021年6月,學院還舉辦了“預科一家親 同心慶百年”校園民族文化節活動。活動現場有身著民族服飾的預科學子,也有聞訊而來的已經升入本科的往屆預科生,學生們在展覽體驗區品嘗著不同民族的美食、欣賞著民族手工藝品和精美日用品;在表演區,各族師生們一起唱響 “我和我的祖國”、學生們跳起了民族舞蹈、演奏起了民族樂器,還有旗袍展示與表演活動等。學生們在生動鮮活的場景中進行著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學習,感受著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政課課外實踐教學的一個隱性教育平臺,教師要抓住契機,主動作為,指導學生們在活動中把握好新時代主旋律,將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文化活動,能夠將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與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們沉浸于文化活動氛圍中,更容易對活動的思想主題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對思想提高、品行養成產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響。
綜上,自吉林大學少數民族學生自主培養以來,預科教育學院兩門思政課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進行了全新探索與實踐。教學團隊通過“課內+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豐富了教學形式、創新了教學載體、延展了教學時空,使少數民族預科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得以彰顯,有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由于辦學時間較短,有些實踐教學活動還處于起步階段和探索時期,今后要繼續努力,切實把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好,使實踐教學成為課堂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協同發揮育人作用,不斷提升教學實效。需要強調的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需要經過教學團隊的整體設計,要符合課程教學目標、寫入教學計劃、納入考評體系,還要注重與學校、學院其他職能部門的協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踐教學育人機制的有效運行。
【注釋】
1.“紅白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革命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滿腔熱忱、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黃大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