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維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60)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教育領域的重點。職業教育是應用型人才的培育手段和重要來源,發展職業教育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先行示范區戰略明確了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功能、角色與定位,具有創新引領和核心引擎的功能、先行示范的角色、全球創新創意之都的定位。因此在職業教育方面,深圳也應配合先行示范區的戰略目標,在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發揮核心引擎功能、創新驅動作用和引領輻射效應。
自1993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這一中國職業教育的“一面旗幟”[1]誕生之后,深圳職業教育得到一定發展,并在深圳教育領域擁有一席之地。而在此后近二十年中,深圳職業教育發展趨于平穩,未得到過多重視與推進。如今,在“雙區”戰略指導下,深圳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職業教育中人員、物資等有形資源和技術、信息等無形資源的便捷有序流動得到了保障,加之粵港澳大灣區實力雄厚,經濟發展水平全球領先,決定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教育財政經費來源廣泛、途徑多元、投入增加。2021年1月,教育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就發展深圳職業教育提出建議,為進一步服務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計劃到2022年為深圳職業教育累計投入100億元。[2]此后,教育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以打造世界級灣區職業教育高地為目標,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聯動發展。
財政經費投入的增加,有效緩解了深圳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臺競技”時所處的弱勢地位,為深圳職業教育擴大辦學規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與物質保障。
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粵港澳教育領域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充分發揮了三地教育合作的優勢。廣東省政府提出完善深港澳職業教育互通共享機制,包括建立深港澳職業教育定期會商制度、推動粵港澳高等專科學歷互認試點工作、鼓勵粵港澳企業建立薪酬職級與技能等級掛鉤的激勵機制等。與此同時,廣東省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和引導國有企業開辦職業院校或投資職業教育。以“放管服”改革為牽引,深圳市持續落實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方案,進一步強化了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力度。除此之外,深圳職業教育的經費保障制度逐漸完善,包括建立與職業院校辦學成本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優化職業教育支出結構、深化職業院校績效工資制改革等。
在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之中,深圳職業教育提高了教育水平,增強了發展活力,優化了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服務供給。
為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如在稅收和社會保障方面,出臺了個人所得稅、養老保險、人才住房等優惠政策,以解決在粵就業港澳人員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和社會保險待遇差異問題。另外,廣東省持續實施和深入推進“人才引進計劃”,面向港澳引進科研領域領軍人才與精英團隊。一系列廣聚英才舉措地落實,積極推動著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與人才高地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鼓勵與支持下,深圳更是持續實施“孔雀計劃”,面向全球選聘人才,營造了“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匯聚了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各領域優秀專家學者。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持續優化創新與國際接軌且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政策,為深圳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營造了優越的發展環境。
在廣東省“沖補強”計劃帶動下,深圳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增設了一大批校外公共實訓基地,包括華大基因、深圳市兒童醫院、比亞迪集團、全能廣告集團等。此外,針對當前產教融合實踐過程中存在“合而不深”的難題和校企合作推進過程中面臨“冷熱不均”的問題,深圳職業教育直面難題,積極求索,以打造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標準研制于一體的特色產業基地為突破口,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2019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比亞迪公司共建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的推進,深化了深圳職業教育“政府主導、市場導向、產教融合、開放融通”發展新模式的探索,為深圳職業教育建立教育支撐的科研體系、產業牽引的專業體系和市場需求導向的育人體系奠定了扎實基礎。
實訓基地建設的深入推進與持續創新,優化了深圳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提高了深圳職業教育的育人質量,增加了深圳職業教育的上升機會和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賦予深圳職業教育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深圳職業教育也在合作平臺、辦學規模、專業布局、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發力,反哺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教育不斷朝著建設世界一流灣區職業教育的方向不斷努力。深圳職業教育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遵循深化合作、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等指導思想,不斷加強與港澳地區職業教育界和產業界的交流與合作。
2020年,深圳與香港政府明確提出擬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的計劃。特色職業教育園區將由兩地政府實施聯合管理,包括頒發雙方文憑、共同制定課程標準等。在此之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香港職業訓練局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制定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香港職業訓練局聯合辦學申辦方案》等方案,為雙方進一步積極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師資交流、應用技術研發、員工培訓等領域的合作描繪了藍圖。可見,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教育搭建了大灣區合作平臺,打造了粵港澳合作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教育配合國家職業教育擴招政策,響應“雙高計劃”建設,在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與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質量方面雙管齊下。
在原來僅有兩所公辦高等職業院校的基礎上,深圳市于2019年新建了一所公辦應用型高等學校——深圳技術大學。2021年4月,面對深圳職業教育規模發展不足的問題,教育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提出“切實將深圳職業教育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加強了擴大深圳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的政府支持與政策供給。截至2022年,深圳全市已擁有31所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賦予深圳職業教育全面對接區域企業鏈與科技鏈、引領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科技創新與應用等重要使命。為此,深圳職業院校不斷改革優化育人模式,取得了卓越成效。2019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廣東省唯一一所入選“雙高計劃”A檔的高職院校(全國僅10所)。[3]除此之外,深圳職業教育對自身發展方向進行長期探索,明確了朝著應用型本科方向發展的目標定位。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教育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維護了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生態平衡。
產教融合是體現職業教育應用性和實現職業教育多元合作的關鍵舉措。[4]因此,深圳職業教育服務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在于促進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院校優化了學科專業布局,開展了許多校企合作實踐探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對接區域產業鏈,加強優勢學科建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與世界500強或行業領軍企業組建了許多特色產業學院。目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已與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建成11個特色產業學院,初步建立起了“校企共同體”。[5]面對校企合作中學校主動性高于企業的現狀,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推進“行業學院”運行機制建設,增強了合作過程中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適應性,深化了深圳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創新。[6]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教育結合區域產業實際,優化自身學科專業布局,大力發展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需要的職業教育,初步達成了職業院校與企業發展的“雙贏”。
對標世界一流灣區,人才和教育仍是突出的短板,深圳職業教育應緊貼城市發展需求,重視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深圳職業教育在過去近三十年發展過程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如今,深圳職業院校乘著“雙區”建設的東風,進一步深化實踐探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建立產業學院、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進教師學術交流、校企資源共建共享、探索現代學徒制等。[7]同時,深圳職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追求,注重提高學生身心素養,培育學生實干精神,充分突出育人實效。2020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男健壯,女健美;活力校園,幸福深職”為目標,引導學生在校三年期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現德智體美共同發展。同年,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其學子斬獲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光電技術項目金獎,傳承了大國工匠精神。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職業教育持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育人水平,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突出展現了育人實效。
深圳職業教育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成績斐然,然而,深圳職業教育仍存在工匠精神培育不到位、職業教育體系不健全、產教融合渠道不暢通和職業院校互動不積極等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基于此,深圳職業教育需從發揮灣區人文魅力、推動中高本貫通和職普融通、合理利用灣區產業集群優勢、發揮灣區協同效應等方面著手改進。
深圳職業院校在辦學實踐中過多關注職教生“硬實力”的培養,忽視職教生“軟實力”的培育。具體表現在:其一,重視對學生硬實力、硬指標的培養和訓練,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意識不足;其二,基本沒有負責工匠精神培育的專門機構,亦沒有設置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課程;其三,教學實踐更多偏向應用性和專業化,工匠精神培育的實施基礎較差;其四,難以監控設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工匠精神的養成,缺乏可靠有效的工匠精神評估方法。
解決工匠精神培育不足的問題,深圳職業教育可以從充分發揮灣區的人文魅力入手。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人文灣區”的戰略定位,教育發展規劃中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與社會視野等未來人才應有屬性的培育。灣區人文魅力的有效發揮,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當前深圳職業教育功利性、依附性和過度行政化等不良傾向,深圳職業教育應重視對“鵬城工匠”的培養,進而保障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精耕細作”服務于深圳的長遠發展。
深圳職業教育仍缺乏健全完善的發展體系,這阻礙著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深圳職業教育系統性[8]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深圳職業教育缺乏中高本相互銜接的縱向貫通機制。當前,深圳職業教育只構建了一些局部化的中職生升學途徑,為職業院校公開選拔人才的職教高考制度并未建立。另一方面,深圳職業教育缺乏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配合的橫向融通機制。由于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長期以來存在類型隔閡,加上缺少推進二者合作的策略,當前深圳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合作有待加強。
為健全職業教育體系,深圳應推動中高本教育貫通和職普教育融通。一方面,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貫通中高本職業教育。“考試改革的外部動力是社會需要,內部動力是人的持續提升需求,政府應提供參與途徑,動員和鼓勵多方參與,建立一種穩定的協調關系。”[9]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政府、學校、企業等主體參與職業教育建設的積極性較高,有助于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建立過程中獲得來自多方的合理建議。另一方面,完善職普合作制度,推進職普教育融通。在廣東,隨著“中本銜接”招生考試試點工作啟動,越來越多的中職學生通過“3+證書”考試進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深圳職業教育可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合作。
深圳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渠道不暢通,制約著深圳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這種不暢通主要體現在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失衡、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貢獻力不足等方面。首先,深圳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陷入“形合實獨”的尷尬局面,體現為“企業一頭熱”和“學校一頭熱”兩個極端,以產教融合為辦學理念的“產業學院”[10]難以有效建立。其次,深圳職業教育供給與深圳產業結構調整步調不一致,體現為職業教育中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等與城市產業布局和產業需求不相適應。最后,深圳職業教育難以有效幫助深圳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無法有效解決深圳企業生產實踐中的技術難題。
良好的產業發展樣態是產教融合的基礎與前提,同時,行業協會為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搭建了橋梁。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產業集群優勢,深圳產業發展穩中向好,行業協會也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因此,利用灣區產業集群優勢,擴大灣區資源共享效益,引入行業協會作為產教融合監督主體,將大大提升企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動力與積極性,從而保障深圳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渠道的暢通。
當前,深圳職業教育雖擁有部分頂級院校和一流專業,但要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并非幾所一流院校和幾個一流專業能承擔的。依據“增長極理論”,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其職業院校需形成強有力的協同化、集群化、一體化合作發展共同體。而深圳職業院校與灣區其他職業院校跨校合作互動性弱、積極性差,主要原因是職業教育理念未達成共識和辦學資源分布不均衡。教育理念方面,灣區職業院校始終伴隨著文化的碰撞與交融,而理念上的共識是職業院校交流、互動、合作的堅實基礎。辦學資源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的教育資源和辦學效益主要集中在香港、廣州、深圳三地,其中,深圳市內部則集中在南山區和龍崗區,其他地區職業教育辦學資源相對不足。
深圳職業教育需在尊重院校差異與辦學傳統的基礎上推動職業院校合作發展,使灣區職業教育積極互動、聚力合作,發揮整體協同效應。面對職業教育資源地域分布不均的問題,深圳市需增強“挑大梁”的定力與責任感,通過精品課程共用、重點實驗室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設等具體方式和有效手段加快粵港澳三地和深圳各區之間職業教育資源流動。課程建設方面,應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打造職業教育學術交流平臺,以實現學科共融、專業共建、人才共育等職業院校合作目標。師生流動方面,深圳各職業院校和粵港澳職業院校可通過交流訪學、學分互認、學位認可等形式加強學生互動,同時,通過教師聯培、教師互聘、師資共享等方式實現教師流動。深圳市內部需有效構建高水平職業院校集群,營造各具特色、和諧共生、同謀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生態。
深圳職業教育需秉持全局性和持續性的發展理念,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發展目標,落實到調整職業院校布局結構、促進職業教育互動交流、加強校際合作與特色發展、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等具體方面,進而建成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配的規模合理、層次有序、科類契合、形式豐富的創新型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