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兒童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科學謀劃、統籌推進兒童事業發展。黨的二十大部署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對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明確要求。2021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將“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和兒童友好社區”作為兒童與環境領域的發展目標之一,并制定相應的策略措施[1]。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等23 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 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的具體目標[2]。這些制度為兒童友好城市的創建提供了政策方向。
當前,兒童友好城市凝聚起更多地方黨委政府對高質量發展兒童事業的共識,激發了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創造性,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步入快車道。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成為各地各部門開展兒童工作的有力抓手,成為更好地滿足兒童和家庭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新動力,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一些地方城市先行先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體系和標準體系,涌現出一大批城市積極參與創建兒童友好城市,兒童友好正在從“概念”變成“實景”。但是,兒童友好城市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國際國內尚沒有統一的建設和評估認定標準,且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本身也不宜設定固定模板和標準范式,而需要每個城市在“兒童優先”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方法和路徑。本文結合目前各地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現狀,對如何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提出幾點思考。
兒童友好城市的關鍵詞是“兒童”和“友好”。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蘊含著科學的兒童工作理念,即兒童友好城市創建要有兒童視角和兒童權利視角,符合兒童的最大利益。所以,我們創建的兒童友好城市應該是一個尊重、關愛兒童,對兒童友善的、平等的、適合兒童發展的城市。兒童友好城市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倡導“兒童優先”原則,建立城市政府保障兒童權利的施政體系,使所有兒童享有健康、教育、社會保障、安全等基礎服務,促進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權利的實現。因此,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必須立足于保障兒童權利和促進兒童發展,立足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我們的每一位兒童工作者成為“兒童成長的引路人、兒童權益的守護人、兒童未來的筑夢人”,使我們的每一座城市成為兒童的快樂家園、成長家園、圓夢家園,使我們每一名兒童成為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奮斗者和接班人。
目前,兒童友好城市運動在全球興起,各國的兒童友好城市創建各具特色。我們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發展之路,使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成為中國兒童發展和權利保護、城市治理的生動實踐,走好中國之路,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中國方案。《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從社會政策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權利保障友好、成長空間友好和發展環境友好五個方面提出了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2]。當前,在兒童友好城市創建過程中,各地都非常重視兒童友好空間和環境的創設,這的確是創建兒童友好城市非常重要的內涵,但更重要的是在出臺法律政策、編制規劃、配置資源、完善兒童工作機制、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體現兒童優先,彰顯兒童最大利益,適合兒童發展需要。例如,政府切實履行責任,將兒童事務納入重要決策議程;針對目前的三孩生育政策,制定相應的家庭支持和托育服務政策;針對困境兒童制定更加優越的福利保障政策;針對流動兒童及其家庭制定更加平等接納的政策;針對兒童重大事件建立完善處置機制、反應機制,包括困境和受暴力傷害兒童的預防發現、強制報告、應急處理、社會救助機制等。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具戰略性的思維、更強的責任擔當、更實的工作舉措持續推進。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兒童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有機結合、有機統一。應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兒童發展和權利保障;應加強部門協作,全局性謀劃、立體化布局、整體性推進;應統籌各項兒童發展政策,實現兒童公共服務、兒童保護、兒童環境“三駕馬車”并駕齊驅;應調動整合服務資源,設計服務項目、拓展服務途徑、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滿足不同兒童群體、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需求;應從兒童的生活著手,創設兒童友好家庭、社區兒童友好之家、兒童友好社區,為創建兒童友好城市奠定基礎;應從面向兒童的公共服務著手,打造兒童友好托育、兒童友好學校、兒童友好醫院、兒童友好網絡、兒童友好交通和兒童友好消費等。
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家園,承載著每一個人的幸福和追求。創建兒童友好城市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以共建共享為原則,尊重人民群眾在建設和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動員和依靠一切社會力量參與創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使城市每一個與兒童有關的要素充分體現兒童視角,蘊含兒童友好理念,適合兒童發展,使兒童及其家庭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兒童同樣是城市的主人,要充分保障兒童參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權利,建立兒童參與公共事務的機制,將兒童參與納入政府和各部門有關兒童事務的決策過程,暢通兒童參與和表達的渠道,涉及兒童的重大事項聽取兒童意見。
兒童友好城市應該是兒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是實施兒童發展綱要規劃的示范者。因此,不能用一般的兒童工作代替兒童友好城市創建,不能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的兒童綱要規劃目標任務的完成。特別是在“十四五”期間,要在全國范圍內試點建設100 個兒童友好城市,這意味著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必須體現高起點、高質量。應認真組織實施“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重大工程項目,通過項目引領撬動城市各方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積蓄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應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創新制度機制,突破兒童發展和權利保障的瓶頸和短板;應處理好“見人”和“見物”的關系,使城市設施和人文服務得到雙提升;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應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使兒童更多更公平地享有發展成果。應建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認定、評估、監測機制,明確兒童友好城市創建的具體標準,使創建更有遵循、更有方向,促進兒童友好城市創建取得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