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瑋
(云南財經大學 旅游與文化管理研究生教育中心,云南昆明 650221)
1.1.1 “柳林盤子會”概念
每年元宵,山西柳林縣人都要圍繞“盤子”舉辦一場熱鬧非凡的“盤子會”,開展一系列民俗活動[1],這場活動正是在柳林流傳了幾百年的獨具特色的民間廟會祭祀活動。“盤子”并非人人熟知的餐具盤子,而是民間匠人將民間的廟宇和神像按一定比例縮小后,精細做工和雕刻制成的一種拆裝自如的小型廟宇。該仿古樣式的閣樓建筑,高約3~4 m,長和深皆約為3 m[2]。從外觀看來,有檐,有梁,亦有柱,材質多為木制,但也有鐵制、石制,或木鐵混制。制作盤子首先需選材,而后設計燙樣。搭建好后開始雕刻工作,一般雕刻含吉祥寓意的圖樣,如蓮花、云紋、葡萄等圖案。內板上繪畫有筆墨紙硯、花苗魚蟲等吉祥物,還有觀音送子圖、福祿壽喜財神、二十四孝圖等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人們還在“盤子”內放置一些祭祀用的面塑、花饃等食物,以圖吉利。“柳林盤子會”包含祭祀天官、送子娘娘及壘旺火、轉九曲、秧歌彈唱等民間文化活動。民眾可按自己的意愿在“盤子”祭拜神明,并無嚴苛限制。神龕內常見的神像有天官、子孫娘娘、觀音娘娘、玉皇大帝等。
1.1.2 “柳林盤子會”活動
“柳林盤子會”是圍繞“盤子”進行的儀式活動[3]。每逢元宵,柳林地區以姓氏、社區自發組織籌備“盤子會”。按照流程劃分為籌備、活動和后期三部分。
(1)籌備部分。首先要籌集錢資,用當地俗語來講就是“各盡自己的心”[4]。除了搭建盤子所需的造價,還分出部分錢款聯系文藝團體,開展文藝活動。搭盤子、壘旺火、蒸供品、扎花燈是準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活動部分。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出盤”,需把供獻及香燭等放置歸位。供奉神像,掛好求取平安的鎖。“主人家”和幾名糾首要焚香祭酒,上前磕頭敬神。“出盤子”后,活動一般會持續三四天,在此期間安排人員日夜照看好“盤子”。此外,主家要感謝盤子制作藝人,為他們結算工錢,飯后派秧歌隊邊扭動著邊把“盤子”藝人送回家,該儀式是對藝人的肯定、尊敬及鼓勵。之后,還有許愿還愿,上鎖以求多子多福等儀式。
(3)后期部分。主要是燃香與磕頭送神。送神后,拆卸“盤子”,并與第二年承辦的主家交接工作。全部活動結束后,為每家每戶分發“盤子”內的供品以食,民間叫“吃福”。最后,在戶外“游九曲”,聽柳林彈唱,看傘頭秧歌。
1.2.1 “柳林盤子會”源起
“柳林盤子會”的產生與多項因素有關,可追溯到明清時期。
(1)晉商雄起。柳林連接山西與陜西兩省,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明清時期,柳林鎮商業貿易活動繁盛。柳林鎮的陶瓷業已形成行業,店鋪林立,買賣頗多。柳林鋤溝的沙器、青龍的銅鐵鑄造等也在山陜地區乃至全國都負有盛名,很多民眾慕名購買,用于日常生活。這為“柳林盤子會”的形成提供了經濟基礎。
(2)民間信仰。柳林佛教文化悠久,廟宇不計其數,如明代佛教寺院香嚴寺、孟山南山寺、龍泉寺、清涼寺等。此外,在道教文化影響下,全縣有幾百余座道教廟堂先后修建,如玉虛宮下院[5]。社會普遍供奉祭拜,構成了以神靈崇敬為核心的民間信仰文化。源于遠古的祭祀文化和神明崇拜的“柳林盤子會”恰是柳林民間信仰文化的集中和延續[6]。它因神而盛,善男信女叩頭祭拜神靈,恭敬且虔誠地燃香,祈禱吉祥。
1.2.2 “柳林盤子會”歷程
“柳林盤子會”定型前,歷經了由簡略到龐大的過程。
(1)早期雛形。史書記載其源起于明朝。柳林當地處于旱災的惡劣環境,民眾為求得生存繁衍和五谷豐登,逐漸形成“搭神棚”的風俗,“天官信仰”也應運而生。
(2)發展成熟。明末清初,社會生產力提高,布制“神棚”逐步飛躍到木制“盤子”。清光緒期間生活困頓,因而民眾把對現實的無助迷茫轉化為祭拜活動,此外還拓展了更多祈求平安祥和的活動,呈現小型集市。往后,“盤子”愈發精致。
(3)衰落復興。“柳林盤子會”曾被質疑為封建迷信,慘遭禁辦。頗多“盤子”老藝人被迫更換工作。經濟推動下,民眾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瀕危性,“柳林盤子會”的傳承提上了日程,從政府到民間有越來越多的人傾力傳承這項文化遺產。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全縣范圍內各街區和村鎮的“盤子”傳承人已有二百多個,且在不斷完善中。
2.1.1 “柳林盤子會”文化價值
第一,地域性強。“柳林盤子會”,國內獨此一家,富含極強的地域特色,與柳林縣風俗人情有分不開的關系。“柳林盤子會”是柳林元宵佳節的標志,是柳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藝術性強。它是傳統民間藝術的綜合展示,集古典建筑、雕刻工藝、繪畫油漆、牌匾對聯、面塑花饃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凝結了“盤子”藝人的匠心與智慧,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第三,節慶凝聚力強。傳統元宵佳節,街頭熱鬧喜慶,民眾載歌載舞,樂于觀賞節慶活動。“柳林盤子會”使各村鎮和社區組成一個大家庭,對家家戶戶具有很強的凝聚力。舉辦“柳林盤子文化藝術節”傳承和弘揚這一民俗文化[7],也使民眾間的感情交流更密切。
第四,民間崇奉傳承性強。土生土長的柳林人對“天官賜福”的民間信仰有著深厚感情和深刻記憶,非常重視對神靈的祭拜,已形成每年必要供神和送神的風俗。約定俗成,“柳林盤子會”發展為當地最盛大和隆重的節日,人們熱鬧往來,熱情高漲,成為民眾精神生活的一種豐富和升華。
2.1.2 “柳林盤子會”發展影響
“柳林盤子會”的發展對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柳林盤子會”鞭策經濟發展。“盤子”相關的文化信仰折射出民眾對生意興隆早日發財的富裕生活的向往。每晚一個“盤子”的收入可達上萬元,對當地經濟有輻射帶動作用。每年“柳林盤子會”的規模也側面反映出經濟收入狀況。
第二,“柳林盤子會”助益文化繁榮。“柳林盤子會”與四十里斗氣河結合,形成柳林文化競爭力,培育獨特的文化品牌。與之適應的晉劇表演、傘頭秧歌、柳林彈唱、焰火晚會等文化活動繁榮興盛,推動柳林的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2.2.1 各方重視程度不夠
在“柳林盤子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中,社會各方缺乏正確認知,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現存的文化資源不盡完善,信息有待核實考證,涵義也需要做出新的闡釋說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資源開發的難度。當前缺乏全面系統規劃及地域有效整合,一些地理位置較偏僻的村鎮“盤子”關注度低。
2.2.2 制度機構尚不完善
柳林當地缺少“柳林盤子會”傳承創新長期統籌規劃及專項指導意見,政策和資金都不到位。專門傳承機構尚未設置,就算設置機構,由于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從業經驗的人極少,在人員數量和業務能力方面,也將存在較大短板。
2.2.3 宣傳和投入力度較弱
現有的宣傳方法較為落伍,宣傳機構在互聯網多種傳播渠道上未下足功課。傳承工作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在學校教育和手機網絡都較為缺乏。尤其在資金和人才兩方面,缺少專項傳承資金,具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更為稀少。
2.2.4 傳承人青黃不接
“柳林盤子會”傳承工作面臨嚴重斷層,多數傳承人年過七旬,而新的傳承人又青黃不接。古老傳統的盤子文化,與年輕人追求的新潮文化有異,青少年對盤子技藝缺乏學習興趣與熱情。為避免文化失傳,傳承創新過程還面臨諸多困境。
首先,做好頂層規劃,持續優化傳承體系。當地發展規劃要涵蓋“柳林盤子會”傳承工作,將傳承政策體系提上日程。發揮好政府和社會民間團體的積極性,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保護體系,實現多方保護和合力傳承。特別對盤子傳承藝人、偏遠地區老盤子,出臺專項政策,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研討,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使非遺產業傳承能力提升上來。
其次,設立專項傳承創新基金與機構。柳林當地政府應撥出一部分專項基金建設“柳林盤子會”傳承創新研究中心,利用該資金引進高等人才加入,統籌協調社會各界人士進行“柳林盤子會”的傳承創新工作。同時設立柳林縣青年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創業孵化園,引導有志青年傳承“盤子”文化,對“盤子”建筑、雕刻、彩繪、面塑等同時挖掘。
最后,確保傳承措施的可行性。對古老的手藝及時予以搶救,同時要防止商業化炒作。實時監測政策措施的傳承效果,發現問題須及時糾偏。
首先,“以人為本”。傳承工作最核心要素為“人”,一切工作遵循“以人為本”。保護傳承人,予以特殊補助金,解決他們養家糊口的憂慮。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延續和傳承文化的時間、空間。傳承人才華技藝在身,社會各界需鼓勵他們發揚強項,選取最妥帖的傳授方式,或是師徒相授或是影像傳播。
其次,完善傳承人管理機制。建設傳承人數據庫,詳細記錄精確統計傳承人及其家屬。由專門人員對他們的健康及收入狀況做一個摸排,加強責任意識的有效滲透,監督傳承人是否盡到了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派專門人員定期走訪傳承人的住所,了解最新情況。
最后,完善非遺傳承人培養機制。遵循以老帶新的原則,召集老藝人對年輕人進行技藝傳授,積極培育新生力量。舉辦老藝人進校園活動,與孩子們一起做好“盤子”文化的傳承,營造非遺傳承的社會氛圍。
首先,召集民眾參與盤子技藝傳承與學習。在柳林縣等地的中小學開展“柳林盤子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課程,加強非遺公開課形式的應用。除邀請盤子藝人進校園開設理論和實踐課程外,組織傳承學習盤子文化的社會團體,吸引更多對“盤子”文化感興趣的人交流討論和傳承實踐。利用5G、VR、AI等最新技術進行宣傳推介,拓展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多樣宣傳渠道,進一步擴大影響,形成良好社會氛圍。
其次,定期舉辦盤子技藝展演。政府相關機構應在社區街道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在非元宵節活動期間定期舉辦傳統技藝的展演活動。不要讓“柳林盤子會”僅成為一年展示一次的“稀有品”,為盤子藝人搭建展示技藝的平臺。舉辦“柳林盤子會”博覽會,既設置盤子藝人現場演示、制作的參與環節,又有“盤子”相關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交談,再加上媒體和觀眾互動結合的靈活形式,會收獲較為滿意的效果。
最后,做出招商引資和項目推介。以投資洽談為重點,加強與文化傳播相關企業的合作,爭取更大的傳承平臺,推進盤子文化發展。在加深民眾對盤子技藝興趣的同時,可增加盤子藝人的收入來源,調動傳承積極性,還可促進盤子文化“走出去”。
首先,使盤子文化元素與旅游市場相匹配。發揮“非遺”魅力,通過打造“柳林盤子會”民俗村,在元宵節慶舉辦大型活動,吸引周邊地區的游客聚集,讓游客有記憶深刻的審美文化體驗。另外,還可依據當地特色,建設新的盤子文化主題的旅游景點,有選擇性地建設民間盤子藝術村鎮。通過開辦特色民俗、開發特色“盤子”文創紀念品和手工藝品等,帶動當地人就業、創業,繁榮“盤子”文化經濟。“柳林盤子”可與柳林紅棗組成拍檔,帶動本地特產名揚遠方。過程中謹防同質化,走“柳林盤子會”特色文化路線,始終堅持柳林的特質,不盲目效仿更不狂熱追求金錢。
其次,發揮藝人的名人效應,塑造文化品牌。當地盤子名人、名師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利用其深厚的社會根基,發掘、維護和重塑現有的文化品牌。堅持面向大眾,面向市場,由老藝人發揮名人帶動效應,深入品牌研究。以柳林地區的民風民俗、地域文化內涵及民俗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為主題,以“柳林盤子會”活動為主線,推出適宜的文化活動,嘗試傳統與摩登的融合,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優勢,擴大在國內乃至世界的品牌影響力。
最后,擴展明清歷史文化街區。將無形的盤子文化結合有形的歷史街區相結合,在明清歷史文化街區內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扶持中小型文化企業,打造文化精品,使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定位、有自己的發展趨勢,成為富有優勢的“排頭兵”,推動“柳林盤子會”帶動地區“文化致富”。
“柳林盤子會”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們需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傳承優秀基因,創新其在現代的發展形式。傳承與創新,兩者相輔相成。本文通過梳理“柳林盤子會”概況,發掘盤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并對其發展現狀與困境進行剖析。政府方面,首先做好頂層設計,完善傳承政策體系,并科學地設立專項傳承創新基金和傳承創新機構,出臺利好政策加強對盤子傳承人的保護。社會方面,要重視培養普通大眾的傳承意識,積極展開技藝展演與傳承學習,使傳承盤子文化蔚然成風。順應文旅融合大勢,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塑造優質的文化品牌。從文化產業鏈角度,將無形的文化結合有形的歷史街區,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提升文化吸引力。在多路徑的綜合作用下,不僅推進了“柳林盤子會”的傳承與創新,更增強地區文化影響力,帶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文化傳播和“走出去”提供了一個更加可期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