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琦,冷汶倩,于晶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8)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所積淀的優秀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1]。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守正創新的新時代,學校更應挖掘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積極因素,融入自身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師生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傳統道德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既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靈魂根基,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2]。傳統道德文化包含著“善、誠、禮、和、孝”內圣至善的道德價值理念,“反省慎獨”的道德養成方法,“知行合一”的道德踐行方式,對新時代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3]。學校不僅是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的高地,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中華民族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堅守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抵御外來文化侵入的重要底氣。當今世界各國,在合作的同時存在著全方位的競爭,尤其是在意識形態領域,西方文化的滲透更是無孔不入,從影視劇、互聯網、教材、圖書等多個領域,植入西方意識形態,提升話語權,對青少年道德觀念形成和道德價值判斷產生了不良影響。對此,把中華優秀道德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讓學生感受到傳統道德文化熏陶,領悟傳統道德的內在魅力,提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著重培養學生承擔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從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非常重視個人與國家、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孝悌仁愛”為核心的儒家道德規范,見利思義的義利觀、家國同體的價值觀和“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的榮辱觀等道德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在新時代都仍然具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具體要求。這24個字是對中華優秀傳統道德觀的深入挖掘和闡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大德、社會層面的公德、個人層面的私德,中華傳統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著天然的一致。這就對解決當前青少年不同程度出現思想道德滑坡、價值觀扭曲和理想信念淡漠等問題,有了共同的指向訴求。因此,學校要從中華優秀道德觀中汲取優秀的思想和文化精華,尤其是傳統道德中家國情懷、敬業奉獻、勤勞勇敢、責任擔當、艱苦樸素、明禮誠信的道德精神和品質,要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多形式地積極融入校園文化,著力引導青少年學生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思想,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明確要求廣大青年要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4]。而知行合一正是古人開展道德實踐重要而又具體的路徑,它不僅要求個人道德意識和道德思想的養成,更注重個人道德行為的落地生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文化也是一種行為文化。而校園文化本身恰恰是全體師生、員工在教育實踐和人際關系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是一所學校歷史文化積淀在現階段的顯露,是學校文化“動態”的部分[5],需要維護也是可以塑造的。因此,在校園文化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引領師生開展具體的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各類社會實踐,有助于師生深化道德認知,加快道德內化,促進知行合一,從而提升師生道德修養。
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可提煉為“善、誠、禮、和、孝”。
第一,中華傳統道德肯定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善”。尤其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道德奠基者將“善”與人的本性相聯系。例如,孟子認為“善”是人之性,即人生來所固有的。在《孟子·公孫丑》一文中,孟子提出:“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6]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舉例說明“人皆有之”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并提出“仁、義、禮、智”四德,以此論證人性本善。《孟子·公孫丑上》中強調:“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認為,學習他人之美德來提升自己,這便是與他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便是“與人為善”。因此,以“善”為核心的傳統道德價值理念,引導人們要經常思考自己的品行是否符合“善”的道德準則,進而嚴于律己、反求諸己。
第二,中華傳統道德肯定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二“誠”。“誠”是一種真實的內心態度和品質,其主要包含不欺、勤奮、日新。《孟子·離婁上》中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其將“誠”視為一切德行的基礎,將人道之誠視作是對天道之誠的效法。《大學》中提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即欲做到“誠”,就不要進行自我欺騙,不欺良知、不欺本心。就“誠”而言,于為人處世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不以謊言欺騙人,不弄虛作假。此外,“誠”還體現在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篤實力行、真心實作、勤奮刻苦、與時俱進。“民生在勤,勤則不匱”[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8],這些都是傳統道德中對人們在生活與事業上“誠”的要求體現。
第三,中華傳統道德肯定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三“禮”。 “禮”作為中華傳統道德價值的秩序之樞,其在中華傳統道德中具有重要的規范意義。“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鄉、射,此禮之大體也。”[9]由此可見,“禮”貫穿于中國古人的一生,古人一生都在培育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禮儀已是中國傳統社會化的一項重要標志。同時,“禮”還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甚至是道德準則,可以約束人們的言行合乎于禮法,合乎禮儀規范與社會要求。
第四,中華傳統道德肯定的核心價值理念之四“和”。在中華傳統諸多典籍的文句中,“和”字較為普遍,通常的含義是和睦和親、融洽無間。例如,“百姓昭明,協和萬邦”[10]“和諧則太平之所興也”[11]等。“和”字常被釋義為和諧、協調,無論人際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還是人自身的和諧都要以“和”為中心,“和”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重要基礎。
第五,中華傳統道德肯定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五“孝”。例如,“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12]《孟子·告子下》一文中闡述道:“堯舜之道,孝悌而己矣。”“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13]《中庸》中提出:“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作為中華傳統道德中一項重要的道德規范,被視作人的基本道德之一,被視作古今圣賢必備之品質,被視作古人的倫理道德之根本,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占據重要、崇高的地位。
概言之,“善、誠、禮、和、孝”作為中華傳統優秀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其對于維護社會有機整體的正常運行,維護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道德修養的闡述頗多,修身養性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其對于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大學》中強調:“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可見,“身修”是“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重要前提。何以“身修”?一方面,慎獨自省便是道德養成的一個重要方式。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慎獨自省,即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在任何條件下出現有違道德的行為;另一方面,恪盡職守亦是道德養成的一個重要方式。以教師為例,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教育將傳道、授業、解惑視為師德的主要內容,其對于今天的師德、師風建設仍具有重要價值。總之,無論是個人的修養,還是職業中的恪盡職守,都是中華傳統道德的重要養成方法。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強調既要認識道德、又要踐行道德,提倡以“行”育德、以“行”驗知。自古以來,關于道德實踐的闡述頗多。例如,“君子強學而力行”[14]等。可見,在中華優秀傳統道德中,將“行”作為“育德”前提,并認為“行”與“德”、“知”與“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于“知”與“行”的關系,王守仁曾提出“知行合一”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關系,“知”即道德認知,“行”即道德實踐,“知行合一”指的是將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相結合。人們要克服道德中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個體道德的能動性和主體性,真正地將道德意識落于實踐。這種觀點一直作為后人修身、處世的基本道德。并將“知行合一”作為將知識轉化為美德,實現“善、孝、禮、勤、新”價值理念的重要方式。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價值理念、養成方法、實踐模式對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都具有現實意義;同時新時代的發展,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道德文化,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找準切入點,從精神文化、學術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五個方面入手,把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思想理念、養成方法、踐行方式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各方面建設中。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深層形式,主要表現為校訓校風、學風教風、校園傳統、群體意識、價值追求等。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必須深度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從思想根源上引導師生崇尚道德、養成道德、踐行道德。一是將“人性本善”的傳統道德價值理念融入校訓校風。校訓校風是學校精神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飽含著一定程度的道德層面價值。充分凝練、闡發“人性本善”的價值理念,大力宣傳弘揚優秀傳統道德,為國育才,教育學生,增進道德認同,形成共同的群體道德意識。二是將“與人為善”的傳統道德價值理念融入師德師風建設。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道德中的“師者匠心”“潛心育人”“誨人不倦”等師德要求,貫穿于師德建設的全過程;對新上崗教師進行師德教育,定期開展“師德標兵”評選表彰活動,廣泛宣傳教師中涌現出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樹立典型并發揮優秀教師的道德示范和引領作用,形成人人講究師德、樂于教書育人的良好道德風貌。三是將“與人為善”的價值理念融入學生作風建設。發揚勤勉勤勞、和睦團結等優秀道德風格,營造積極進取、服務周到、團結和諧、辦事高效的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際沖突,使優良校風得以保持和弘揚。
“誠”作為中華優秀傳統道德之一,也是當今社會的基本要求,主要以嚴謹治學、學術誠信為切入點,將中華優秀傳統道德中“誠”的理念融入校園學術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校園學術文化。一是加強學術道德教育,使師生在學術方面做到“誠”。將學術道德教育納入新教師上崗培訓和學生的培養體系之中,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培養求真務實、創新創造、堅韌不拔、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二是加強學術監督,完善學術不端查處制度,嚴肅處理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非“誠”行為。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要給予懲戒和處罰,形成有利于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制度環境和良好氛圍。三是強化學術交流管理。加強對各類學術研討會、報告會、講座的管理,對主講人的道德身份、道德影響進行評估,杜絕道德有問題、有瑕疵的人登上講臺,帶來負面影響。
自古以來,中國用禮、規、訓、經之類的制度形式來規范和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使整個道德生活處在一種制度調控之中。制度化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最突出特點,也是傳統道德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15]。它對學校的道德建設有著切實的借鑒意義。中華優秀傳統道德中的禮法約束,本質就是一種制度文化。新時代學校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也應借鑒和融入中華傳統道德中的“禮”,把道德的軟約束轉化為制度的剛性。一是制訂校園道德公約或行為規范。主動把中華傳統道德思想理念中的“義利、榮辱、孝悌、仁愛、禮儀”轉化為現實師生教學、生活、學習等方面的道德要求,形成書面約定,對教師、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規范,以公約的形式公布,人人遵守,形成校園公德。二是完善道德建設制度。完善師德師風學分教風的制度建設,明確不同主體的道德標準和要求、道德教育的載體方式、道德行為的評價獎懲,讓全校師生形成好的道德風氣。三是堅持道德與法治相融合。要把道德觀念與法治思想融合,在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形成濃厚的學校法治文化氛圍,增強廣大師生的法治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規則辦事;大力建章立制,形成健全、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使規范有序的管理制度,成為教職工行為的基本準則。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強調“和”,要求把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踐行。這種內在特性決定了校園行為文化是傳承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的重要陣地,可以從3個方面切入:一是將“和”的道德理念融入日常行為規范。探索學生道德文明實踐積分制度,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引導,引導學生養成講誠信、有禮貌、講團結、善合作的行為習慣,培養公共意識、公德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形成文明禮貌、謙讓有序的行為規范,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修養,提升整個校園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氛圍。二是融入校園“第二課堂”。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根本,圍繞“和”為主題,通過班級、社團、黨團等載體,開展以“和合”為主題的“道德講堂”“志愿服務”“道德主題征文、演講”“道德故事匯”“道德微視頻”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滲透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和合”文化。三是組織開展道德專項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志愿者協會等團體的作用,鼓勵在校大學生人人爭做注冊志愿者,組織開展“義務獻血、志愿服務、扶貧助學”等專項道德實踐活動,弘揚“奉獻友愛、樂于助人、守望相助、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精髓,以實際行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道德“重和合”的價值理念,樹立充滿正能量的世界觀、人生觀。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養成非常注重道德環境的熏陶,而校園環境文化對道德養成和實踐都有不可低估的熏陶作用。因此,也要積極營造蘊含道德教育的校園環境,發揮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在良好的道德教育校園環境中,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的“孝道”文化。一是建設“孝道”文化宣傳陣地。依托學校網站、新聞網、部門網站、微博、微信、電子屏幕、櫥窗展板等宣傳陣地,專門開辟道德文化長廊,開設道德教育專欄,講述傳統“孝道”故事,宣傳道德模范;設置中華優秀道德楷模的銅像,因地制宜再現傳統道德場景,營造道德熏陶的硬環境。二是開展道德文藝作品創作展演。鼓勵師生創作一批鮮明道德主題、歌頌道德人物、宣傳道德事跡的文藝作品,在校園文化各類活動平臺進行展演,以優秀的作品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三是加大道德宣傳。強化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正面宣傳,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大力宣傳師生道德實踐,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軟環境,形成人人爭當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圍。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蘊含著以“善、誠、禮、和、孝”為核心的道德價值理念,“慎獨自省”的道德養成方法,“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模式。本文試找準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切入點,從精神文化、學術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五個方面探索融入路徑,為新時代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