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張謙玲
腦梗死也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腦組織缺血或缺氧,導致局限性組織壞死引起[1]。而作為腦梗死中較為嚴重的一種類型,大面積腦梗死指的是腦主干動脈出現閉塞或狹窄的情況,使得相應供血區域的腦組織發生梗死,臨床特點表現為突然發病,病情進展快,通常還會引起急性昏迷、顱高壓、肢體活動及語言功能障礙等癥狀,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需引起臨床重視[2]。本文以本院56 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就其臨床特點及處理方法展開探討,以期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56 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其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齡38~75 歲,平均年齡(50.13±6.45)歲;合并癥情況:高血壓26 例、糖尿病17 例、冠心病9 例、心房顫動(房顫)8 例、風濕性心臟病2 例;癥狀:肢體癱瘓56 例、語言障礙39 例、意識障礙31 例、眼球同向側視障礙25 例、嘔吐24 例、小便失禁22 例、偏身感覺障礙18 例、肢體抽搐7 例,癲癇癥狀持續狀態3 例。
1.2 方法 ①檢查:待患者入院以后,對其展開頭顱CT 檢查,均得到確診。其中,23 例病灶累及2 個腦葉,33 例累及3 個腦葉。另有25 例中線結構發生移位。②治療:在患者急性期,應用腦細胞營養劑、脫水劑等藥物,并給予吸氧治療。如果患者未出現嚴重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還可給予激素治療。其中,脫水劑可選用20%的甘露醇、利尿劑、甘油果糖等,脫水劑的使用時間為7~14 d;腦細胞營養藥可采用腦活素及胞二磷膽堿等。同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20 mg/d,連續用藥3~7 d 左右。過急性期后加用血栓通、阿魏酸鈉等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藥物,并對其電解質水平及肝腎功能情況進行定期監測,對于肝腎功能不全者,需對其脫水劑的種類及使用劑量進行及時調整。
56 例患者中,5 例轉為外科手術治療。經治療后,52 例(92.86%)存活,4 例(7.14%)死亡(3 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 例并發腦疝);18 例(32.14%)患者存在偏身感覺障礙癥狀,但有31 例(55.36%)患者因意識障礙未能配合臨床檢查,24 例(42.86%)患者存在顱內高壓征(即嘔吐癥狀),25 例(44.64%)患者存在側視障礙。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2~28 d,平均住院時間(21.05±1.47)d。出院時,患者肌力水平情況:14 例為0~2 級,38 例為3~4 級。
在腦梗死中,大面積腦梗死約占10%,屬于比較嚴重的一種類型,病情兇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的威脅[3]。目前,大面積腦梗死通常指的是梗死的面積直徑≥4 cm 或梗死面波及到≥2 個的腦葉,亦或是腦梗死波及的范圍超出了同側的50%或67%[4]。以下就大面積腦梗死的發病原因、臨床特點及處理方法展開分析。
3.1 發病原因 大面積腦梗死的一項主要原因為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這是因為該病多見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其高血壓顱內大中動脈長期存在粥樣硬化斑塊,引起血管狹窄或閉塞,最終造成大面積的梗死。其次,心源性栓塞(包括風濕性心臟病及房顫等)也是大面積腦梗死常見的一種病因,主要是心源性栓子脫落后會造成大腦中動脈閉塞,導致大面積腦梗死的發生。此外,該病的另一重要基礎病為糖尿病,這是因為相比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更高,并且高、低胰島素血癥均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及發展[5]。
3.2 臨床特點 大面積腦梗死發病突然,通常在活動中起病,主要是因為在活動過程中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容易出現破潰的情況,心房及瓣膜贅生物等容易脫落,對腦血管主干動脈造成堵塞,迅速導致廣泛腦缺血,進而起病。該病的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①偏癱以及偏身感覺障礙。患者的大腦中動脈主干發生梗死后會引起皮層及穿支供血障礙,可導致偏身感覺障礙或偏癱。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存在肢體癱瘓的情況;而盡管只有18 例患者存在偏身感覺障礙癥狀,但有31 例患者因意識障礙未能配合臨床檢查。②意識障礙。大面積腦梗死的一項常見臨床特點便是突發性或呈進行性發展。患者的腦組織廣泛受到影響,引起腦功能障礙,再加上中線結構發生移位以及缺血區水腫等,對腦干網狀結構上行的激活系統造成影響,從而引起意識障礙的發生。本研究中,有31 例(55.36%)患者出現意識障礙。③顱內高壓。發生大面積腦梗死后患者病灶周圍的腦組織發生水腫,引起顱內壓上升,對大血管及硬腦膜造成擠壓與牽拉;此外,血管發生代償性擴張以及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均會導致頭痛。當顱內壓上升時會對第四腦室底部的嘔吐中樞產生刺激作用,從而引起嘔吐。本研究中,有24 例(42.86%)患者存在顱內高壓征(即嘔吐癥狀)。④側視障礙。患者大腦半球額中回后部及由此發出的神經纖維受到損傷后會出現眼球同向側視障礙。同時,大面積腦梗死發生時會對網狀結構造成影響,損傷眼球運動調節,也會引起同向側視。本研究有25 例(44.64%)發生側視障礙。
3.3 處理方法 關于腦梗死,臨床通常采取擴張血管、溶栓以及抗凝等治療方法,但這些方法對大面積腦梗死的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中,抗凝治療的目的是對血液的凝固過程進行抑制,從而達到控制腦血栓形成、發展的效果,但此種方法對完全性卒中幾乎無效。溶栓治療采取的方法及藥物有很多,應用的時限及療效也有所不同,不少學者認為溶栓治療對大面積腦梗死無法取得理想的療效,并且還有可能導致出血性腦梗死。而在急性期向患者使用腦血管擴張劑,可能會使得腦內充血,進一步加重缺血癥狀[6]。
對于急性期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臨床應采取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同時給予吸氧及腦保護等綜合治療方法。分析其機理:①控制腦水腫以及降低顱內壓。腦損傷的一項主要發病因素為腦水腫,嚴重的顱高壓或腦疝可能會引起死亡。作為臨床常用的一種高滲性脫水劑,甘露醇能夠在腦組織體液及血液之間形成滲透壓階差,使得腦組織中的水向血漿移動,并且對脈絡叢的分泌及濾過工程產生抑制,從而減少腦脊液的生成促進顱內壓降低的同時有效改善腦水腫[7-10]。②穩定細胞膜的同時將自由基清除。腦梗死發生后以及再通時會產生自由基對細胞膜造成攻擊,加重腦損傷癥狀。而激素、甘露醇作為自由基清除劑,對自由基的生成可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減輕腦組織受損癥狀,從而促進局部腦細胞功能的恢復。③促細胞代謝,對半暗區神經細胞進行保護。腦保護劑的應用可將腦梗死治療時間窗擴大,為接下來的治療爭取更多時機。④提高氧含量,促進腦組織代謝的改善。對于腦梗死患者而言,其血液的氧合作用會明顯下降,通過吸氧后可促進其腦組織氧張力的提高,增加血氧彌漫的半徑,改善腦組織有效代謝及微循環,減輕腦水腫癥狀的同時加快缺血半暗區功能的恢復[11]。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以及心源性栓塞等為大面積腦梗死常見的幾種病因,臨床特點表現為患者突然發病,且病情進展快。對于此類患者,需掌握其臨床特點,及時采取有效的診治措施,給予患者綜合治療(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加強腦保護等),從而改善其預后。